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案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9 00:22:53
  • 《案例剖析怎么写》
  • 案例剖析怎么写

    案例剖析,是党支部选择情节严重、危害或影响大、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剖,对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而使用的文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案例剖析怎么写,欢迎阅览。

    1、案例剖析的写法

    写案例剖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应该根据案情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写法。怎样写教育效果好就怎样写,不求千篇一律。一般常见的写法有三种:

    (1)以犯错误者本人思想发展变化为中心,从纵的角度进行剖析。

    (2)以违法乱纪事件为中心,根据事情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从横的角度进行剖析。一般多是对集团性案件进行横的剖析,以便得出多方面的教训教育党员。

    (3)以犯错误者的错误特征为中心,联系党内外存在的某种类似的错误倾向,采取纵横交错的方法进行揭露剖析。

    2、写案例剖析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把握案情。不但要了解案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有关数字,而且要了解有关人员的思想活动、典型事例、特定语言、人际活动关系。只有把情况了解透,才能剖析得深。

    (2)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思想武器。没有一定的修养和知识储备,要搞好案例剖析是很难的。所以在充分把握案情以后,必须认真学习与案件有关的政策规定和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掌握对案例进行剖析的思想武器。

    (3)准确梳理资料,选准剖析角度。就是对掌握的大量案情材料要进行认真、细致、准确的梳理,深刻了解案情的特点和党内外存在问题的热点,从中选准对案例进行剖析的最佳角度。

    (4)开动脑筋思考,力求写出新意。必须切实开动脑筋,反复认真思考,联系实际,努力提炼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包括文章立意、结构安排、标题设计等都要使人耳目一新,力求剖析深刻,写出新意。

  •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案例分析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篇1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每个班总有几个“特殊”的孩子,要么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内向,要么特别能干,当然最头疼的就是特别调皮,在我们班,贾森算是一个!他是本学期来到我班上的,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便成了班里的“调皮大王”,什么调皮捣蛋的事都跟他脱不了关系,而且均属于“领导者”。

    案例呈现:

    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看到孩子们对故事意犹未尽,我便没有立刻将教学挂图取下,接着就组织孩子饮水、如厕,这时只听见昱博跑来跟我说“老师,贾森把您的挂图弄掉了!”转过身一看,挂图确实已经掉在了地上,磁扣也散落一地,再看看贾森,他手里正拿着挂图,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他满脸委屈的说“不是我弄掉的!”这时其他孩子都随声附和“就是贾森就是贾森……”也许是“习惯”了他的调皮,也“习惯”了小朋友对他的屡次告状,想到事情不大,我便也没有多加指责,但意外的是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同伴争执,而是默默的放下挂图,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当时我对他的反应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倒也没有多想,一切活动继续,直到中午进餐时间,我发现他还趴在桌子上,一脸的失落,从他的表情我看得出来,事情或许另有真相。在午休时间,我悄悄的把他叫到跟前,开始了我跟他的谈话:

    我:你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啊?

    贾:……

    我:是不是还在为挂图的事难过呢?

    贾:挂图不是我弄掉的!(声音略带些哽咽)

    我:那你能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贾:是小朋友从那过碰掉的,我想把它捡起来。

    我:(从他的口气和眼神,我确定他没有说谎)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当时怎么不说呢?

    贾:小朋友都说是我了,他们不相信我!(伤心的)

    我: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不相信你呢?

    贾:……我调皮

    我:(先是一愣)怎么会呢,老师相信你,小朋友也会相信你的,如果你觉得调皮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那么以后就争取不调皮,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赢得大家的信任呢?

    贾:(点头)。

    我:好了,好好睡一觉,起床之后老师和你一起跟小朋友讲清楚,好吗?

    贾:(点头)。

    下午,我问那些“告状”的孩子:你们确实看见挂图是被贾森弄掉的吗?孩子们没有作声,我更相信贾森的话了,于是我把事情经过讲给了小朋友听,表扬了贾森的正确行为,同时又教育其他孩子不能人云亦云,没有亲眼看见的事情不能随便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到小朋友的,其他孩子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都陆续的跟贾森说“对不起”,这时我看见他终于笑了,我的心也总算踏实了!

