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时看。
——题记
中秋又至,外公外婆执意要回老房子过节。妈妈和舅舅拗不过两位老人家,只得驱车踏上回家之路。
待我们推开这扇厚重的雕花木门,天已昏暗,院中的青石板泛着幽光,角落里那池睡莲散发清香。外公的眼睛眯成一道缝,嘴角也抑制不住上扬,孩子般的兴奋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他娴熟地在小院的葡萄架下搭起圆桌,喜滋滋地烧水泡茶,并回头对我说:“你妈妈小时候最爱吃这巨峰葡萄,有一年丰收,我晒了葡萄干,酿了葡萄酒,中秋的时候送给左邻右舍,都夸我手艺绝。”
陪外公喝了一口家乡的翠眉茶,我走进厨房,氤氲的蒸汽中,妈妈和外婆在忙着剖鱼,洗菜,煮饭。“去去去,你这个五谷不分的娃娃插不上手。"外婆一边嗔怪,一边塞给我一块月饼。
我搬了小凳坐在外公膝下,银白色月光像水一样倾泻下来,倾泻在这片静谧中唯一的炊烟之上,我们的脸都在这水光中浮动。外公默叹:“明年还不知能不能在这个小院里过中秋了。”他的眼中似有水光浮动。舅舅赶忙把话题岔开。
外婆不知何时挨着我坐下,准是厨房的鸡汤还煨在炉子里。又听她讲起故事来,那嫦娥带着玉兔飞天成仙,唯有中秋这一天,才能探头看看人间的繁华烟火。以前中秋,邻居们互送月饼、板栗、柿子。现在怕是只有我们这一家,能陪着嫦娥过中秋了。如霜的月光映照在她如霜的白发上,我不忍看去,转头把眼光投向那四四方方的院顶。
老城区拆迁。邻里都喜出望外,盼着住进新房。而外公迟迟不肯交钥匙,“我不是贪图拆迁费,我老了,要钱没用;儿女们都能自食其力。这是我的根,我的孩子们都在这里长大,这座小楼的一砖一瓦都是我的回忆……”一向明白事理的外婆也附和外公,硬是让这二层小楼在挖掘机的利爪下幸存到现在。
秋虫呢喃,屋檐下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嘴里的月饼早已不再香甜,眼中只有这轮银色的月亮,外婆起身走向她的鸡汤,喃喃道:“这月儿呀,还是咱小院白!”
是啊,这小小院落,白桌白椅,可不就是这人间广寒宫的一隅?那天上的琼楼玉宇能容得下嫦娥玉兔,这人间的广寒宫就也能容得下这群离乡的人啊!
总有那一轮白色是属于我的,是属于四海八荒的离乡人的。
此夜,望着那泛着隐隐白光的星际一闪一烁,缀在深蓝色的天幕之中,思绪不禁扭转至故土。
故乡的夜是静谧的,只听得几丝猫头鹰的鸣叫,还不太清晰,那种感觉实在压抑。漫长的寒夜之中,只有几颗明星做伴,那也足以宽慰心灵罢了。星辰虽渺小但内涵宏大,每一颗星都载耀着一个曾被光明渲染的梦想,即使不令人察觉也格外大方。
寒冬腊月的夜晚,凉风当然刺骨寒魄,直吹得人们牙门打颤,那可真令人厌烦。但那夜空中的点点廖落星辰,莹光烁烁的,惹隐惹现,好如被雾迷绕,就如敦煌飞天一般,不过稀落点儿,疏寞点儿,倦味点儿,不似虹女那般妖娆罢了。
依稀记得,在《星辰大海》一曲目中听得一句话:“我愿变成一颗恒星,守护海底的蜂鸣。”恒星其实就是天上的银浦,它纯洁、高雅、谦逊、大方……不知天上神明为何造就此物,也许怜惜世间苍生,为生灵化就一方慰藉治愈心灵吧,既如此,为何不悯之,可乐也。
留心凡世,也能闻见一些天汉之人,他们谨以忠诚回敬于曾助于他的物与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草莽,这是值得令人敬畏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十分规范的。
正如古时圣贤多次诵咏的那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啊,那神秘莫测的星辰!“星辰”!
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北宋诗人苏轼 的《中秋月》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也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便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银汉无声转玉盘”,这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他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而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中秋月明,诚然可爱,更值兄弟团聚,共度元宵,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别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有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作者长期外放,屡经迁徙。“明年何处”,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全词避开情事的实写,只在“中秋月”上着笔。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