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留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4-16 08:55:12
  • 《留学格拉斯哥的生活日记:文化交融与城市探索》
  • 初到格拉斯哥,这座充满苏格兰风情的城市便以它独特的魅力将我紧紧环绕。而留学生公寓,成了我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小窝”。

    6a53d94a1131552103.png

    我住的是iQ Cullen House,它位于格拉斯哥大学附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寓外观是那种典型的欧式建筑,红砖墙、尖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走进公寓大厅,暖色调的灯光、柔软的沙发,还有前台工作人员热情的笑容,瞬间驱散了我初来乍到的陌生感。

    我的房间不大,但布置得十分精致。一张舒适的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再加上一个小小的衣柜,构成了我学习和休息的小天地。最让我惊喜的是,房间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窗户,透过窗户,我能看到外面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公寓的公共区域设施也很齐全,有健身房、学习室和娱乐室。我常常在闲暇时间去健身房锻炼,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挥洒汗水,感受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活力。

    在格拉斯哥的生活,文化交融无处不在。课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分享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我和来自印度、德国、巴西的同学一起探讨市场营销策略。印度同学热情地介绍着他们国家丰富的节日文化和独特的消费习惯,德国同学则严谨地分析着市场数据和趋势,巴西同学充满创意的想法更是为我们的讨论增添了许多乐趣。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

    除了课堂上的文化碰撞,城市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也让我目不暇接。格拉斯哥大教堂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我常常在周末去那里参观。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在教堂里,我还能欣赏到当地艺术家的展览,感受艺术与宗教的完美融合。

    而格拉斯哥的街头艺术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创意与活力。色彩斑斓的涂鸦、充满个性的雕塑,每一处都充满了惊喜。我常常会停下脚步,仔细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想象着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灵感。

    当然,美食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在格拉斯哥,我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无论是传统的苏格兰炖菜,还是地道的意大利披萨,亦或是香辣的墨西哥卷饼,每一种美食都让我大饱口福。我还会和公寓里的同学一起在厨房里做饭,分享各自国家的特色菜肴,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小的公寓里。

    留学的这段日子,我在格拉斯哥留学生公寓里找到了家的温暖,在城市中探索着文化的交融。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我相信,这段留学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伯明翰留学:开启英伦多元学术新征程》
  • 近日,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蓬勃发展,英国伯明翰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正吸引着全球众多怀揣学术梦想的学子纷至沓来,开启一段多元学术新征程。

    伯明翰留学:开启英伦多元学术新征程

    伯明翰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如伯明翰大学和阿斯顿大学。这些高校学科门类丰富多样,在工程、医学、商业管理、艺术人文等众多领域都具备卓越的学术实力。以伯明翰大学为例,其工程学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细分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和科研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到顶尖的科研项目中,与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携手合作,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

    除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伯明翰的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宝贵的行业经验。同时,学校还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伯明翰公寓是学生们温暖舒适的港湾。iQ Broderick House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十分便利。周边超市、餐厅、银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无论是购买生活用品,还是品尝当地美食,都能轻松实现。

    公寓内部环境优雅宜人,房间布置温馨舒适。每间宿舍都配备了齐全的家具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独立卫浴、空调、网络等,让学生们能够享受到便捷的生活。公寓的公共区域设施丰富多样,有宽敞明亮的学习室,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有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休闲娱乐区,配备了沙发、电视等设施,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与朋友交流互动。

    公寓的管理团队专业且贴心。他们不仅负责公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会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节日派对、户外郊游等,让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氛围。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表示:“公寓的管理团队非常负责,遇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而且公寓里的活动丰富多样,让我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

    在伯明翰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接触到多元的学术知识,还能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这里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学术氛围和贴心的留学生公寓,为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学子在伯明翰这片土地上开启属于自己的多元学术新征程,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 《伦敦留学全攻略:从申请到生活的全方位指南》
  • 伦敦,这座历史悠久与现代活力并存的城市,不仅是全球金融中心,更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留学圣地。从世界顶级的学术资源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伦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从申请准备到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留学指南,帮助您顺利踏上伦敦的求学之旅。