    案例分析:

    孩子们之所以说这件事情是贾森所为,也不能怪孩子,是因为贾森小朋友平时的行为让同伴对他产生了“偏见”,由于他平时的调皮捣蛋,已经给同伴留下了已有认识,甚至老师有时也会“以点概面”,因此,在发生同类事件时,孩子们会受到已有认识的影响,做出看似合理实则与事实背驰的判断,贾森自己却因被冤枉而一反常态的不做任何“辩解”,只是自己默默的难过,是因为他知道在同伴眼中,自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即使他说了,同伴们也会认定就是他做的,老师当时的反应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老师的判断也受到了“误导”,也在意识上认为这差不多就是他做的,但作为老师,又有她的职业特点,她会关注到这个调皮孩子的反应,从孩子的异常反应中,重新审视这件事,最终弄清真相,排解贾森的委屈,同时又教育了其他孩子在看待事情时应有的态度。因此,在整个事件中,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件事,我的内心也有很大的触动,特别是学习了《三到六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之南》后,我对此事件又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试想,如果我没有及时发现贾森的异常反应,没有细细琢磨,进而与他沟通、交流,那么事情是不是就这么在大家的“想当然”之下不了了之了,可是因此带给贾森的伤害将有多大呢?他是不是就一直或者从此心里就有了这种认识:因为我调皮,所以任何错事都是我做的,因为我调皮,所以同伴就不会相信我?那么他以后心理怎么可能健康的发展,这不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吗?另一方面,其他孩子的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是不是就会更加严重?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是不是都有可能认为是贾森干的呢?那么这对他们的判断能力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导呢?长此以往,他们以后的处事方式会不会变得更加“偏颇”,他们的认识会不会更加“浅显”,甚至会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客观的评价他人的态度?那么这对孩子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不都是一种阻碍吗?因此,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作为老师,在处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不可草率马虎,因为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或许他们可以“片面”“武断”,但作为老师,决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和对以后成长造成的不利!

    解决策略: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不因孩子偶尔或经常调皮就给孩子冠上一个“不听话”“坏孩子”的称号。

    2、幼儿做错事是要冷静处理,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问询情况,帮他化解消极情绪。

    3、亲切的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老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愿意与老师交流。

    4、教育其他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同伴,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

    5、教育这些“调皮”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遵守行为规则,在同伴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己赢得信任和尊重。

    小结:

    其实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当中,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倘若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能如此谨慎,那么我想对孩子来说才是最真切的关爱吧!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篇2

    我们班的宝贝是全园最小的,头一次接触幼儿园这个小社会,要适这个集体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一般来园后一个多星期就能进入状态了。瑞瑞是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在家里都是奶奶带,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哭得特别厉害。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边哭边叫妈妈,不论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理继续哭。有时候哭累了就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也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不去玩玩具。你和他聊天,他也就望着你不出声,表现出非常内向倔强的性格。来幼儿园快两个星期了也不和老师打招呼问好,不管我们怎样主动,他就是不开口。

    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我每天都留心观察他。慢慢的我发现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偶尔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过了两天在户外活动中,我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了。其实他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一个孩子,来到了陌生环境有些胆怯和不自然,他自己在观察周围的一切,因为陌生环境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人也是不熟悉不了解的,所以他不会轻举妄动,他需要慢慢去熟悉他们,然后慢慢摸索和陌生人的相处方式,慢慢适应环境找到归属感。

    我在每次集体活动之前的点名活动中,特地的点到他。“叮铃铃、上课啦、请看谁来啦?”当我的手摸到他的头的时候。他还是会站起来望着大家招招手,但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不论我怎么鼓励他,他都不会出声。于是我这一次就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小朋友们听到了吗?”,“没有、听不见”。我就摸摸瑞瑞的头说:“可是李老师听到了哦,瑞瑞的声音不是很大,李老师离得他近,所以李老师听见了,小朋友们鼓励一下他。李老师有个愿望,希望下一次瑞瑞能够大声的回答我,好吗?”瑞瑞就只是望着我点点头。第二天的点名活动中,我特意先点了几个很自信的小朋友,好激励瑞瑞。当我点到瑞瑞时,我牵着他的手,先跟他讲了句悄悄话:“瑞瑞你答应过我的哦,会大声的说的哦!”在他张了几次嘴巴之后,终于他大声的模糊不清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说完之后就立马害羞的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这已经是他一个很大的突破了。我这时我大声的问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这一次听到瑞瑞的声音了吗?”“听到了”我带头给瑞瑞鼓掌,小朋友们也跟着一起鼓掌。他听后把捂着脸的手给放了下来,笑的很开心。

