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民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1 10:13:04
  • 《黑瓦白墙800字》
  • 民居,祠堂和牌坊,自古被誉为徽州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讲究山水灵气,依山就势,自然得体的徽州古楼,远远在烟雨朦胧中望去,便宛如融进了名家着笔的山水画,亭台楼阁,重叠如影。

    我想能触碰到徽州古城的一砖一瓦,听细雨冲洗青苔和青石板砖的声音,便已经是三生有幸了,而我却有这样的缘分,面访这天地独绝的美丽。

    岂止是进入村落,才被震撼到,那个高高的已经腐朽的大门,在千年的风雨中变得岌岌可危,却仍然保持着它的精气和尊严。天空下着小雨,是细小的独属江南一方的雨。雨冲刷着黑瓦白墙,像是雕镂精湛而风格别致的艺术品,伫立着。没有风,一切都是静的。再往前走,巷子的尽头是徽商的古宅,昔日的热闹已经褪去,只有孤独的屋阁还在静静的守候于此,不免寂寞。

    这便让我很容易的想起了徽商,在中国的历史上,徽商和晋商是数得上名的富商。富庶的商人,住在宽窄巷子里,我耳畔仿佛又回响起了“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的商训,是多么的真诚,多么的朴素。

    千百年来,他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优良传统,层层叠叠的老匾额下,又发生过多少像“一文钱”的故事?三年一归,起早贪黑的徽商们,从一个食不果腹的穷苦平民,就团结起来,士贤好儒,以信誉为本,勤勤恳恳的打造出属于他们的辉煌。

    徽商,都是富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大户人家,衣锦还乡后,却围起了黑瓦白墙的楼阁,四四方方的天井。仔细想想,未免也太过谦虚了吧。这种谦虚在他们的血脉里,从兴起到衰败,一成不变。

    卖枫糖的老妇人手中的枫糖悠闲地打着转,她微笑着将糖盛进竹杯递给我,天气微凉,心却很暖。

    长长的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在雨中,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也一定是这样的雨,无数穿着素锦,赶着车队的徽商们,繁忙的行走着,铃声叮当,人心轻闲。

    就是这样的一帮人牵动了古中国经济的脉络,隐藏在一个个美丽幽静的村落中。

    遥远的地方站着一个人,带着货物的马车在他身后,冗长无边,他走向你,骨子里透露出一丝傲然,却只是温柔的谈笑,慈眉善目。

  • 《乌石村民居700字》
  • “千里不一样风,万里不一样俗。”磐安是个好去处。假期里我去玩了舞龙峡、水中坑、夹溪大桥,但最要我记忆力深入的是乌石村。

    乌石村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这儿的老宅用的并不是木材,只是石块。这类石块叫玄武石,它乌亮乌亮,因而大家叫它乌石。下面让我来详细介绍下乌石吧!乌石又被称为玄武石,是两亿年以前鞍顶山口火山爆发的。听说玄武石盖的房屋多天暖和夏季凉爽。经生物学家测量,玄武石有耐磨性能、吃水量少、抗压能力强等特性,因此那边绝大多数的旧房子全是用乌石所盖成的。

    乌石村,本名叫管头村。但由于这与众不同,拥有680年的乌石老宅,大家喜爱乌石,叫着叫着大家都遗忘了管头村这一叫了数百年的名称。并不是嘛,如今连新闻媒体也逐渐叫乌石村。大家的现任主席习总书记也来乌石村拜会过。有哪些地区能让现任主席老呢?自然,乌石村也少不了美号:“小康生活基本建设示范村”“金华市风采村子”“全国各地文明村”“上空农村”……

    来这儿去玩的人可多。有的不远千里的从上海市赶过来看看吧的美丽风景。为的便是想亲眼看见“全国各地文明村”。走入乌石村,有古色古香的乌石古巷、有宽阔的乌石小路、乌石蓄水池、乌石阶梯,还少不了近百年的树……简直令人回味无穷。

    自然啦!还少不了特色美食。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使你来偏食十分“艰难”。手足无措先挑那一样。有清炖也生猪肉、清蒸鲈鱼、咸肉炒竹笋等。可是谁会和吃的走不过去呢!浓浓的一桌菜,全是爱的味道!未过一会儿时间全解决仅仅了。

    最美丽的村子自然加上上等的气体。早上醒来时吸气清新空气,黄昏太阳光快出山的情况下去观日台去赏日。夜里吃过饭到各个地方走一走,散散心。

    我最喜欢的便是那边的秋千了,秋千就是我解烦闷最好是的方式,那就是一种多么的好的享有啊!我还在上空农村里秋千。荡啊荡啊荡……

  • 《南社古民居》
  • 一天,我和哥哥姐姐还有爸爸妈妈一起去南社古民居游玩。

    我们一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古老的房子,有一些是有人住的,不能进去,有些是放历史悠久的文物,我们一走进去就看见了长矛和古代用的竹片做的书,我往里面走,又看见了古盔甲等兵器和古代的书,我问姐姐:“姐姐,这些东西放了多久啊?”姐姐回答:“应该有几百年了吧!”

