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卖炭翁》(一)
邵东市城区三中313班 李粲
灰黑的烟雾从南山深处升腾至天空,大团大团的“黑云”在天空聚集,阴沉浓郁得似泪滴般将要滴落,太阳也黯淡得不见光芒……
“咳,咳……”,同样的声音又一次在山岭中响起,回荡。简陋的小屋中火花跳跃,火光照亮了一位老翁,佝偻的身形,满面尘灰,两鬓苍苍,胡子花白略显凌乱,十指熏黑,手掌上还有一层老茧。“终于烧好了。”老翁长舒一口气,声音略显疲惫,“希望明天再冷些,让我能够卖个好价钱。”老翁打了个哆嗦,下意识裹紧了身上破旧单薄的衣裳。
冥冥之中似有天定,一夜间雪积尺深,翌日清晨老翁便拉着炭车赶去市,一人一牛在雪上印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车轮滚滚前行碾碎积冰。待到日中,一人一牛皆筋疲力竭,老翁搓着冻得发紫久久未暖的手在市南门外歇息……恰在这时,轻快的“踏踏”马蹄声传来,老翁心中一惊,恍了恍神,缓缓抬起黯黑沉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马儿自矜、高傲的双眼,嘴角扬起似有似无的弧度,视线再移,只见马上二人正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老翁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缰绳。不待老翁开口,身穿淡黄色衣衫的人便姗姗拿出文书,用手将其慢慢舒卷开来,只见他轻晃着身子,用尖细的声音念着皇帝的命令,念完,他略抬下巴说道:“你这车炭,我们宫里要了。”又转头对白衣男子说:“去吧,付钱”,白衣男子悠悠拿出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便二话不说将缰绳从老翁手中夺走,老翁望着那匹红纱失了神,急忙跑到二人面前,苦苦央求道:“这不行啊,这……这也太少了,求求你们把炭还给我吧!”边说边向周边投去求助的目光。可周边行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远处商贩也收拾东西收摊离去,只剩下老牛“哞~哞”的低吟着。
“卖予何人不都一样?更何况我们是要运回宫里去的!且我们已经付过钱了,难不成你要对皇上不敬?一边去。”马儿戏谑地看着黄牛,似是在幸灾乐祸,一如马上之人对牛背之人,然后便踏着轻快的步伐扬尘远去了,“踏踏,踏踏……”
老翁望着轻快的身影越来越远,心也随着身体一起冰冷了,他无助绝望地抬头望天空,黑云翻飞,却是天在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军之躬,胡为乎泥中?”劳役者的悲歌几时休?
老师点评:
本文忠于原作,语言生动,人物形象十分丰满;较好地注意了细节的刻画,并能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借《诗经》中的名句,以含蓄的议论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唐美霞)
改写《卖炭翁》(二)
邵东市城区三中313班 莫钒
凛冽的冬风裹挟着枯黄的树叶向一片浓密的黑烟奔驱而去。不多时,黑烟便被狂风冲散.弥漫在天空中,像一大块黑色的幕布,低沉沉地向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屋压去。
阵阵寒风不住地钻入我单薄的衣服内,把我身上的炭粉吹得飞扬而起,使我快要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掩盖我体内不断散发出的快乐气息——天空中阴云密布,快要下大雪了。
我是那间屋子的主人——一个居住山中,烧炭营生的老人。我已断粮两天了,但我仍不愿将一年的心血——一车炭卖出去,因为天气还不够寒冷,炭难得卖上好价钱。看看身上的旧单衣,我眉头紧锁;望望天边的雪花,我喜极而泣!