    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在班上能听到瑞瑞笑声了,能看到他与小朋友交流了。为了加强效果,我在点名活动之后再加了一个“我的好朋友是谁”到了瑞瑞那时,“大家好,我叫瑞瑞。我的好朋友是···”之后就用手指出了他的好朋友,我小声的提示他,引导他说出小朋友的名字。可是等了好久,他还是只张嘴不出声。其他小朋友都慢慢失去了听的兴趣,我也只好等下次机会了,正准备叫他坐下的时候,突然听见了他小声的说出了他的好朋友的名字,头也埋得越来越低。我当时就大声的鼓励他,还给他贴上了一个笑娃娃。随之把他请到了前面,牵着他的手问小朋友“瑞瑞说出了他的好朋友,那有谁是瑞瑞的好朋友呢!”班上的宝贝们都争着抢着举起自己的小手。这无疑是给了瑞瑞最好的鼓励。现在的瑞瑞朋友很多,在班上总能听到他清脆的声音。最近都能大声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跟爸爸再见。我还发现了一个小朋友的秘密,厕所总是他们最放松最自由自在的地方。在这里小朋友们无话不谈,聊得特别快乐,内容也让我们忍俊不禁。瑞瑞更是如此。

    从瑞瑞的成长进步中我真正理解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的真正涵义,同时体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如果在瑞瑞的成长中,我没注意自信心的培养,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完成他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只能让她对自己更加失去信心,心里会想:“为什么人家可以完成的任务他完成不了,是自己太笨了吗?”那样的话,瑞瑞也不可能是现在这样了,说不定从此再也不会跟别人交往。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篇3

    一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家里有很多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饮食习惯,身为幼儿教师,就是要给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温暖,欢乐,身心健康的童年。

    我所在的大家庭里有一位特殊的家庭成员,是一个很高很高,又很胖很胖的男生,不善言辞,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坏’习惯,又很喜欢管理别人事的芮芮。

    一,无聊的美术活动

    到美术活动的时间了,是这个名字叫芮芮的小男生,最不喜欢的活动,他是班级里最不喜欢画画的,勾线胡乱勾几笔,涂色也是乱七八糟的瞎涂,颜色里面外面一团乱,别人在认真画画的时候,他总是在一旁搞破坏,和他在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小朋友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告他的小状,“老师,芮芮画在我的纸上啦!”“老师,芮芮总是讲话,吵到我没法画啦!”,美术活动芮芮的表现都是一如既往,我想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总是提醒他快快画好自己的作品也只是利用老师的权力制止了他的不合理行为,并没有真正的引导他尝试绘画,并且喜欢上绘画,一次我悄悄的走到他的后面看他的行为表现,发现他很没有耐心,无法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一笔一笔的勾线,一笔一笔的涂色,最后认认真真的写上自己的名字,芮芮总是画几笔就没有耐心了,要不就是到处讲话,要不就是在发现老师看着他时,就瞎涂几笔,颜色全涂到外面也无所谓,我想了想,觉得幼儿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应该有奖惩的制度,画画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又完成的很出色的幼儿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会有小贴画来作为奖励。当然,不认真不仔细的幼儿也会有'惩罚',就是作为作业回家后再画一幅作品,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绘画的心得体会,但是,这个方法,对于芮芮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又和他的家人沟通了一下,希望周末在家时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和芮芮一起完成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的耐心,在幼儿园时多多引导他一些绘画的方法,涂色的技巧。家园共育引导幼儿积极的发展自我绘画能力。今天下午天气下雨,小朋友们都在画自己的美术练习本,有的画恐龙,有的画自己的小书包,芮芮却在看着天花板发呆,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想不想放学的时候,我请爷爷来看你的作品啊!想不想要小贴画啊?但是,你要画的漂漂亮亮的,美美的,颜色要认真的涂哦!”芮芮眼睛一亮“老师,我也能贴小贴画啊?”我什么都没有说,笑了一下走了,几分钟之后我‘无意’的走过他,看他在认真的画,还问其他的小朋友,涂什么颜色好看。放学的时候他的爷爷来接他回家,他却把爷爷拉到我的面前,不好意思的笑笑说"作品给爷爷看?"我和爷爷都笑了······