    一、申请准备阶段

    1. 确定目标院校与专业

    伦敦拥有众多享誉全球的学府,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等,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专业。在申请前,务必深入研究各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选择。

    2. 准备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通常包括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语言考试成绩(如雅思、托福)等。个人陈述是展现你学术背景、个人特质及为何选择该专业的重要文件,务必精心准备。同时,注意各校的具体申请截止日期,提前规划时间。

    3. 提交申请并跟踪进度

    大多数英国大学采用UCAS(本科申请系统)或各校自己的在线申请平台进行申请。提交后,密切关注申请状态,及时补充材料或回应学校的进一步要求。

    二、签证与行前准备

    1. 办理学生签证

    获得录取通知后,需向英国签证及移民局(UKVI)申请Tier 4学生签证。准备签证材料时,请确保所有文件真实有效,包括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信、资金证明、肺结核检查证明等。

    2. 行前准备

    打包行李时,考虑季节变化,带上必要的衣物和个人物品。同时,了解并准备抵达英国后可能需要的文件,如健康保险信息、住宿预订确认等。此外,熟悉一些基本的英国生活常识,如货币使用、交通规则等,有助于更快适应新环境。

    三、抵达伦敦后的生活安排

    1. 寻找住宿

    伦敦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从校内宿舍到校外公寓,价格区间广泛。建议提前预订伦敦留学生公寓,并实地考察,确保住宿安全、舒适且交通便利。

    2. 注册与开户

    抵达后,需尽快在学校注册,并开设银行账户,以便管理生活费和接收奖学金等款项。多数银行提供学生账户,享有免费账户管理、透支保护等福利。

    3. 办理手机与网络

    英国有多个手机运营商提供学生套餐,包含数据流量、国际通话等优惠。选择合适的套餐,确保通讯畅通无阻。同时,了解并申请校园网络账号,便于在线学习和研究。

    四、学习与社交

    1. 适应学习环境

    英国教育体系注重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充分利用图书馆、在线资源自我提升。加入学习小组,与同学共同解决学术难题。

    2. 拓展社交圈

    参加学校组织的迎新活动、社团招新,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朋友。伦敦的多元文化环境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通过参与文化节庆、志愿者服务等,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深入了解英国文化。

    五、健康与安全

    1. 注册GP(全科医生)

    抵达英国后,尽快在当地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注册GP,以便在需要时获得医疗服务。了解紧急联系方式,如急救电话999。

    2. 个人安全

    伦敦治安相对良好,但仍需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夜晚外出时。保管好个人财物,避免携带大量现金。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 《文化碰撞与融合:伦敦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 伦敦,这座拥有悠久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全球金融中心,更是教育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伦敦的留学之旅,不仅是一场学术上的深造,更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体验。在这里,文化碰撞与融合成为常态,为每一位留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增进理解的宝贵机会。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碰撞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其文化多元性体现在每一个角落。从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到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从热闹非凡的市场到静谧的图书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共同编织着这座城市的多元画卷。对于留学生而言,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一种新鲜的体验,也可能带来初期的适应挑战。语言障碍、饮食习惯的差异、社会习俗的不同,都可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初始障碍。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留学生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学习和适应,从而在碰撞中不断成长。

    二、学术与社交中的文化交流

    在伦敦的顶尖学府,留学生将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课堂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碰撞,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学术创新。课后,通过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留学生不仅能够拓宽知识视野,还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此外,伦敦丰富的社交活动,如文化节、国际美食节、文化沙龙等,为留学生提供了与非本国朋友建立深厚友谊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留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还能学习和体验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

    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

    留学伦敦,意味着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这要求留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展现,更是对他人文化背景的尊重与理解。留学生需要学会倾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和行为,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他人。同时,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的反馈,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通过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巧,还能培养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伦敦留学生公寓,接受不同国家留学生预定,通过与其他国家同学的交流,很容易形成国际化视野。

