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的一天,天空万里无云,非常暖和。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不一会儿全身都开始出汗了。小区边由于施工的原因,河水被抽干了,我和妈妈便一起来到河床上嬉戏。
河床都裸露在阳光之下,淤泥漆黑,靠近河岸的泥都已经皲裂,即使是靠近河水的,看上去也极其干燥。
我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石头,丢入水中,估计了一下河水的深浅,发现水一点儿也不深,我兴致勃勃地提议比赛跑步。刚开始我遥遥领先,可好景不长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踩进了淤泥里,顿时觉得双脚异常沉重,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先逃离这片危险的区域。我回过头,看着自己的两只鞋陷在泥中。整个人都慌了,心想:我到底该怎么做?
这双鞋子对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可是我努力考好了五次数学,妈妈才带着我去商店买了一双我心仪的运动鞋,我可舍不得就这样抛弃它。
我赶紧招呼妈妈来帮我拔鞋。还没有走上去,我就突然想到自己会不会再次陷入泥中。我正左右为难时,突然想起自己在之前读过的一本书上听过的一句话:“当你有物品掉入淤泥中时,可以将木板丢入泥中去捡。”这样做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使自己不容易陷下去,我急中生智,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吗?我立即四周,正巧发现了一块木板,这块木板的大小大约有三本练习本那么大,我将木板丢入泥中,双脚踩在上面,一手拔鞋,另一只手抓住妈妈,防止再次摔入泥中。我使出了吃奶的劲,终于将一只鞋子拔出。
根据判断,此鞋为左鞋,可能在偏右的两个黑乎乎的脚印里。我不厌其烦的将木板移动到离两个洞很近的地方,先摸了摸第一个洞,没有发现右鞋,再摸第二个洞,摸索了极长的时间才摸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拔出来,似乎有人在把鞋子往下拉,我只能将包裹住,鞋的泥挖掉后再拔。呼,拔出来了!我兴奋不已:真是不容易啊!不过我可算是把它给拔出来了,它可是我努力过的结晶。这两只鞋现在成了两个黑色的“淤泥球”,而我的两只手也像戴了一副黑手套。我无奈地想着只能回家后洗洗了。
通过这次的经历,我懂得了:遇到难事不要慌,要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的问题越多,你肯定会成功的。
六岁的女儿上小学学前班了,她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只有各种玩具娃娃、画报图书,随着视野范围日渐开阔,她接受了许多来自外界的信息,还经常把“老师说了”、“我班同学”、“我认为”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作为表述一件事的开场白。
作为一名教师,我了解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发展自主性,学会了解环境并以自己的方式“控制”环境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孩子责任感意识的关键时期。可如果引导不当,也容易导致孩子任性固执,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如何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往往是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单纯的说理可能会导致孩子逆反不爱听,书中的榜样往往又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对等。更多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可能不是说教,不是榜样教育,不是训斥和简单粗暴的对待,就只简单到在同样的行为准则下陪孩子一道沉默坚持。女儿买鞋子的经历就着实让我体验到这种坚持的意义。
一天放学后我带她进了一家商场,她直奔童鞋专柜,跳起来指给导购员阿姨看一双色彩亮丽的鞋子,急切地要导购员阿姨取下来。我从导购员手中接过鞋子,这双鞋子外表装饰华丽,镶嵌的珠片闪闪发光,鞋面低平而硬,鞋底薄滑且没有弹性,怎么看都像是一双演出穿的鞋子而不适合小学生日常活动穿。我随口说出:“这鞋子不适合小孩子穿,我们不要。”话未落,女儿却忽地把鞋子抢过去,紧紧地抓住不放,看着我大声地说:“妈妈,我喜欢这种鞋子!”她大眼睛盯着我,态度非常坚决。我耐心地说出了自己对这双鞋子的看法,可她除了摇头,其他的话一概听不进去,再加上导购员小姐的宣传和鼓励,说有很多小女孩都买这种鞋子,很漂亮的。女儿更是紧握鞋子不放。片刻沉默之后,我只好同意女儿试穿,内心非常希望这双鞋子不合她的脚。女儿满心欢喜地穿上鞋,脚在鞋里挤得满满的,脚后跟处连个小手指也伸不进去。根据经验,这双鞋子无疑是不合脚的,可偏偏这双鞋子又是目前商场里最大号的。我劝女儿放弃这双鞋子。没想到她说,这双鞋子一点也不挤脚,一定要买。看到女儿这种任性的举动,我很生气,心里有种冲动想把她拉走。可同时我也清楚,强行拉她走或者再说一些所谓的道理,不仅不起作用还会导致她的逆反行为,轻则哭闹,更担心以后她更任性,可能我的任何建议她都听不进去。于是我与她商量,鞋子可以买,但必须从现在开始坚持穿一个礼拜。女儿连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了。
从商场出来,我们去了植物园,一路上女儿蹦蹦跳跳,又唱又笑。可渐渐地我发现她走走停停,走路好像踩高跷一样,脚的起落都不自然。我问她怎么啦,她说没关系,累了,想回家。回到家,女儿立马换上拖鞋,把鞋子放好。我看到她的脚指头被鞋子挤得发红,但没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上学女儿穿着她的新鞋子,下午回来后告诉我脚上有个泡。我当然知道原因,看到这个水泡我也很心疼女儿,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否定这双鞋子或者指责女儿,甚至允许她换别的鞋子的话,她可能还不能意识到什么。于是,我帮她洗了脚,在水泡处擦了一些药膏,她感觉舒服了一些。晚上入睡前她告诉我说,老师和同学都说她的鞋子很漂亮,大家都想买这样的鞋子。我无奈地点点头。
第三天,女儿放学回到家的时候,脚一拐一拐的。我还像头天一样,帮她洗脚抹药,不说任何关于鞋子的话题。像往常一样,我们一起读书、写作业、一起准备晚饭,说些其他好玩的事情。
第四天早上,女儿说,她不想穿这双鞋子了,太挤脚了。我犹豫了一下,提醒女儿买鞋时的约定,女儿低头吃早饭,没再说什么。饭后她一只脚穿了旧鞋子,一只脚穿了新鞋子,好像在比较什么,最后,她还是穿上新鞋子上学去了。晚上,等女儿睡下了,看着她脚上两个红肿的水泡,我实在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头脑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在厉声斥责我对孩子太过分,没有母亲的慈爱之心;另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样做会克服孩子的任性,培养她的责任感,让她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我被这两种声音两个想法搅得头昏脑涨,但有一点我还清楚,我和女儿都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天。
第五天放学回来后,女儿把新鞋子整理好放在鞋盒里,反复看了看,神情间不无留恋。她说要把这双鞋子送给一个妹妹,还补充了一句,下次买鞋子时一定要买合适的,不能光看鞋子的外表好不好看,而且还可以征求一下妈妈的意见。我把女儿揽过来,抚摸着她带有血泡的双脚,说勇敢坚强懂事明理的女儿有一双“胜利的脚”。五天来集结在我心头的自责和担忧,变成了感动和欣慰。这一次的经历带给了女儿脚痛,但也让她意识到比脚痛更重要的东西。我相信她会逐渐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妈妈对她的要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学会独立地计划负责任的行为并且能够坚持,而这些认识可能是单纯的说服教育无法给予她的。
当天晚上,我们又来到商场的童鞋专柜,这次她绕着鞋架充分考察鞋子的款式、颜色、大小和底面的舒适程度。最后,她自己挑到了一双合适的鞋子,还提醒我说,妈妈以后买高跟鞋的时候不能只看漂不漂亮,一定要舒服才行,最好还要带上她当参谋。
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中国幼儿在线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