    突然,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沿着香味来到了花丛,那里有月季、喇叭花、玫瑰,还有一些我说不出来花的名称,五彩缤纷,有红的、蓝的、黄的、粉的还,有紫色的……美丽的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接受姐姐的提议,我们和美丽的花拍一张合影做纪念。

    看完花丛,我们接着就来到了一座弯弯的桥上,我在弯弯的桥上看着小河,河是绿色的,是被旁边的大树照绿的。河里还有很多小鱼,有黄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白色的,还有橙黄色的。它们你追我赶,好像在进行一个多“人”马拉松。

    我看完这场多“人”马拉松后,我们怀着一颗念念不舍的心,慢慢离开了南社古民居。

  • 《我国的邮票》
  •     我国的邮票多种多样,其中,属民居的较为普通,所以它又叫普通邮票。在全国各地付邮的封上,普遍贴着民居邮票;在集邮好者的集邮册中,大都收集了国家发行的所有民居。民居虽然普通,但是它的邮票图案却丰富多彩。邮票呈长方形,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边缘带有齿孔。上面印着古色古香的四合小院,典雅美观的竹楼木阶,结构精巧的屋廊檐等等。它们的图案设计造型不一,布局巧妙,错落有致。

        云南民居是排列匀称的竹木屋。细看,在三角屋顶,长方体小屋下面却是旧竹木支起的一层,人们住在二楼。原来云南大部分属亚热带,降水量大,气温高,地面潮湿,支起一段以便防潮。相比之下,江苏又与云南大不相同了。居民用石灰、水泥和砖瓦把房子砌在高处,两排房下是河,为便于过往,河上架起石拱,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面值为40分的陕北民居更富特色。

        陕北高原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这儿到处可见的就是黄土,根据黄土直立不塌的特点人们在黄土壁上开凿窑洞,安上弯门、拱窗作为住宅,真是冬暖夏凉。再瞧这张,是在广漠的大原上的一种美丽建筑—蒙古包。这儿的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随着草场牧草的生长状祝,牧民要把牛羊群赶到草势旺盛的地方居住。

        为了便于搬迁,他们把住房建造成一个类似谷囤的蒙古包。握了解,蒙古包用250根2米长的木杆作支架,外面罩上白色羊毛毡,约巧平方米,可住七、八个人呢。由此可见,民居是洞察人民居住特点的窗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人民的生活情况,纵观祖国各地风土人情,促进人们对民族的风俗的了解。

  • 《八思巴文化节》
  • 从公元前起,开始有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直到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大活佛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达赖进京,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理。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西藏地方政府多次选派官员参加国民代表大会。中华民国期间,外患不已,内乱频仍,中央政府孱弱,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继续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获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经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坚决平息了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又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尼泊尔传入吐蕃,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文化以及西亚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特别是中原的汉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西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装饰、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语言文字、书面文学、民间文学、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掌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地方政权,使得藏传佛教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西藏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当时,西藏的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为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所垄断,文化艺术只供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消遣,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毫无保障,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长期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不仅严重束缚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西藏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古迹、道场胜迹处于自我封闭和萎缩的状态。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则更是一片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中明确规定:要“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1959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西藏文化从此结束了为少数上层封建僧侣贵族所垄断的历史,成为西藏全体人民继承和发展的共同文化遗产。

    域西藏,一年中最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民族传统节日了。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二个节日这些节日,或者是一些民俗习惯活动久而久之地演变成了民众的节日。

    藏历年节:藏历,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历书之一。它的纪元是用夏历的五行和十二生肖来计算,也是60年一轮、3年一闰。藏族人民过藏历年节,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日开始,延至三,五天。

    花灯节:藏历正月15日为花灯节。原是宗教信徒集会的日子,人们做许多酥油灯朝圣供佛。以后又增添灯塔、灯架,还用酥油花塑造出各种人物、花兽,以供观赏。

    沐浴节:藏历7月上旬,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中,都有一个群众性到河旁洗澡的活动,人们称之为“沐浴节”。沐浴节,因为要持续一周左右,也称沐浴周。

    雪顿节:藏语中的“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节日。现在雪顿节的活动内容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时间一般在藏历6月底7月初。

    赛马节: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民普遍好的体育活动,一般在每年藏历7月底至8月初举行。赛马期间,牧民们还搞一些物资交流。

    望果节: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节日,在庄稼成熟之际举行。活动内容有赛马、射箭,唱藏戏等。

    萨噶达瓦节:藏历4月15日,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日;又传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拉萨藏民都要集会和游园。

    藏木林吉桑节:原意是“世界供佛日”,每年藏历5月15日过节。民主改革后,每年5月1日到15日的半个月里,拉萨藏族群众走出庭院,到“林卡”(即公园)散步、载歌载舞、野餐,形成群众性的“逛林卡节”。

    牛节:牛节是夏尔巴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据说每年春草泛青时,夏尔巴把牛赶到山上喂养,到秋风起草木落时,男女老少上山把牛接下来,为牛接风洗尘,给牛戴鲜花,喂青草和盐巴,祝它门一冬膘肥体壮。这种遗风,不光是为让牛繁衍兴旺,而且还有一种对人的美好寄托: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