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峨眉山月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3 16:18:28
  • 《片段教学 《峨眉山月歌》(二)》
  • 教学目标: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古典诗词里,天上明月与人间情怀相互映衬,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月亮情结。有一位诗人,他留下的千首诗歌中有120多首都是关于“月”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李白。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一场探月之旅吧。

    (二)诗中寻画追月迹

    1.先听老师朗读一遍诗歌,梳理出诗人经过了哪些地方?

    2.听老师读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诗人是在秋夜里乘舟远游,我们一起概括出诗人的线路图。

    线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3.梳理清楚了线路图,我们仿佛跟随李白一路轻舟,旅途中又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并且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用简笔画把这些景物画出来。(点评)

    4.对着同学画的这幅画,我们看看有哪些景呢?画面中的月亮在哪里?

    预设:在峨眉山上,在江水里 (板书:山中月,水中月)

    (三)浅斟低酌品月景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请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从_____的画面中,读出了一个_____的月亮。

    预设:

    (1)我从半轮秋月挂在秀美的峨眉山头,青山吐月的画面中,读出了一个柔和的月亮。

    (2)我从月影随波,江波荡漾的动态之美的画面中,读出了一个灵动的月亮。

    总结:通过诗歌的一二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中的月是柔和的,是灵动的。

    (四)轻吟深思悟月情

    1.从峨眉山到平羌江,这柔和、灵动的月亮紧紧跟随,诗人抬头低头都能见月,这是一轮“眼中月”,可是当诗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时,诗句中似乎见不到月亮了,月又去哪里了呢?

    从诗句的大意来看,诗人夜晚从清溪,也就是清溪驿站出发,思君却不见只能顺江而下去往渝州。所思念的“君”你觉得指的是什么呢?(板书:君)

    (学生讨论)

    预设:

    (1)指的是友人,虽然诗中没有点出特定的某个友人,但是诗人乘舟远行,也许有一位友人送行,又或许是有一位友人是让诗人思念不已。

    (2)指的是月亮,因为诗句一二句可以看出月亮如影随形,到三四句月亮却不见了,所以诗人可能是在思念月亮。

    评价:你认为“君”指的是那个眼前见不到了的月亮,而且是峨眉山月,是故乡的月亮。于是,前两句的“眼前月”到三四句“不见月”,原来因为诗人的思念已经化为了“心中月”。(板书:在君字外画月)

    2.在此,我们要补充一下写作背景。

    李白出生在四川,峨眉山月就像是故乡一样留存在他的记忆里。李白25岁离家,虽然出门远游,带着豪情,抱着壮志,心情愉悦,但到底是离开家乡出门远游,难免对故土有些恋恋不舍。

    所以无论“君”指的是友人还是月亮,是诗句中见月,还是诗句中不见月,又或是最后化为心中月,都是代表对故乡的思念。

    3.请我们女同学读诗歌的一二句,要读出山中月的柔和、水中月的灵动,请男同学读诗歌三四句,要读出浓浓的思念之情。

    (点评:同学们的朗读与画面配乐融为一体,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亮高挂于天,也被诗人轻放心间。

    (五)挥毫落笔绘月影

    请周末登山赏月,完成作业。

    必做:用100字描绘山月景。

    选做:结合山月景,制作一张明信片寄给思念的人。

  • 《片段教学 《峨眉山月歌》(一)》
  • 教学目标:学习移情于物的浪漫表达方式。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片,用一句话来描述图片的内容。

    【预设】有一个人坐在月亮下面看书。

    师:描述得很客观。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表达缺乏一点浪漫的诗意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鉴赏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学会浪漫地想象,浪漫地表达。【板书:浪漫】

    二、走进诗歌,体悟浪漫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自由朗读,感受作者情感

    同学们字音和节奏读的很准确。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结合诗句,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思乡之情。

    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预设】思君

    3.再次朗读,感受浪漫表达

    问题一: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全诗,思考:“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主语是谁?

    生:主语是李白。

    师:那“君”是指?——亲友。

    追问:其他同学觉得“思君”的主语还有可能是谁呢?

    【预设】

    (1)生答不出。

    【师出示《渡荆门送别》】

    师:我们学了《渡荆门送别》,这两首都是作者初次离开家乡时所写的,作者对家乡也有思念和不舍。但作者是怎么表达的?——写水送诗人。那么我们结合标题,再来思考一下“思君”的主语还可以是谁?——月

    (2)生答出“月”。

    请谈谈你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的理解。

    示例:月亮从清溪出发,想要前往三峡,一路追随,思念着李白。

    师总结:这句诗我们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李白出发去三峡,远离家乡,思念着家乡/亲友;一种是月亮一路追随寻觅着李白,思念着李白,对李白依依不舍。

    问题二:请大家讨论一下,你觉得哪一种解读更浪漫?

    【预设】月亮是主语的时候,更有浪漫气息。因为作者把月亮当做人来写,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教师小结】峨眉山上半轮月亮,从启程的渡头,一路追随,一路相送。这是多么浪漫的想象呀!结合李白其它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像“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并没有把月亮当做一个冷冰冰的客观物象,而是当做一个懂人情、知人意、了人心的朋友或知己,让本来只有自然物理的外物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情感,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叫移情于物。【板书:移情于物】

    这一首以山月为题目的诗,读了才发现,全诗一直在写峨眉山月。读懂了才发现,是难舍亲情的思念。这就是李白,他总会找到浪漫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作品展示,回顾浪漫

    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吗?

    我们来看一下自己写过的诗歌,老师把你们的作业保存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谁最浪漫。

    在这些诗句中,你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黄莺、落红、枫树、绿萍、锦鲤、白鸽、清风等自然事物上。移情于物,我们都是浪漫的人。

    四、学以致用,表达浪漫

    只有用浪漫的眼光去鉴赏,才能理解诗歌的浪漫;只要拥有一颗浪漫的心,我们也能写出浪漫的诗句。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移情于物的“浪漫”方式再来描绘课堂开始时的这幅画。

    【学生回答】

    结束语:生活有浪漫的诗,有浪漫的远方,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在生活中捕捉浪漫,享受浪漫!

  • 《《峨眉山月歌》》
  • 【年代】:唐

    【作者】:李白——《峨眉山月歌》

    【内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