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有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4:35:58
  • 《包含先和后的成语,带有先和后的成语》
  •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21个关于包含先和后的成语,带有先和后的成语及解释。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忧后乐]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先行后闻] 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笑后号] 指命运先吉后凶。
    [先声后实]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先人后己]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先来后到] 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
    [先花后果] 旧时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先河后海] 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
    [先号后笑] ①指命运先凶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先号后庆] 指初凶后吉。
    [先公后私]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先断后闻] 指先处理后奏闻。
    [先小人,后君子] 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
    [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守先待后]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承先启后]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后”字和“先”字】
    [后海先河]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 《包含先生的成语,带有先生的成语》
  •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0个关于包含先生的成语,带有先生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先”字和“生”字的成语。

    [乌有先生] wū yǒu xiān shēng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文籍先生] wén jí xiān shēng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南郭先生] nán guō xiān shēng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好好先生] hǎo hǎo xiān shēng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广文先生] guǎng wén xiān sheng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冬烘先生]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东郭先生] dōng guō xiān shēng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道学先生] dào xué xiān shēng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大人先生] dà rén xiān sheng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北郭先生] běi guō xiān shēng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 《包含先意的成语,带有先意的成语》
  •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6个关于包含先意的成语,带有先意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先”字和“意”字的成语。

    [先意希旨] xiān yì xī zhǐ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先意承志] xiān yì chéng zhì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先意承指] xiān yì chéng zhǐ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先意承旨] xiān yì chéng zhǐ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先意承颜] xiān yì chéng yán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意”字和“先”字】
    [意在笔先] yì zài bǐ xiān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 《包含先得的成语,带有先得的成语》
  •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6个关于包含先得的成语,带有先得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先”字和“得”字的成语。

    [先得我心] xiān dé wǒ xīn
    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捷足先得] jié zú xiān dé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疾足先得] jí zú xiān dé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疾走先得] jí zǒu xiān dé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近水楼台先得月]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得”字和“先”字】
    [得月较先] dé yuè jiào xiān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 《先的成语,带有先字的成语》
  •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03个关于先的成语,带有先字的成语及解释。

    以“先”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先自隗始] 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先知先觉] 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忧后乐]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先意希旨]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先意承志]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先意承指]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先意承旨]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先意承颜]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先行后闻] 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先笑后号] 指命运先吉后凶。
    [先小人,后君子] 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
    [先下手为强] 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
    [先悉必具] 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
    [先我着鞭] 着: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先天不足] 先天: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原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先圣先师] 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先声后实]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先声夺人]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先入之见] 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
    [先入为主] 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先人后己]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先驱蝼蚁] 蝼蚁:蝼蛄和蚂蚁。自己先死埋葬地下,为别人驱除蝼蚁。比喻效命于人,不惜先死。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先来后到] 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
    [先见之明]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先花后果] 旧时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先河后海] 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
    [先号后笑] ①指命运先凶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先号后庆] 指初凶后吉。
    [先公后私]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先发制人]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先断后闻] 指先处理后奏闻。
    [先睹为快] 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
    [先得我心] 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先”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守先待后]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身先士卒]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身先士众]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同“身先士卒”。
    [身先朝露] 指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比喻很快死亡。
    [请先入瓮] 指请先受审认罪。
    [礼先壹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礼先一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同“礼先壹饭”。
    [溘先朝露] 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形容死得过早。
    [急先锋] 比喻冲锋在前或积极领头的人。
    [躬先士卒] 犹身先士卒。现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承先启后]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先”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着人先鞭] 比喻做事情比别人抢先一步。
    [至圣先师]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直木先伐]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一鞭先著] 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雁默先烹] 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乌有先生]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文籍先生]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未老先衰] 年纪还不大就衰老了。多指由于精神或体力负担过重而导致过早衰老。
    [未风先雨] 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
    [未卜先知] 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射人先射马] 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擒贼先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棋输先着] 谓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棋输先著] 指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南郭先生]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暮夜先容] 指事先暗中行贿,以求宽容。
    [开路先锋] 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近火先焦]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捷足先登]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捷足先得]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疾足先得]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疾走先得]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后海先河]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好好先生]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古圣先贤] 圣:品德智慧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甘井先竭]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东郭先生]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不乏先例] 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
    [兵贵先声]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坌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怕赶不上别人,抢先动手。多用作谦词。同“笨鸟先飞”。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先”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有言在先] 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意在笔先]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遥遥领先] 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绩、比赛等)。
    [匹马当先] 一马当先。指冲锋在前。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祸为福先] 指受尽灾祸之后好运就会降临。多用于劝慰受难之人。
    [敢勇当先] 犹奋勇当先。比喻勇于承担重任,领头去干。
    [福为祸先] 指福与祸没有定数,享福太甚就隐伏着祸端。同“福为祸始”。
    [奋勇当先] 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得月较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并驱争先] 指竞争高下。