    四、个人成长与全球视野的拓展

    在伦敦的跨文化交流体验中,留学生将经历从文化碰撞到文化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人经历,更拓展了全球视野。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留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全球化的意义,认识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展,不仅有助于留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还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多元化的工作环境。

  • 《留学只等于金钱利益吗高一作文》
  • 留学只等于金钱利益吗高一作文

    近期有报道称数据统计出国留学起始工资平均值并不比国内大学高多少,这边引发了社会舆论,关于出国留学值不值得成为了大家议论的话题。海外留学单单只是为了金钱与利益吗?

    在我看来,留学不只是为了就业的资金回报。首先,学习本无国界,在国内读在国外读各有千秋没有好坏,我觉得应该纯粹的看待,不能单单只是因为出国留学就一定要深究未来就业是否能够回本,也不应该一味追求胜过国内大学毕业生。其次,我觉得出国留学亦或是国内读书都本着学习的态度,学习知识并不代表直接关系金钱收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关系到个人涵养与内在。再者,我没有崇洋媚外的看法,我认为在哪学习各有各的好处,何必为了那点多几千少几千反复琢磨?

    那么出国留学如果不能直接等同于金钱回报,这还有多少意义?

    在中国学习生活了十来年出去看看体验体验生活,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再学点外国语言也未尝不可。不是说中国大学不好,只是各有各的长处,在有些方面人家确实走在前沿,学习这方面知识,出国变得有必要性。对于知识的纯粹性,本着对学习的.渴求,我觉得出国留学没有什么不值得。

    在我看来,这种留学关乎金钱的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我们不是不在乎金钱,也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工资不是一时的,不能单从起始值看待,调查应该更加完备,应该从几年许多年跟踪来比较。我觉得一切事物没有完美的,出国留学也并不是处处都令人满意。因为金钱的缘故,不得已出去外面看看世界,在国内也不见得多么落后而低下。

    我不赞同出国留学不值得的看法,也不完全否认。很多事情量力而行,从不同点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不影响根本的便是对自身最合适的。

    【留学只等于金钱利益吗高一作文】

  • 《以回家过生日为主题的留学日记》
  • 以回家过生日为主题的留学日记

    Host Family主人Mrs. Adams和我们度过美妙的周末时光。

    Host UK为我安排的寄宿家庭的主人——Mrs. Adams准时在车站外面迎接我和另外两名国际学生——来自台湾的Sara和来自纽约的Carrie。

    亚当斯夫人首先驾车带我们绕Hitchin这个小镇一圈,为我们介绍当地的教堂、商业街、博物馆、旅游景点和传统市场所在地。听了她的讲解,我们对这个“走不丢”的`小镇很快熟悉起来。

    晚餐时,我对亚当斯夫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参加Host UK这个项目多久了?接待了多少名国际学生?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我对这些生活在宁静小镇,却又不限麻烦数月如一日接待国际学生的英国家庭倍感好奇,我希望了解他们的心态,和他们长期坚持参加慈善活动的动力。

    Varulamium Park水天一色,风光秀丽。

    看样子,我肯定不是第一个这样问亚当斯夫人的客人了,因为她告诉我,在参加Host UK活动的这一年来,她接待了十几名华人学生。

    上篇日记里已经提到过,参与Host UK项目的国际学生,一切食宿费用都由寄宿家庭承担。其实不仅是这样,在我们寄宿的两天两夜里,我们三人的衣食住行也都由亚当斯夫人照顾。仅仅是一日三餐和外出旅行,在外人看来,已是不少的麻烦。更何况要重复地为一位又一位外地游客讲解当地的一切!

