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左右打量了一会儿,终于捏起一只肥肥大大的雪白的蚕轻轻放在手掌中,低下头来细细查看。
白蚕扭动着,稳稳地爬行在起伏不定的手掌中,不时将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四处查探。它胖胖的身子摸上去其软无比,令人几乎舍不得碰它。像棉花糖一样,软绵绵的……
它们很快也要离我而去。我笑笑。小蚕开始在盒子的边边角角吐丝结茧。看着盒子四周布满了坚韧雪白的蚕丝,不禁无语。
忽地,我一惊。眼前赫然出现一条晶莹的丝,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我的指缝里?!我惊异地盯着小蚕人畜无害的小脸,一笑。我两只一提,小蚕刚刚粘好的丝被无情的扯断。我恶作剧地把丝放在一边,小蚕重新回到掌中,四处探着头,竟又开始吐起丝来。我再次把丝挑走,挑起眉梢,期待小蚕接下来的举动。
它晃晃小脑袋,可爱的小脸仰起,仍旧爬到指缝间,伸出小嘴开始吐丝。当第三条蚕丝稳稳地固定在指头之间时,我默默地盯着小蚕,皱皱眉,叹了口气。
这也太傻了吧……
我轻轻提起小蚕,放回盒中。我特地选了一个有边角的地方,继续静静地看着它吐出了一根晶莹的蚕丝。
临近端午节的时候,学校开展了“端午民俗”项目化学习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蚕丝扇。
在动手之前,老师播放了视频,让我们了解并学习制作蚕丝扇的过程。看完后,我胸有成竹,信誓旦旦地准备开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五颜六色的蚕茧放入已准备好的锅里,只见一个个蚕茧就像一名名跳水运动员陆陆续续地跳入水中。看到加热后的蚕茧变软变半透明后,我就用细长的小木棒在锅里绕来绕去寻找丝头,丝头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不肯露出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找到了丝头。欣喜若狂的我赶忙用木棒挑起丝头,先将细细的蚕丝绕到在扇柄上牢牢地固定住,再用手拿住扇柄绕圈转,将丝线不断地绕在扇柄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依然耐心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扇面逐渐被细细的蚕丝绕得密不透风。最后再加上一些装饰品,一把完美的蚕丝扇就大功告成了。
这真是一场有趣的项目化活动,不仅让我们体会了节日风情,还让我们在跨学科中体验了一把民间工艺制作。
学校里举行了“端午文化”项目化活动,有挂艾草、包粽子、旱地龙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做蚕丝扇了!
这一天,我和小吴带来了科学老师布置养成的蚕茧,准备做一回巧手工匠,做成一把蚕丝扇。老师给每人发了扇子的模型,我们先选了五根彩色的扭扭棒,接着把扭扭棒缠绕在扇子模型的边上,把棒的尖头藏在里面,这样就不会扎手了。
扇子骨架已完成,准备开始抽丝剥茧了。我们拿出小小的蚕茧,小心翼翼地放到水中,拿起小木棒,寻找丝头。丝头真不好找。我俩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要大,不一会儿,在我俩的“扫视”下,丝头终于被“逮”住了。我们把丝头固定在扇架上,将抽出的丝绕在扇架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绕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正绕得起劲,老师又拿来两个金色的蚕茧来做点缀,我们开始了第二轮疯狂地绕丝。一个小时过去了,扇面还是没有完全绕好。我和小吴都快要泄气了。再看看其他同学,有的手上已经有白泡了,有的垂头丧气地放慢了动作,有的索性就在一边中场休息了。老师看我们一个个都像打了霜的茄子,给我们鼓劲:“做得好的是有奖品的哦。”一听这话,同学们像打了鸡血一般,又开始拼命地卷起了蚕丝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俩的作品很快成型了。
最后就剩装饰了,我们粘上了珍珠、闪粉等,老师说我们做得很精致,我们心里像吃了蜜糖一般甜。
我最喜欢做蚕丝扇啦,这真是一次耐心与毅力的考量。
所有布料中,最好的就是蚕丝,我很喜欢蚕丝,但蚕丝很昂贵,妈妈也不想花太多钱去买。忽然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养蚕宝宝,再把蚕丝做成布就好啦!妈妈也赞成这个作法,我就养了三只蚕宝宝。
我找了一个空的饼干盒,里面铺了一些软软的面纸,以及许多桑叶,就把蚕宝宝放了进去。蚕宝宝一直吃个不停,过了几天蚕宝宝就长大了一点,再几天又胖一点,再几个礼拜,它们变得又胖又大!比我的手指还粗呢!
平常我会摸它,它摸起来软绵绵的,终于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后发现它开始吐丝了!我赶紧拿了一根棒子,将丝慢慢卷啊卷,婆婆在外面大叫:“来吃饭了!”我也没有回应她。终于婆婆叫得不耐烦了,就到我房间来,结果她又惊又喜,因为已经有满满一卷丝了!之后,那些丝帮我和弟弟做了一条手帕喔!
虽然养蚕宝宝很辛苦,也必须花一些费用在食物上,但当看到它羽化成蛾时,就会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