    二,不听话的衣服

    芮芮还有一个习惯让人有点头痛,就是每天午睡前,小朋友会整齐的把衣服折叠好,放在椅子上,全班只有他,不提醒是绝对不会折衣服的,所以,他进午睡房是最快的,其他的小朋友还在仔细的整理衣服时,他已经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了,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每天中午都会如约而至的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老师,芮芮又没有折衣服,他把衣服就摔在椅子上了······”

    之后,我就会把芮芮从午睡房的床上请出来,去折衣服。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自主的良好习惯才是教育的根本,被动的请幼儿去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引导他们去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无法长久的,也不是有效的教育措施。昨天我在班级里和全体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题目就是“怎样和我们的衣服鞋子做朋友?”几个小朋友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之后,我主动出击,“请芮芮来讲一讲自己的看法,衣服每天都在穿,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用筷子吃饭是一样的,吃过饭都要洗筷子,消毒的,那么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芮芮你想怎样爱护它呢?”芮芮站起来一脸的茫然,最后说了一句“吃饭时不能吃在衣服上,画画也不能往别人在衣服上画”我继续引导说“那睡觉前呢?”其他小朋友马上回答把衣服折好放在椅子上再进午睡房,他听到别人的答案,自己也跟着说折衣服再睡觉,我见机行事,“好的,芮芮,自己答应老师的,衣服每天都要穿的,所以,睡觉前一定要把衣服折叠整齐再睡,那芮芮走到老师这边来我们拉钩。”

    他似乎不是太情愿和我拉钩,也许怕自己会做不好,我告诉他老师会帮助的,过来拉钩。今天中午散步回到班级里,小朋友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衣服,我没有和之前一样特别的提醒芮芮,而只是观察他,给他自己表现的机会,我站在午睡房的门口看芮芮走过来,我刚刚想问他有没有整理好衣服,他忽然“哎呀!”掉头回到了自己的椅子那边,蹲下来摆鞋子呢?最后,才笑嘻嘻的看着我走进了午睡房,躺在了自己的小床上。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需要更多的关心琐事,关心在他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每天与幼儿打交道,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些幼儿教师特有的'坏'习惯,把幼儿单纯的看做是一个孩子,其实,教学工作就是教与学,在教育引导幼儿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幼儿的世界也是有他们的道德观,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只要你耐心的观察,细心的研究,会发现幼儿也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每一个纯真又善良的幼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篇4

    连续几天卫生间的地面、墙上总是湿的,而且班上的其他老师也反映。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询问幼儿,孩子们都说不知道。于是,我决定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在日常的生活中与班上其他老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了问题,经过初步地询问幼儿,并没有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所以老师决定进行详细地调查,并找出原因。)

    因此,我特别关注了幼儿进入卫生间的那一个过程。有一天上午,我站在卫生间门口看着幼儿一个一个洗手,冲洗干净之后孩子们都走了出来,结果毫无线索。(刚开始观察并没有让我发现什么,也许老师一直站在卫生间门口,孩子在老师的“监督”下不敢进行自己的活动。)下午,我故意在教室里忙里忙外,大约过了2分钟,我就悄悄地走到卫生间,看见张泽明小朋友两手放在水龙头上,水龙头里的水一下子冒出来,溅到了墙上、地面上,然后她两只手在搓呀搓。我走近张泽明身旁,她还没发觉。于是,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张泽明,你在干什么呀?”她马上回过头,把手伸出来对我说:“我洗手呢,马上就洗好了。”说完便去擦毛巾了。(又一次地观察我稍微改变了一下方法,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张泽明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而且当老师发现她时,她反应也特别快。看见她在玩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气愤,因为,在常规培养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节约”的意识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孩子,她的这种行为真的有点让我感到了教育的失败。可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也很明白,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喜欢探索的,也许她这么做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并且,自己的一时冲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搞清楚孩子真正的目的,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情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了,但是,当天我并没有在全体幼儿面前批评她,而是耐心地询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在卫生间里玩水?你一定有什么新发现对不对?”原本神情紧张的她听我这么一说似乎轻松了不少,她很自豪地对我说:“我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水花溅出来象喷泉一样,特别好看。”(果然,她的确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时,我很庆幸当时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盲目的批评她。)听了她的解释,我笑着问她:“那你发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卫生间的地面上,墙上都溅上了水珠。”她抬起头看看我,又低下头抠着衣角,嘴巴张了张,但是我没有听见什么,于是,我对她说:“没有关系,大声说,老师不批评你。”她这才说:“我也发现水都跑到外面了,可是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她明明知道这样做弊大于利,但是,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当时探索的乐趣让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想出一个更妥善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又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玩水”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在玩水中,大大地诱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但是,在成人的影响和老师的教育下,他们似乎明白了“玩水”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即使是那些特别爱“玩水”的孩子,也是在“偷偷”地进行,怕被大人发现而受批评。)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也许是一个偶然,让张泽明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溅出来的水花象喷泉一样很漂亮。她这种探索的精神我们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和赞赏的。但由于年龄小的关系,她在尝试的过程中根本无瑕顾及玩的过程中水花四溅所造成的后果,所以,这时我们老师就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