第二天寅时,城外已积了厚厚的一尺雪,我虽饥饿难耐,但仍尽可能快地将驾驶用具套在我唯一的牛身上,驱赶着它一步步向城中移去,车轮缓缓辗压着雪,它发出的声音包围着我,我好像看到了崭新的衣物与可口的饭菜在眼前浮动……
午时,太阳已悬在正空中,牛与我都已十分疲倦,我们只得一同在城外的黄泥中喘上一口气。
“踢嗒踢嗒——”一阵轻快的马蹄声惊醒了我,环视四周已无一人,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一位黄衣大人和一位白衣大人向我骑来。
“接旨!”我双膝一软,跪了下来。“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我头脑一片空白,没有听清一个字。黄衣大人念毕,一挥手,白衣大人解下炭车,取出半匹薄如蝉翼的轻纱与一丈绫布,系在牛头上,然后大声呵叱牛要赶它走,我浊泪横流:“大人,我……”“糟老头子还不快滚!饶了你的命就不错了,还在这叫什么?”白衣大人大声叱骂,并挥起鞭子,我挨了一鞭,哭晕于地。马蹄飞起,雪水四溅,我的炭已被淹没,只是黄衫背影愈加刺眼了,我挪不开步,说不出话……
天,越来越冷了;雪,越下越大了……
老师点评:
文章改用第一人称,显得更加真实感人。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老翁的处境,突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巧妙地将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紧密结合,加深了对原作主旨的理解。
(指导老师:唐美霞)
阅读提示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课文精选了三位代表诗人的作品,其内容、样式、风格虽不同,但语言凝练、用词准确的特点是一致的。阅读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还可以推敲语言,领略唐诗的风采。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这首七言绝句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抒发了诗人遭流放后的悲寂、愤慈的心情。阅读时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体会作者的心境。李白怀着一片赤诚参加平叛,结果却沦为囚犯遭到流放,心中压抑可想而知。后中途遇赦,饮听黄鹤楼,旧地重游,更是无限伤感和悲愤。
2。揣摩“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的含义。诗人想象:笛曲声中,五月江城梅花正纷纷坠落。这明显有悖常理的联想,隐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慈之情。这种言近旨远的表现手法,很值得细细品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3年春天,安史之乱结束,听到唐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这个消息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而写下的名作。阅读时应以体会语言为主。如首联中一个“忽”字,写尽捷报骤传、喜出望外的情态;一个“满”字极写“初闻”捷报时复杂的心情,以形传神,形象逼真。又如尾联中用“穿”表现从“巴峡”至“巫峡”的峡窄和流急,舟行如梭,用词极为准确。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主旨是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阅读本诗,应重点学习其写法。这首诗,没有发议论,而是将作者的爱憎完全寓于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之中。写卖炭翁的贫困与可怜,不是由作者下断语,而是借人物的形象来显示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现出卖炭翁饱经风霜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对老人痛苦内心的刻画。作者既不直接批判,也不在文章结尾“显其志”,而是直书其事,在叙述事实中结束,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分析作者的感情线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阅读课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将其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故事。
阅读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阅读课文《卖炭翁》,加进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请以“黄衣使者白衫儿”为主要人物,改写白居易的代表作《卖炭翁》,要求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卖炭翁》一诗,以它的对比艺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评论。
《卖炭翁》中有“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历来人们对“回车”的解释有争议,从“南山”“南门外”,再到北面的宫中,怎么会需要回车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少于500字。
白居易新乐府诗(卖炭翁》中有一句“回车叱牛牵向北”。其中“回车”一词历来有争议。卖炭翁在南山中伐薪烧炭,驾车到“市南门外”,而皇宫在北面,要把牛车牵人宫中,何须要回车?难道是大诗人写错了吗?有人不禁要这样问。
其实不然。对于“回车”,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
卖炭翁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而来,就马上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黄衣使者白衫儿已赶上卖炭翁,把牛车又掉了回头,牵往皇宫,这便是“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车”一词用得妙。乍一看,并不会发觉,细细品味,才会有所得。从“回车”被解释为卖炭翁掉头想走的意思可以看出,老百姓在官市制度下深受灾难,苦不堪言,成了惊弓之鸟。卖炭翁大约也有过如此经历,一见宫中宦官使者就赶快避之,否则就难以谋生了。同时也衬托出宫使明为买,实为抢的强盗行径,揭露了宫市制度的丑恶本质和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压榨与剥削,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苦宫市也。”小小“回车”一词,就把当时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为突出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讽喻诗,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唐朝“宫市”经常以低价强行购物,甚至购物不给钱。本诗多用对比手法,揭露“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一部分叙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烧炭生活和赶车上市的艰辛。“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极力渲染卖炭翁烧炭之艰辛,更能激起读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卖炭翁辛勤劳动要求甚低,按理说,“可怜身上衣正单”的卖炭翁应该企求天气暖和,可他却一反常态:“心优炭贱愿天寒。”这种反常的矛盾心理,正深刻地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和不幸,这也是本诗成功运用对比手法的表现之一。
