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11月25日 — 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是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妻子叫萧珊。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经历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旧年年底,祖父去世。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51年2月,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1952年1月,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1953年8月,再度入朝访问。
1955年2月,《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
1961年2月,从成都回上海。
1962年8月11日,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告别会,15日回到北京。
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1972年8月13日,萧珊病故。此后留在上海作协。
1974年9月,抄完《处女地》重译稿。
1991年,87周岁
2003年,99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兄弟
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51年2月,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1952年1月,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1953年8月,再度入朝访问。
1955年2月,《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
1961年2月,从成都回上海。
1962年8月11日,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告别会,15日回到北京。
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1972年8月13日,萧珊病故。此后留在上海作协。
1974年9月,抄完《处女地》重译稿。
1991年,87周岁
2003年,99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兄弟
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51年2月,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1952年1月,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1953年8月,再度入朝访问。
1955年2月,《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
1961年2月,从成都回上海。
1962年8月11日,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告别会,15日回到北京。
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1972年8月13日,萧珊病故。此后留在上海作协。
1974年9月,抄完《处女地》重译稿。
1991年,87周岁
2003年,99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兄弟
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