    我实施的教育策略:

    1、满足张泽明小朋友的探索求知欲望。根据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在幼儿园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于是,我布置了亲子作业,请家长带领幼儿在家中进行探索、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带到幼儿园。(有条件的话可以拍照或录象让班上的幼儿观看。)

    2.利用讲故事“小水滴”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源来之不易,并且让幼儿知道水对人类及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育策略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卫生间里再也看不见湿湿的一大片了,班上的孩子节约意识更强了。特别是张泽明小朋友,洗完手后总是自觉地走回教室,再也不留在那里玩水了。有时,她发现有的水龙头没关紧,还会帮忙关紧。

    反思: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兴趣、爱好,要求与愿望。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探索欲望,当他们的探索欲望与现实相冲突时,老师千万不能消极地加以制止,应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尤其需要谨记的是:此时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发展的方向。不要控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幼儿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不断地调整。只有动态地推进游戏,幼儿才会越来越喜欢游戏,游戏才会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1.当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教师要“顺”

    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当我发现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没有按自己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迫幼儿继续游戏,而是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真实原因,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滚球代替丢沙包时,我预设的游戏才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顺,给了幼儿更大的自由度。

    2.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

    启,即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的材料时,我通过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材料要轻一点、“跑”慢一点、比沙包大一点;紧接着的开放式提问“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却能启发他们聚焦具体的材料:随后“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既让幼儿认识了材料,同时又强化了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3.当游戏偏离正轨时,教师要“导”

    导,即将违背游戏价值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当幼儿争着要被球碰到时,游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背离了原有的价值。等到幼儿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通过“怎样才算玩得好”等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与争议,促使幼儿重新讨论寻找更适宜的规则,解决了问题,有效地把游戏导回了有意义的轨道上。

    4.当幼儿有新异行为时,教师要“推”

    推,即发现幼儿新异行为中的价值,推动游戏发展。游戏中幼儿突然出现的新异行为,往往是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兴趣倾向。游戏活动中,我接纳了林杰“空中飞球”的无意识举动,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无意行为中的意义,及时提供支持,激发了其他幼儿有意识的创造行为,成功地推进了游戏的新发展,最终把游戏推到了理想的境界。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庆幸,在快乐的“丢沙包”游戏中,幼儿和游戏得到了共同发展。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会消失,他们会转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这时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一些看起来违反规则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蕴涵着复杂游戏行为的萌芽,是教师推进游戏的最好时机。我没有贸然反对林杰,用一分钟的观察与等待换未了推动游戏进入新高潮的契机。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去教孩子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则是失职。如果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因为口渴,叫一个孩子帮忙把桌子上的茶杯拿过来,喝完后又叫他放回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向孩子说声“谢谢”;如果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因为不小心碰掉了桌子上的一盒跳棋,玻璃弹珠蹦了一地,孩子自发地停下手中的“工作”,争先恐后地去捡拾弹珠,而教师却木然地站在一边或忙着张罗其他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谓“言传身教”,既然要求孩子的付出,自然成人也应该有同等的付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正指向教师肩负的责任吗?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 篇5