    “先”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先”字在第六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先”字在第七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先”字在第九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

  • 《八思巴文化节》
  • 从公元前起,开始有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直到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大活佛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达赖进京,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理。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西藏地方政府多次选派官员参加国民代表大会。中华民国期间,外患不已,内乱频仍,中央政府孱弱,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继续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获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经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坚决平息了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又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尼泊尔传入吐蕃,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文化以及西亚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特别是中原的汉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西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装饰、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语言文字、书面文学、民间文学、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掌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地方政权,使得藏传佛教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西藏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当时,西藏的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为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所垄断,文化艺术只供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消遣,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毫无保障,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长期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不仅严重束缚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西藏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古迹、道场胜迹处于自我封闭和萎缩的状态。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则更是一片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中明确规定:要“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1959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西藏文化从此结束了为少数上层封建僧侣贵族所垄断的历史,成为西藏全体人民继承和发展的共同文化遗产。

    域西藏,一年中最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民族传统节日了。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二个节日这些节日,或者是一些民俗习惯活动久而久之地演变成了民众的节日。

    藏历年节:藏历,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历书之一。它的纪元是用夏历的五行和十二生肖来计算,也是60年一轮、3年一闰。藏族人民过藏历年节,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日开始,延至三,五天。

    花灯节:藏历正月15日为花灯节。原是宗教信徒集会的日子,人们做许多酥油灯朝圣供佛。以后又增添灯塔、灯架,还用酥油花塑造出各种人物、花兽,以供观赏。

    沐浴节:藏历7月上旬,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中,都有一个群众性到河旁洗澡的活动,人们称之为“沐浴节”。沐浴节,因为要持续一周左右,也称沐浴周。

    雪顿节:藏语中的“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节日。现在雪顿节的活动内容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时间一般在藏历6月底7月初。

    赛马节: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民普遍好的体育活动,一般在每年藏历7月底至8月初举行。赛马期间,牧民们还搞一些物资交流。

    望果节: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节日,在庄稼成熟之际举行。活动内容有赛马、射箭,唱藏戏等。

    萨噶达瓦节:藏历4月15日,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日;又传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拉萨藏民都要集会和游园。

    藏木林吉桑节:原意是“世界供佛日”,每年藏历5月15日过节。民主改革后,每年5月1日到15日的半个月里,拉萨藏族群众走出庭院,到“林卡”(即公园)散步、载歌载舞、野餐,形成群众性的“逛林卡节”。

    牛节:牛节是夏尔巴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据说每年春草泛青时,夏尔巴把牛赶到山上喂养,到秋风起草木落时,男女老少上山把牛接下来,为牛接风洗尘,给牛戴鲜花,喂青草和盐巴,祝它门一冬膘肥体壮。这种遗风,不光是为让牛繁衍兴旺,而且还有一种对人的美好寄托:岁岁平安。

  • 《论我为人人》
  •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我认为,只有先具备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才会形成人人为找的社会氛围。

         全国劳模徐虎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社区居民维修水电,实践了他自己所说的:“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要索取,我要索取,向谁索取?”的生活准则。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谁也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所以人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多作一点贡献,对他人尽一份义务。

        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不思奉献,岂能索取?所以,每个人都应当以“我为人人”的态度投身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字的结构好比相互支撑着的两个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替别人多着想一点,给他人多支撑一点呢?我们要像雷锋一样,尽自己微薄之力多做好事。

        我赞扬“我为人人”的可贵精神,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