    不过我没有具体问亚当斯夫人,她坚持参加Host UK项目的原因。我想,原因也许很简单,有可能是她热情好客,又有足够的房间和时间;也许是她在退休后想体验和之前漫长的职场生涯不同的生活;也许只是想帮助我们这些与她的一双女儿一般年纪,从万里之外前来英国求学的国际学子更好地了解英国,熟悉这里的生活。

    无论是哪种原因,亚当斯夫人都做到了“宾至如归”。她不但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充满兴趣,也主动和我们探讨,当今在英国发生的种种现象,我们有何看法。

    我一面凝神聆听,一面积极讨论,时而暗自庆幸:还好自己在BBC实习的这半年多时间里,天天都会接触各类新闻,对英国各个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多了解,不然很多问题恐怕还真答不上来!

    St. Albans大教堂映在蓝天绿叶中。

    周日亚当斯夫人带我们去了附近的千年古镇——St. Albans。这座在罗马帝国时期和伦敦有同等地位的小镇至今仍保持了迷人的风貌——St. Albans大教堂高耸入云,Verulamium Park绮丽静谧,传统市场喧闹繁忙。

    在这个英格兰郊外的周日下午,小镇居民纷纷举家出动,爬山踏青,游园赏景,尽享天伦。

    这个生日没有蛋糕和烛光,可是依然美好又难忘,因为在异国的土地,有“家”人的祝福和陪伴。

    【以回家过生日为主题的留学日记】

  • 《访问学者生活感受的留学日记》
  • 访问学者生活感受的留学日记

    在希腊雅典卫城

    依我感受,国外发达的不仅是生活品质,而且是精神文化。

    美好生活是由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体验构成的。

    而美好的物质体验是由优秀创意设计和精良制作品质构成的。

    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虽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说是养了懒人等等,但确实对公民具有好的保障作用。我的房东患3年癌症去世了,这三年住院检查治疗没有自己掏过钱,全是公费医疗。英国的税收当然也很高。

    发达国家重视公共艺术和公共服务水准,重视国民素质教育,于人性化管理细微处见真功夫。社会运行思路清晰,透明度高,讲究诚信。

    不看不知道,西方文明是如此的灿烂辉煌,每一座古老教堂都像是艺术陈列馆,风格精美的雕塑、绘画、建筑、器皿搭建起世俗生活和灵魂飞升的桥梁。

    巴黎不愧为艺术之城,风景如画;柏林、罗马、伦敦也都有贯穿城市的河流,赋予城市灵性。葡萄牙的精美更像是没落贵族,希腊的荣光沉淀在博物馆和古迹中,成为久远时代的历史回忆。

    在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游览十分新奇也令人疲惫。公共艺术是公民文化消费,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要根植于社会与经济环境发挥艺术影响力,这是我想研究、考察和探讨的主题。

    看过另外一部分世界,我发现,第一,世界上人口实在太多了,到处人满为患;第二,世界是平的,城市、商品和服务哪里都差不多;第三,开放的'世界,人的流动很容易。连巴西都是免签证,中国人无论到哪都需申请签证,多麻烦呀。我的英国房东,孩子高中一毕业就和同学开车周游欧洲和非洲,这是十好几年前的事,现在她的孙子都大了。

    我希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饱览山川、城市、人文与社会万象。当然很不容易,因为世界太大,书太多,生命却短暂。行走在异国对我真是意志和体力的考验,由于每天疾走,两年前中国美术馆天工开悟展期间的背伤发作,睡觉翻身都很困难,要对世界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也不易,呵呵。没有兴趣的时候,由于机票定了,酒店钱付了,也要坚持。

    全世界中国崛起论盛行,连外国老百姓谈到中国,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新奇。

    在路上,我读了张爱玲全集,还阅读了大量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书籍。

    在牛津,我们昨天参加了华人教会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学者和和朋友。

    生命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啊。

    【访问学者生活感受的留学日记】

  • 《在新年宿醉留学日记》
  • 在新年宿醉留学日记

    在空气里酒精量都翻倍的圣诞新年节日之际,没有酒的庆祝是不地道的。

    圣诞新年是英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时,耳朵里能听到的关键词不外乎家庭晚餐、礼物、血拼等等。除了这些,有一样东西,在英国的这个重大节日里是永远不能少的,那就是酒。

