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青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08:30:20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原文和翻译》
  •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 释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暗淡;零落。

    译 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 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至味在仁和》
  • “活火培干青玉脆,盈瓶赠到绿珠投。堆盘正好清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诗人韩应潮曾在《栖溪风味十二咏》中这样评价烘青豆。看来,我们家乡仁和一带盛产的烘青豆,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美食。

    每年到了金秋十月,毛豆成熟的季节。奶奶总是起个大早,去田里把毛豆苗连根拔起,拖到家中,散到晒谷场上,然后穿上围裙,戴上手套,开始摘毛豆。记忆中的国庆节,除了满街的红灯笼和红旗飘扬外,还有家家户户门口的黄豆梗,是我们仁和人迎国庆的标配。

    田里的毛豆陆续成熟,乡亲们也进入了“农忙”。每天一大早,整个村子就进入“战豆”模式:田里收割毛豆苗的,为了赶新鲜,是踩着露珠出发的;摘豆子的,总是把一捆捆的毛豆苗,用车或用扁担,担到路口,一颗颗熟练地摘下来。最热闹的当属剥毛豆,三三两两的邻居,围个小桌,中间是叠成山的青毛豆,个个动作娴熟、手脚麻利。“噼啪!噼啪!”一颗颗饱满、圆润、碧青的豆子,像下雨似的落入盆中。说笑间,盆就满得快溢出来了。

    装满一盆豆后,奶奶会将毛豆用盐水煮熟。这时的水煮毛豆特别香,拿一颗来尝,鲜美中带着一丝丝咸味,咬下去满口豆子的清香!毛豆煮熟,过筛沥水,就要开始下一道工序了——烘豆。旧时烘豆子是在大柴火灶上,将铁锅拿出上面直接放筛子烤。如今建的房子里都不再有柴火灶了,但依然难不住聪明又贤惠的仁和人,乡亲们就拿个大铁筒,里面烧上木炭,铁筒外面套个大纸箱防止太烫,纸箱上面再放上铁筛网,网面上铺上一层厚薄均匀的豆子,豆子就开始进入烘烤了。根据炭火的温度高低,每隔十到十五分钟都要翻一下让豆子受热均匀。

    奶奶总是叫我去做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怠慢的工作,而我也很高兴接受这个“神圣”的任务。因为每次给豆子翻面的时候,我总能偷偷尝一两颗,豆子越烤越香,越烤越脆,咸淡合适,原本光滑亮泽的豆子已经被烤得皱皱的,但依然翠绿。烤好的豆子还要在石灰桶里搁置几天,等将水份完全吸干后,再放冰箱里保存,这将是往后一年的“茶余口粮”。

    烘青豆制作的这段时间,邻里走动得总是特别的勤快,大家相互帮忙,把这样一道道的程序就像流水线一样,分工明确,协调有致地完成了。

    接下来最惬意的事就是每天打个茶会。只要奶奶喊一声,左邻右舍就聚在八仙桌前。翠青的茶叶,暗红的胡萝卜干、金黄色的橘皮、白色的芝麻,再撒上一把碧绿的烘青豆,单是这些五彩斑斓的作料放在一起,小口杯里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泡上热水后,那些安静的小家伙再也按捺不住了,开始慢慢膨胀起来,充满了整个杯底,红、绿、黄、白互相映衬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水底世界。凑近碗口一闻,宜人的清香,沁人心脾! 端起小碗,轻轻抿上一口,淡淡的咸味,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满口的清香和鲜味,让人有一种一饮而尽的冲动。

    烘青豆,色、香、味俱全,是祖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也是邻里乡亲和善交往的桥梁,更能显现仁和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 《这才是青春》
  • 晦涩难懂的故事,和过往的与恨

    都深深映刻在,青玉案上的剧本

    如同离人告别斑驳的城门

    与最爱的人,道离分

    那来不及温存,就已经转身,的青春

    连同曾经炽热的亲吻,凌厉的伤痕

    都埋没于,时间的皱纹

    暗黑色的苍穹悄悄洗去一日的繁华

    墙角残缺的预言也渐渐失真

    当初巧夺天工般温柔的诗句

    都酿成无法抛却的恨

    或许又不该如此,相见已是缘分

    确认过眼神,便是一场认真

    青春不是冰冷的灵魂

    她有血有肉有心

    她不该被质问

    因谁也无法断定

    下一个陨落的

    是哪一颗星辰

    潮起潮落,难以捉摸,痛并快乐着

    这才是青春

  • 《外语五分》
  •     班上来了一个同学,名叫李青玉,和我同桌。我高,她矮;我爱热闹,她爱清静,同学们称我们“反比例。”

        她的成绩很好,大部分功课是四分五分,只是英语成绩老是提不高,常有两分出现。我开始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她原来的学校是不学外语的。

        班里决定让我帮助她学英语。从此,每天早晚我们就在一起读单词,念课文。我发现青玉把单词抄在一个小本上,还注上声调、音节和中文。平时,她那小本总不离手,闲了就拿出来读。有时我帮她纠正发音;我出去玩了,她就自个儿读。她读得那么认真,简直使我发笑。可是,当我看见她那严肃的态度,就立刻忍住了。

        有一次,我们在大街上走。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迎面走来。青玉指着那妇女用英语说;“she is a mother。”(她是母亲。)我点点头。那妇女还以为我们跟她说什么话,可又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两眼呆呆地望着我们。当时我们真不知怎么办好,红着脸赶紧走了。

        外语老师要她多注意默写,于是,青玉口袋里装满小木棍,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一次,班长叫我去找她开会。我去她家。她不在。当我失望地回学校时,忽然发现她正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背后。我走近一看,地上写满了英语单词。此时,她正在默写“老师”这个词,最后几个字母一时想不出来,愣在那儿,嘴里不住地念着。我说:“写上her。呀!”她好像没听见,想了好半天,她才说了声“对”拿小木棍用力地写上“卜er”写过后,又自语道:“对了吧!”我说:“对了!”她这才猛地抬起头来,羞涩地笑了。

        第二天上课,刚好默写中有“老师”这个词。我看她百拧在一起,不作声,也不写,可能又忘记了。我就悄悄地对她说:“第一个字母是……”她摇摇头,两顺大眼珠紧盯了我一眼,那眼光仿佛告诉我:学习功课不应该有不诚实的行为。

        过了一天,发下卷子,打开一看,哈哈,她得了四分。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但青玉并不满足,她更加努力了。离期末考试还有半个多月,她就要求我跟她一起进行全面复习。她是走读生,我是寄宿生。每天天刚亮,她就来到我们约定的大树旁背单词、念课文。我看着她瘦小的身体,总不禁想:这小小的身躯蕴藏着多大的力量呀!

        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册发下来了。青玉眼睛上蒙着一层泪花,嘴唇微微颤动。她把成绩册紧紧贴在心窝上,不想马上打开,好像要保守什么秘密似的。我从她手中夺过成绩册,小心地打开一看,“五分,外语五分!”我们同时叫了起来。看着这红红的五分,我们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