    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所以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到快乐呢?社会活动课《借玩具》,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请一位教师扮演小兔,让全班孩子通过向小兔借玩具来学习交往的不同方法。事实上从小兔带着玩具一走进教室,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向小兔借玩具的过程好像是在玩一场游戏,当游戏结束时,交往的方法也自然习得了。这使我想到:尽管社会课不如其它的课好把握.教学素材的组织难度较大,但如果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将道理的领悟、行为的习得融于游戏中,教学活动同样会有趣、生动并有效。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向小兔借拖拉玩具,这一环节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大胆地与小兔交往。从而借到玩具。应该说这个要求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得最多的方法,因此孩子们都能借助已有的交往经验,顺利地借到了玩具,这时他们显得非常开心.成功感油然而生。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设置了一个障碍,即要孩子学会用“一起玩”的方法让自己和小兔都玩到玩具。当孩子们继续尝试用第一种方法向小兔借皮球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小兔的拒绝。不少孩子在遭到拒绝后不知所措地回到了座位,一个大眼睛男孩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个结果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失落也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意外。因为品德教育中,我们通常会鼓励孩子讲团结、会谦让,好的东西要乐意与别人分享,因此也造成了一部分幼儿视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认为只要我对别人说了有礼貌的交往语言,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东西让出来。我想:孩子们的失落和老师们的意外正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表现出的一种观点:即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别人不给你玩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尊重玩具主人的感受.要学会坦然面对拒绝,而这些是传统教育中经常忽略的人性化的东西。

    为了帮助孩子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去借到玩具,我主动加入到借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我的参与显得信心十足,他们一致认为“老师一定能成功地借到玩具”,其实我的加入不过是教师交往策略的示范。当我说出:“小兔,我们俩一起玩滚皮球好吗”的时候,孩子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小兔,听到小兔欣然答应。都松了口气,稚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他们纷纷像老师那样用“一起玩”的策略向小兔借玩具。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刚才那位哭鼻子的孩子再次去借玩具.当成功的喜悦重新洋溢在他的脸上时,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纲要》中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学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指导,更要关注教育的对象,适时给予帮助,树立自信心。而这是不少年轻教师常常忽略的问题,只关注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因素,白白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向小兔借遥控汽车,其交往策略是学会与同伴“交换着玩”玩具。当孩子们在尝试用第一、第二种方法与小兔交往失败后,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一致推举老师再次去向小焦.借面具.可是这次交往的结果是:老师也没成功,看到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竟然是一阵开怀大笑,一个孩子大声喊道:“老师也没有成功!”我想孩子们发出这些笑声、喊声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太感到意外了,原来老师做事也会有不成功的时候,看来小朋友遭遇失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样的效果完全达到了我的设计初衷,因为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效果,让孩子们知道老师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可能遭受到失败。正所谓:让孩子在同一件事中找回心理平衡是做教师的责任。不过这不是我如此设计的最终目的.因为坦然面对失败只是挫折教育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困难抵御挫折。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虽然老师和你们一样都没成功地借到玩具,可是老师不灰心.只要我们动脑筋一定会想出好办法,让小兔乐意把玩具借给我们玩的。”一席话,让孩子们重新树起了信心。这时候我拿出了长毛绒玩具,请小朋友思考:小朋友想玩小兔的玩具,小兔也一定想玩小朋友的玩具,那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小兔和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呢?小朋友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双手交叉的手势,很快,一个幼儿大声喊道:“可以交换玩!”矛盾又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又一次兴奋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老师在提出的问题遇到冷场、得不到孩子们呼应时,往往不能给予他们新的思维引领,只是一味地追问:“谁还有好办法?”弄得孩子们更加不知所措,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其实此时孩子回答不上来,是有很多原因的.可能是思维上的跨度大,孩子一时还想不到,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搭桥式的问题,降低难度。

    还有可能是孩子想到了,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即所谓“意会和言传”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动作去引发幼儿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颇深:一节成功的教学课不只是看教师.能否顺畅地完成教学过程,也不只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答出各种问题,而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运用自己地教育策略和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幼儿园大班叙事案例(通用5篇)】

  • 《微课教案:让人物说话》
  • 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写作示范,学习人物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

    重难点分析:

    通过写作操练、比较思考,学生能够扣具体语境、人物性格、写作目的、说话时的语态等描写人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只有神一说话,世界就出现了。只要人一说话,文学就出现了。文学创作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同学们,在记叙文写作中,你们会进行人物语言描写吗?

    二、修改学生习作

    (一)认识语言描写的可能性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却抢先认出并叫出我的名字。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们一起回家了,在路上,我才得知父亲时因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摔破了,可他却不以为意。

    1.问:有没有语言描写?如何判断?

