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家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最受欢迎的一本。
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鸣凤,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喜欢在贴吧里看新闻的我大都时候只是静观,从不参与讨论。前几日看到头脑风暴栏目在贴吧里贴出的帖子,名字叫80后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帖子刚发不久就已经被顶到了站内首页。跟帖的基本上都是80后。一支浩浩荡荡的80队伍热烈的讨论着幸福感。其中不乏87,88,89的学生们。比较了几种观点后,我也跟帖了。
我是89年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对我而言,幸福感应该源自于责任感,而责任感所带来的归属感,成就感,稳定感的综合即是我要的幸福。继而很多人都说,这么抽象的阐释恐怕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未踏入社会的我只有燃烧不完的热情,不谙世事。更有甚者,用坦诚的语气劝诫道,只有男人的幸福感才源自于责任,女人天生尽管享受男人带给你的幸福感就行了。看完之后,汗颜!退出网页我竟然有种孤芳自赏的感觉。想到白居易三进长安的典故,十六年一个轮回,长安不易,岂能白居?想法多如杂草般疯长,忍不住又在半夜悄悄码字。
事实上社会给予80的关注是因为我们成长在改革开放政策之下,当然这句话更适用于那些即将三十而立的80后身上。所以,社会在不停的给他们施压。其实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愿意给自己定目标,(诸如此类三十岁事业要怎样,四十岁之后生活的现状等期望。)而是,社会在不停的催眠他们,让他们在这种压力之下被迫的去适应,被迫的去实现那些很外在的目标。发人深省的是,现在衡量成功男人的标准是,动产+不动产+权势=成功。这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社会在被一种叫功利的元素同化。这种化学反应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一代80后就是这化学反应的参加者。继富士康11跳之后,企业在调整政策,美其名曰给员工解压。中央在呼吁,关注民生,从生存层面转到生活。各地都在高呼着解压解压,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时代还知道生命诚可贵。
其实,有一份数据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贴吧里的调查显示大约8%的80后选择工作时,愿意留在山村,另外15%的80后选择为中小型企业效命,而剩下的那78%的80后想在中大型企业一展拳脚。我心虚的投票,却不知道我该在哪个比例里落脚。这就是一种迷茫。继而我在思考,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和很多自以为是的理想。我认为人这一生该去挑战不同的领域,在尝试,失败,失望,绝望过后找到自己的定位。坦白说,有些80后在大企业中就相当于一颗螺丝钉,也许才华横溢,也许专业学得非常好,但是在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圈子里也会默默无闻。可是就算作为一颗螺丝钉,每天也要拼命的工作。其中有一个80代表这样说道,我每天下班回家就是睡觉,睡觉的目的就是为了第二天能有充沛的精力工作。枯燥的周而复始的生活,除了压力之外就是渐渐的丧失信心。所以2年后,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有名的大企业。最后孑然一身,失业让他找回了曾经的快乐和对生活的信心,一年之后,他当上了那个有名的大型企业人才资源部的负责人。所以说选择在大企业拼搏的80后们要为了工作而工作。在经济学上,人有三种,一workingforbeliving。为信仰而工作。这种人每天只工作4小时。二,workingforfun为兴趣而工作。这种人每天只工作8小时。三,workingfor“饭”这种人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面对三十而立的80后,很不情愿的选择了经济学上的第三类人。要说他们的幸福感,也许就是娇妻在旁,可以趾高气昂对着超市里那一灌灌奶粉嚷着,爹不差钱。
选择在中小企业里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80后,大都为了追求稳定。五险一金的待遇,月薪1700——2000左右,年底奖金分红,可以边上班边看杂志。下班几个同事可以去吧台喝上几盅,生活没多大的追求,平淡稳定就是幸福。当然,首先你得找到这么一份谋生的职业。可是面对三十而立,他们显然要漫不经心一些,可以这样说,80后其实对婚姻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他)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遇到合眼缘的凑乎结婚,应了父母的要求这才是该做的。这是只有80后才会了解的无奈。找(男)女朋友不难,找一个能过一辈子的人却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