人的内心,总会有一些悲天悯人的心理,这些柔软的地方,是永远都不可能抛除的,这就是13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思想。但是,与人文相冲突的是科学,到底是选择在现在救助一些穷苦的人们还是选择投资一些以后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这个发展方向不好界定,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人文情怀还是科学探索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而又在不断的反哺着生活。
什么是生活?有人曾给出了诗意的答案:生下来,活下去。“生下来”容易,因为我们已经降生,但“活下去”却没那么简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日益攀升的死亡率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关注生命,需要关注如何“活下去”。显然,我们需要物质准备,我们需要食物果腹,需要衣物御寒。同时,我们也需要精神富足,需要关爱来成长,需要帮助来成功。假如没有物质生活,只有精神世界,是活不长久的;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世界,心早已死去,空余躯壳,难道会有什么作为吗?
人文情怀会带给了我们精神富有,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人类从猿猴进化以来,人文情怀就一直传承至今,人类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就在于我们总是怀着人文情怀而抛弃了自私自利。人文情怀不断的推动着社会与人际间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进着人们的生活。海伦凯勒,那个需要他人帮助的聋哑小女孩,完全可以享受社会福利,心安理得的度过一生,但她却怀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为像她一样的残疾人努力奋斗。她毕生都在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筹募基金,同时更是在为全世界的慈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她选择为世人熬制一锅心灵鸡汤,驱逐世人内心的冷漠,她却在用自己或许微薄的力量,尝试着去温暖他人,去感染更多的人去做这样的事。这样一个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小女孩都可以在不停地为世人做更多的事,而许多身体健全的人们却在残疾人面前冷眼旁观,相比这样的人,海伦凯勒无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永恒于天地。
人文情怀可以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裕,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科学在不断的探索。
科学发展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产品。这些都在为人类富足的物质生活提供许许多多的帮助,有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可以开发更多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新工具,这是科学探索的最大的功用。正因如此,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何种领域,更是无论深入与否,科学家们都在为人类未来的生活做出了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当年列文虎克没有发明显微镜,那么在许多领域中大部分的研究就会无法开展,仅就医学一门学科而言,我们便无从得知病原体为何物,弗莱明又从哪里才能发现拯救万千生灵的盘尼西林,那么在二战战场上因伤感染而死的士兵就要成千上万的增加,全世界就会愈发的生灵涂炭。
在世界上,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却也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探索,无论失去哪一个,都有如瘸腿巨人,站立不稳。南丁格尔,一个开创了护士学校,并带领着38名护士奔赴克里米亚战场前线,竟将战场的死亡率由42%降低到2%!假如没有心系国家,心忧百姓的人文情怀,她就不会做出这般举措。相反,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之家,本可以一辈子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幸福”中,但是她没有这样,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枪林弹雨朝不保夕的战场之上,被誉为“提灯女神”,在每年的5月12日,更是为了纪念她而被设立为国际护士日。这样的她,我相信她的精神世界是过极富足的。但这些极具人文情怀的救死扶伤的事情都非常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来支持,只有科学越来越发达,贫苦的人才会生活的越来越好,心怀人文情怀的人的队伍才有条件愈加壮大。我相信如果没有科学的不停探索与进步,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条件,她是不可能把救死扶伤做到如此极致。假如只是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没有任何的实际工作,如果只是站在战场上高喊“我要降低死亡率!”这样会有什么作用吗?没有!所以我们说,我们呼唤人文情怀,也追求科学探索。
明代圣贤王守仁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就是讲科学知识要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要只是夸夸其谈空做研究,却一点也不付诸行动,也不要只是埋头苦干,不讲道理。同样悲天悯人的人文思想也是与生活分不开的,而生活同样需要科学的不断进步,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人类的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