    在我眼里,酒在英国扮演着无可动摇的特殊角色。喝酒在英国比喝水、喝果汁还要实在。去做客,主人很可能没有果汁,但是一定有酒;马路上,很可能没有小卖店,但一定有酒吧……尤其在空气里酒精量都翻倍的圣诞新年节日之际,没有酒的庆祝是不地道的'。如果你不会或不能喝酒,抱歉,你可能会很扫兴和乏味。

    英国人过新年,从12月起满街酒开始飘热红酒的香味。大家提早几周酒开始囤酒,不仅自己要喝,更会用来作为礼物带给亲朋好友。每当你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时,一瓶酒总是不会错的选择。超市里整排整排的酒架,到了过节关头到最后都是空荡荡的;有数据预测12月酒的消费将上涨40%;去酒吧瞧一瞧,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我很理解英国人的酒精消费。首先看一眼新闻:年底的英国,沉沦在洪水之中。素来以阴霾天文明的英国,云重雨多,岛国人民无法在室外享受阳光,只能进屋喝酒取暖。所以酒是摆脱天气带来的坏心情的“良药”。第二,其实我觉得,阴霾的天气可能导致了英国人独特的闷骚,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正经挺括、冷漠寡语,其实几杯酒下肚,就可以和你唠叨个没完,从自己的工作狂老板到嘲笑自己的伦敦市长,一下子把人们的距离拉近了。所以说,酒在英国是一种实用品。

    宿醉

    英国人过新年,从12月起满街酒开始飘热红酒的香味。

    新年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好的喝酒理由,加上新年这天地铁通宵免费运营,回家有方,到了晚上11点以后,大家更是开始烂醉。英国独特的酒后文化便会得到充分展现:街上哭笑打骂的,赖地不起的,放肆狂欢的;地铁车厢里都会有各种睡姿的人;车站里到处都是酒瓶……通常,这种现象都能叫做“宿醉”(Hangover)。和我们印象里的宿醉不同,宿醉是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他们寻求乐趣的方式。我的英国朋友甚至告诉我,在新年宿醉,意味着一年的新开始,因为宿醉后什么都不记得。

    我在英国也宿醉过好几次,比较幸运,每次都毫发无损地安全到家,可是我的朋友就没有那么运气了,被抢的,丢手机钱包的,还有闹事受伤的……宿醉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节制,以至于破坏了公共秩序,英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来控制宿醉的状况,比如设定酒精饮料最低价,取消酒吧“无限畅饮”资格,另外,近年来NHS也被拨款1500万英镑专门用来治疗嗜酒人士……

    增肥

    去年过新年,我被自己直线上涨的体重着实下了一跳。想来想去,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喝酒。新年那会每天都有各种酒会,红酒啤酒洋酒,一杯杯喝下去,头晕脑转的同时各种热量也不断堆积在体内,变成重量。英国人花在酒吧里的几小时,无形中又为他们的肥胖做出了“积极”贡献。

    好在总有补救措施。酒吧里都提供晚餐,喝酒前垫下肚子会有效吸收酒精和热量;健身房还是人气最火的地方之一 ……

    近年来英国经济缩水得厉害,前几年英国酒类商品消费还出现了历史性下滑。经济危机稀释了英国人的酒精度,可是浇不灭喝酒的热情。无论怎么看,逢新年之际,喝上两杯是必须的,只要安全开心,喝成宿醉又何妨呢?

