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回延安》这一篇课文,读完之后我感悟很多。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他是中国星星之火燃烧起来的地方,是中国的革命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源头。我们多少的革命前辈在这里奋战了十几年,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他们都是在这里奋战过的先辈。而作者正是怀着对先辈的敬意和对过去的缅怀的心情和情感,来到延安这座作者曾经也工作过的地方故地重游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首先认识到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我以前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用特别严格的形式,如果太过于放松,那便显不出文章的高级性,和作者就用这一篇文章用他新的格式告诉我们,就算是民间小曲,他也能够用文字的方式来传达出人的情感,作者正是用北方特有的信天歌来描写自己,对延安城的热爱和延安城的变化之大的。虽然作者并没有用多么高大上的词语考试正是那一个个简单的字眼,构成了整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将作者对延安城的热爱敬意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我感悟最多的第1个点。
我感悟最多的第2个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写到的以前的人们在放羊,在过着怎样的艰难的生活,我再一次被革命先辈们的坚毅精神感动了。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革命前辈仍然没有放弃为了人民而奋斗的决心,用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崇高的信仰度过了十几年的奋斗生活,最终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于再一次屹立在了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终于再一次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大道。这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身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就更应该把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把革命的火炬传承下去,用这一把火炬,照亮每一代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拼搏的理想。这个理想有两方面,一个是个人理想,即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理想。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当老师,想当医生,想当警察。不管是什么理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奋斗,为自己,为他人而拼搏。另一个方面则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我们中国人民已经从百年的耻辱中站起来了,我们在这片废墟中重新建起了我们自己梦想的家园,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前的成果之中,我们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更加应该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时代的重任!
读完这一篇文章,我受益匪浅——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也是五星红旗的底色为什么是红色的原因。因为那象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自己崇高的信仰,为了人民解放而执著向前的热血与决心。从今天开始我要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传统。
《回延安》,这是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诗。初读之时,我只是觉得方言格式等有趣;随着理解的加深,我越发觉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主题令我深思有感。
不忘初心。首先,要了解初心。“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那么,延安人民的初心是什么呢?我想,是过上安乐的生活,是成为革命的发源地与发扬地。正是了解了初心,才能知道该如何做。其次,要知晓现处的环境。知道了初心却不能与现实结合是万万不可的。“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树迎春风。”延安城的面貌已焕然一新,那么过上安乐生活的初心也已基本实现,所以现在的目标就是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不局限于物质生活。“实事求是”一直以来都起着指导作用。最后,要坚持初心。光了解初心,知晓现处环境而不坚持初心也是无用的。“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正是坚持初心的好的体现。
除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砥砺前行,其一就是不畏艰险,勇于向前。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是荆棘丛生的,难道因此而放弃吗?答案是否定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切的困难,都是考验,都是成功的积淀。故而我们需不畏艰险,勇于向前。其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世界胸怀,不能被框在小圈圈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看得远。看待事物,不能只顾眼前,发展的眼光很重要。
上述内容使我想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自1921年建立后,党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自始至终都不曾变过。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大跃进”等等。但共产党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前行着。于是,今年,全国将进入小康社会。这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现实例子。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了解国家大事,做好当前的学习任务,为祖国的未来尽一份力。
不忘初心,要了解初心,知晓现处环境,坚持初心;砥砺前行,要不畏艰难勇于向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阅读提示
《回延安》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回延安”为线索,把回延安、忆往昔、会亲人、看新貌、颂功绩五个部分有机地贯串为一个整体。但它的抒情性很强。第一部分扣住“回”字,突出激动之情;第二部分扣住“忆”字,突出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扣住“会”字,突出欢乐之情;第四部分扣住“看”字,突出赞美之情;最后部分扣住“颂”字,突出崇敬之情。“爱延安”是本诗的主旋律,阅读时,应注意把握。
诗歌一开头便写道:“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这里的“跳”字极力地写出了作者在临近延安时感情激动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接下去“抓”和“贴”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珍爱,对延安感情的深厚和强烈。一个“搂”字,充满着爱抚,流露着欢欣,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梦回延安时心情的极度兴奋。一个“扑”字将感情推至极限,表明了诗人与延安人民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本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了抒情效果。如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回延安”比作“回家”,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和延安的骨肉深情;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比喻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儿女的养育之恩,也写出了儿女对延安母亲的依恋之情;再如“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排排绿树迎春风”,一“披”一“迎”这两个拟人化的词语,描绘出延安繁荣昌盛的景象,也倾注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又再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时对延安的无限深情。
诗人正是用了这些精彩、精确、精妙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该诗由一首对革命圣地延安无比崇敬和向往之歌化而成为母子之间亲骨肉一般至情至性的爱的颂歌。
写作设计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回延安》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叙述顺序不变,人称不变。
本次改写仅仅是文体的改动,其顺序和人称不变。改写时。必须按照“回延安一忆往昔一会亲人一看新貌一颂功绩”的顺序,以“回延安”为线索来写。要注意的是,在改写时,不要受课文语言的束缚,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改写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扩展、补充:回延安的时候,一路景色如何?“我”当时的心情怎样?见到亲人后的表情怎样?亲人们如何欢迎“我”的到来?老爷爷外貌如何?放羊娃的变化怎样?我们见面时说了些什么?延安新貌怎样?“我”看着延安的新貌是怎样想的?在整个叙事过程中,要求穿插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