第二部分叙写木炭被强买,运用对比手法揭露宫市掠夺的罪行。“把”“称”“回”“叱”“牵”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宫市狐假虎威,仗势欺人的强盗行径。“一车炭,千余斤”换来的却是“半匹红绢一丈续”,这“半匹”“一丈”与“千余斤”形成强烈对比,表明宫市的强买掠夺。可是“宫使驱将惜不得”,孤独无援的卖炭翁
只能徒唤无何了。由此可见,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地体现了“苦宫市”的主题。
时值寒冬,都城长安在强劲的西北风和漫天横飞雪花的围攻下,成了一个冰冷的、沉寂的世界。
大清早,皇宫中太监房的几个小太监一边铲雪一边唠叨。“咳,这鬼天气真是冻死人了。”一个名叫小福子的小太监说道。“是呀,是呀,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昨儿个下了一夜雪,今早就受了风寒,阿—阿—阿嚏!”另一个小太监接过话茬。
这时,一个身着黄色锦袍的人一脸严肃地踱进来。“哎哟,赵大人,小的该死,不知您老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小福子眼尖,立即俯身上前。“总管大人传下皇上圣谕,指派我这个管事出宫采买木炭。哎,这该死的天,冻得人筋骨僵硬,谁让咱用着朝廷的傣禄呢?小福子,你随我跑一趟。”“是。”小福子在众太监羡慕的目光中欢天喜地地应声道。
赵管事骑着马,与小福子一块在街上踢踢踏踏地溜达。一股股寒气像千百条冷蛇缠绕在身上,两人均穿着厚重的棉衣,却感到血液都凝固了。街上冷冷清清的,偶尔有些个做小买卖的百姓,见了赵管事立即躲的躲,藏的藏。赵管事骑着高头大马,颇有些居高临下的架势,那臃肿的体态加上一身黄衣活像一尊金佛,至于穿白衫的小福子不必说也沾上了些许“佛光”,显得愈发“金光灿灿”“威风凛凛”了。
赵管事灵活地转动着三角眼,一眼就膘见前面有一个慌慌张张往回拉车的卖炭老头和那一车沉甸甸的炭,便立即尖着嗓子喊道;“喂,前面的老头,给我站住!”小福子立即抢上前去,揪起骨瘦如柴的卖炭老头,叫嚣道;“你这老东西昏了头啦,见了我们大人非但不行礼,还躲躲闪闪的。成何体统!”卖炭老头吓得面如土色,慑懦着干裂的嘴唇说不出话来。“算了,小福子,检查炭的成色。”赵管事命令道。小福子执行完毕后,回道;“大人,确是好炭。”“好,好,老头,这炭,宫里要了。”赵管事面露喜色。于是,他从衣袖里掏出一卷公文,叽里呱啦地念了一通,暗想,总算不用在外面挨冻了。
小福子立马上前拉转牛头,向着北面的皇宫进发。可怜的卖炭老头一路哀求;“大人,行行好,放过我这孤老头子吧,我还靠着这车炭能卖个好价钱过冬呢!大人,放过我吧……”可无济于事,赵管事充耳不闻,而蛮横的小福子早就把炭车拉进宫门,直奔宫内了。
卸下那一车炭后,赵管事吩咐道;“那老头子也怪可怜的,这样吧,给他半匹红绢,再加一丈绞。”
小福子牵着空空如也的牛车来到卖炭老头面前,阴阳怪气地笑道;“老头,算你福气,这是咱们大人赏的。”说着指了指牛角上的丝织品,便匆匆赶着回去向赵管事回话了。
北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远去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仿佛是魑魅在低低地笑……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凛冽的北风摇撼着山野,天,黑得恐怖,仿佛一个深邃的大洞,随时都可能把任何之物吞没。
终南山上的一间小茅屋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苍老的脸,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记载着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夜空,心里不住地祷告: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卖个好价钱,好让我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揭不开锅了啊。
炭烧好了,他拘楼着背从炭窑里扒出炭,装上牛车,用开裂得像松树皮一样的手抚摸着牛头,说:“老牛啊,这两天委屈你了。等天明,咱们赶集去,卖了炭也好好喂你一顿。”这时,老人那久已不见笑意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夜,深了;风,刮得更猛了;天,也更加阴暗了。
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被冻醒了。他朝窗外一看,啊,真的下雪了!他连忙拂去身上盖的稻草,瞒姗走到门外。雪足有一尺深。老人不顾冻得发抖的身子,竟仰天呼喊起来:“苍天有眼,再冷些吧!”……
第二天一早,老人顶风冒雪,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车来到了集市的南门外。他的脸冻得发紫,眉须结满了冰碴。他蹲在雪地上,闭着眼,想歇一歇。是啊,赶了几十里的山路,路又滑又陡,人够乏的,牛也累了。
突然,丁当、丁当,马铃声由远及近。老人睁开了眼。猛然,他像被马蜂蓄了一下,睡意全消,眼里充满了惊恐。啊,横行霸道的黄衣使者和白衫儿又来了。他连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已经来不及了,两匹高头大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黄衣使者坐在马上,手里拿着圣旨,命令道:“卖炭老头儿听着,皇宫需炭。来人,把炭车给我拉走!”白衫儿立刻饿虎般地扑上去,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啊,大人,大人,使不得啊!我指望这车炭换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竟敢抗旨不遵?”“啊,不,不。”老人嗫嚅着。
黄衣使者骑马走了,卖炭老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出的一千多斤炭被白白拉走,心里像刀绞一般。不一会儿,牛车空着回来了,牛头上系着半匹红绢一丈绞。“这就是一车炭的钱吗?啊,苍天,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啊!”老人悲愤地呼喊着,踉踉跄跄,昏倒在牛车旁……
风卷着地上的残雪,呼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