    【在新年宿醉留学日记】

  • 《在伦敦欢度中国新年的留学日记》
  • 在伦敦欢度中国新年的留学日记

    四周锣鼓声响亮,又到一年一度最热闹,最思乡的时刻。穿梭在伦敦中国城的街道间,我被观赏舞狮的拥挤人群缓缓带往中国城街口的舞台。

    一曲嘹亮的京剧,把这原本西方建筑渲染出悠久而浓郁的中国味儿来。人潮涌动,观赏的人群屏息倾听。曾经在朋友间嗤笑不懂京剧的我,在此刻,却被这陌生而熟悉的声音所打动, 不禁驻足台下。曲罢,掌声相迎。

    能在伦敦的市中心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年味,不得不感谢各方筹划与演出。

    尽管天公不能作美,气温忽然又降至3摄氏度,并且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或有几片飘雪,但这俨然没有影响到人们前来参观的热情。整个中国城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除了咱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也有好些不同肤色的中华文化爱好者。

    在地铁口摆出一身架势的武术爱好者,被簇拥在人群中的银色巨龙花车,外国朋友手中摇摆的"小龙"纸艺,热情洋溢的`舞狮队,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拼贴出幸福和喜悦。在这里,有我们年轻海外留学者的身影,可以孤单,却未必孤独。

    时隔二年,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越发深重。因此今年我没有急于和这里的老朋友相聚,反倒乐呵于与家人skype,通过网络与之同步春晚,让技术来填补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同时,今年与我一同喜迎佳节的是一张张西方朋友的面孔。

    相约在中国城好好享受一顿点心饺子煲仔饭,瞬间让吃惯了色拉薯条鱼的西方朋友们赞不绝口。我的伦敦春节可以很随性,可以不备红包,不作对联,不剪窗花,不惊于爆竹,无需多余的润色,沉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笑脸相迎。

    【在伦敦欢度中国新年的留学日记】

  • 《伦敦的农历新年留学日记》
  • 伦敦的农历新年留学日记

    摆放在街上,准备挂上的灯笼。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月又过了,所有大学的考试都已经完成。闲来无事就刷刷手机,看看微博。很多人都在發照片,写祝福,原来新年马上又到了。

    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惦念在香港的家人同时也想念新年的美食。真的很想回家吃团圆饭啊!一家子和和美美,幸幸福福的,好不乐哉!

    这将会是我第二年在伦敦渡过农历新年,回忆起去年的大年初一,实在是觉得很孤独。英国的公众假期是不包括农历新年的,所以大家都跟平日一样要照常上课,我当然没有例外,照样回学校,还有演讲,放学后就带着疲倦不堪的身驱回一个空荡荡的家。看着时钟差不多下午4时,香港时间快到晚上12时,我就用skype和家人进行视讯,他们都笑着抢着要说拜年的'趣事,像打麻将啊,外婆亲手弄的年糕有多美味啊等等。家人在地球另一面高兴热閙,而自己就独自在英国,确实倍感孤单。幸好有朋友跟我一样是形单影只,我们两人只好去中国城吃了晚饭,然后回家了。

    在英国留学的同学不能回国跟家人渡过农历新年,当然也会想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但相信只有中国城才会有一点新年的气息。 中国城之外的街和商店跟平日是没有两样的,但中国城的餐厅都会挂上新年的装饰,好像挥春,灯笼等。甚至大街上也会挂满大大小小的灯笼,布置的规模当然比香港或国内的少得多,但逛一逛也会有少许家的感觉。

    中国城上的人很拥挤,但中国人不算多,反而当地人占了不少,大概是他们也想体验一下中国的新年。在香港或国内,大家都喜欢穿上红色和桃红的衣服,但在英国,我们仍旧穿着平日沉闷的黑色或深色大衣,也不会刻意去打扮。在英国,农历新年跟其他的节日相比是略显逊色的。

    今年比去年认识多很多朋友,其中有几个是在地道的中国人,我幸运地被邀请今年的大年初一去他们家里拜年,一起做汤圆和萝白糕。虽然今年不能回港与家人团聚,庆幸自己还有几位知心好友在身旁陪伴着自己才不致寂莫。

    热閙或不热閙的新年其实也算是一种体会,如果没有感受过在英国过年的冷清也不能感知在家的时候有多幸褔,家人有多重要,所以这一切对我而言也算是获益良多。


    【伦敦的农历新年留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