    预设:文中没有出现“说”、引号等标志字词和符号。文中的父亲、“我”都被作者强行封口了,他们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2.问:文中的人物有没有说话的机会?哪些地方可以让人物开口说话?请标记。

    预设:共八处。

    ①父亲抢先叫出我的名字。

    ②我会不会有回应?这里可以加一句。

    ③“我们一起回家了”,谁提出的?可以说话。

    ④提出回家后,另一个人可以回答。

    ⑤在路上,我怎么知道父亲摔了一跤?可以有我的提问。

    ⑥我提问后,父亲的回答。

    ⑦知道父亲膝盖摔破了,我会怎么说?

    ⑧“可他却不以为意”,父亲可以开口说话。

    小结一:要让人物说话。

    (二)了解语言描写的原则:说真实的话。

    1.引导语:请大家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经验,试着在这八个地方加上语言描写。他们可能说什么话?

    预设:应该是相互关心的话。因为这段文字是写父子间的关爱。

    2.出示: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的声音:“①崽崽,快过来。”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应了一声:“②诶,爸爸,你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呀。”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说;“③爸爸,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说:“④好的!”回家的路上,我看到父亲的腿有点不灵便,膝盖上黑乎乎的,粘着泥巴。我问道:“⑤爸爸,您膝盖怎么了?”父亲说:“⑥没事,刚才不小心滑倒了。”我说:“⑦慢点走,我扶扶你。”可他却不以为意地说:“⑧这点小伤算什么?”

    3.师生共评

    思考:改写的文字与原先的相比,有什么优点?

    明确:更具体更鲜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小结二:说真实的符合情境的话。

    (三)操练语言描写的方法:对话的选择与加工

    1.引导语:是不是这些对话都要写出来呢?这涉及对话的选择与加工问题。

    明确:人物语言描写,不仅要看说话者说了什么,更要看作者想要说话者说什么。

    2.提问:如果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那么,父亲的话怎样改写才更能体现他对孩子的爱呢?

    预设:

    ①处可以加一句:“别淋湿了。”

    ②中的“你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呀”,应该删掉。可以改成“您身上都淋湿了。”

    ③处“我们一起回家吧”,“一起”一词不能凸显主旨,可以改成“赶紧”,加一句“您头发都湿了,容易感冒”,这样更能表现我对父亲的关心。

    ④处父亲的回答“好的”可以删掉。因为这句话既不能凸显主旨,也无须串联情节。

    3.提问:如果这个文段只是想凸显父亲对我的关爱,又如何改写?

    预设: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的声音:“①崽崽,快过来。”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应了一声:“②诶,爸爸,您身上都淋湿了。”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说;“③爸爸,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说:“④好的!”回家的路上,父亲不断地对我说:“等了很久吧,雨下得太突然了,我都没来得及换衣服。地上有点滑,就摔了一跤。往伞这边挪一下,你衣服都打湿了。还是我来背你的书包吧……”他一直絮叨着,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膝盖上的伤口。

    小结三:说作者想要人物说的话。

    (四)训练如何修饰语言描写

    1.引导语:同样的话,每个人说的时候会一样吗?为什么不相同?差异表现在哪里?

    预设: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这种差异,既表现在用词与句式上,也表现在说话时的语气、语速、音调、音色、神态、肢体动作上,我们把这些内容叫做语态。

    2.关注人物语言,修饰语言描写,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特点。文中这对父子,说话时的语态可能会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在冒号前面添加修饰成分,让语言描写更精彩,人物更立体。

    预设: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急切、温柔的声音:“崽崽,快过来,别淋湿了。”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赶紧应了一声:“诶,爸爸,您身上都淋湿了。”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拉着爸爸的衣袖,担忧地说;“爸爸,我们赶紧回家吧。”在路上,我看到父亲的腿有点不灵便,膝盖上黑乎乎的,粘着泥巴。我停住脚步,急切地问道:“爸爸,您膝盖怎么了?”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刚才不小心滑倒了。”我心里一疼,轻轻地说:“慢点走,我扶扶你。”可他却甩开我的手,不以为意地说:“这点小伤算什么?”

    3.小技巧提示: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述人物的语言。

    预设:在①后加一个比喻句:“这句话像一根带着温度的丝巾,绕过拥挤的人群,裹住我冰冷的身体。”

    小结四:话前添语态,话后加修辞。

    三、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人物语言描写的几个技巧:让人说话;让人说真话;让人说作者想说的话以及话前添语态,话后加修辞。

    上帝一说话,世界就有了。人物一说话,文章就活了。你会写“说话”吗?

