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带着浩浩荡荡的治水大军在这里扎了营。通过仔细观察后,他们认为,如果能把面前这座大山从中劈开,让黄河水顺着劈开的缺口出海,黄河水就能畅通无阻,这一带的人们就不再受洪灾之苦了,同时,沿山而走的这条老河道还可改造成良田。
这一规划征得大家同意后,大禹马上带领众人上山。他们先砍去迎着黄河这一面山上的杂草树木,在山顶上立两根竹竿,接着,又砍去背水一面山上的杂草树木,以山顶两根竹竿为基点,顺着离大海最近的方向立两排竹竿,然后沿竹竿挖出两道锄沟,作为挖土凿石的界线。
劈山工程先从背水一面的山坡开始。大禹把劳动大军分为两拨:一拨挖掘山土,把山土运到山下筑造新河道堤坝;另一拨开凿山石,把开出的石块抬到山下砌造堤坝外围。
每天一早,大禹就带着人们来到工地上。工地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锤子敲击凿子发出的“丁丁当当”声,人们抬着石头边走边哼的“哼唷哼唷”声,石块滚下山坡响起的“轰隆轰隆”声,以及人们的吃喝声、惊叫声,在工地上响成一片。
天下起大雨来了,撒落在道路上的泥土不久就成了一片泥泞,一脚踩下去,就成了一个深深的泥窝。人们的后脚刚从泥窝中拔出,前脚又陷了进去。穿着的草鞋被泥泞吸住了,不得不放下挑着抬着的土石,用双手到泥窝中掏鞋。雨不断地筛落下来,人们的衣服完全湿透了,刚刚踩成的泥窝很快就积满了水。第二个人走过来,一脚踩进去,“璞——”泥窝中的泥水沿着小腿向上喷溅,弄得裤管上、腿上满是泥浆。
凿石的活儿很艰难,也很危险。一块块的石头硬是用凿子一下下地敲凿进去,有裂逢了,石块松动了,才用铁钎插进石缝中去撬。撬下的石块棱如刀刃,角如刀尖,弄不好就让人皮开肉绽、鲜血直流。那些脚上、手上包着破布,一匝匝缠着野麻的,多半是被石块割伤、碰伤的。
工地上时常传来“有人受伤了”的消息,他们或为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块砸伤,或是抬石挑土时用力过猛扭伤,或是与抬石块的人擦肩而过时被木棍碰伤。然而更多的是因为长年的劳累,加上吃不饱睡不好而成为“脱力伤”。
劈山的进度非常缓慢,今天来时这个样子,明天来时也是这个样子,即使过了一个月再来看,似乎变化也不大。然而,在这工地上,没人埋怨,没人叫苦;人们始终默默地劳动着。他们相信,迟早有一夫,这大山会被劈开,这肆无忌禅的黄河水也不得不按照人们的意志从这里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