    四、作业布置

    如果上面语段中的父亲爽朗、雷厉风行,而“我”内向羞涩,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请按照总结的四个方法,改写语段。

  • 《优秀案例|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写作热情。

    2.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捕捉美好,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3.以真诚的态度写作,坚守“原创”阵地。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航

    1.导入。

    很开心,今天能与同学们聊聊写作这个话题,开启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课件出示课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 出示学习目标。

    二、我的写作体验

    我们已与“写作”打过几年的交道,首先,我们来谈谈自己的写作体验。(课件出示标题一:我的写作体验)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课件出示:头脑风暴—游戏规则—计时器)

    (一)头脑风暴游戏。

    我觉得写作是一件 的事。

    要求:

    1.针对问题快速给出自己的第一感受。2.不重复前面同学给出的答案。3.答题时间30秒。

    刚刚是我们的写作初体验,接着,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它。

    (二)回想最难忘的一次写作经历。(课件出示:什么事情曾让你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请把写作前后的经历分享出来。)

    (三)归纳小结。

    分享快乐、传递情感、诉说烦恼、解决困难、建立自信……这些都是写作带给我们的,写作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莫言曾说:“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是反映真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板书:生活需要写作。)

    三、我的写作探究

    也许,同学们会说,老师,你说得很对,生活需要写作,我也想写作,可我的问题是不会写呀。(你们的表情告诉我,说到你们心坎里去了。)请同学们说说,你的写作存在哪些困惑呢?

    老师将同学们所说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板书:缺素材,难取舍,拙表达)

    下面,我们就针对同学们的这些写作困惑开展我们的探究。(课件出示标题二:我的写作探究)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有各种美好,有各种值得我们书写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体会。现在就来测试一下你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吧,下边这些场景或细节,你是否注意过呢?(课件出示:)

    (1)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我们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在哪?

    (3)上中学后,家里有哪些新变化?

    很多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徐老师也想分享一下第二个话题。在学校,我发现,最爱的就是操场当中的一棵大栾树,自夏入秋以来,他的美各具情态。(课件播放栾树花开图,配文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我们的生活呢?如果你只是过客匆匆,那身边再美好的人、事、景都不会入你眼,上你心。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多一份留心,你就能敏锐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你又何愁没有写作素材呢?

    (板书: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二)用文字书写美好生活

    但有的时候,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往往不知如何取舍,比如像语文课本上的这道写作题。成长过程中这么多经历,你打算选取哪一件写进作文里呢?(课件出示:语文课本18页,写作实践三)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

    写进作文里的事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或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我们用文字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

    板书:(用文字书写美好生活)

    (三)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

    之前,布置我班学生写了《原来初中生活是这样的》一文,我在阅读过程中被这样一些语句打动了。(多媒体出示,指名学生朗读)

    张远祝:当第一天踏入初中大门的时候,我充满了憧憬,经过两周的学习,我觉得“幻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恐怖的”。

    周仕豪:我盼望初中生活的到来,是因为小学低年级时看见初中生很威武,很霸气。

    王佳望:每天早上都要六点半起床,到了学校还是半醒不醒的,上课一个不慎,就会漏了几句重要的话。下课,有时候被大小便憋得死去活来,可老师却还在讲,只能继续忍着。

    何佳财:初中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数学珍视真理,答案唯一;语文在于创新,答案多样;地理知识众多,答案难觅;生物通俗易懂,甚得我心。

    曾少杰:初中的生活,有着各种欢喜,也有着各种失落。

    龚紫轩:初中,休息时间就像沙漠里下的雨一样少。

    夏馨苑:虽然初中生活是繁忙的,但也是快乐的。每天做完该做的事,心中便很踏实。

    这些语句打动我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相反,朴实、自然与真诚,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真切的感受,原原本本地写,读来却能深入我们内心。 (板书: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

    探究结果出来了,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文字书写美好生活,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归纳起来,就是写作源于生活。

    (板书:写作源于生活)

    四、我的写作规划

    (一)学生畅谈

    生活需要写作,写作源于生活,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自己今后的写作生活有什么规划呢?

    (二)教师发出倡议

    拥有写作生活的人生是丰盈、高雅的,在此,老师倡议:(课件出示)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流淌而不停歇。五光十色的生活就是写作的宝藏。让我们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记录,不断从生活中积累内容素材与语言材料。用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用真实的文字书写生活,用真切的情感表达生活,做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记录员、书写者与创作人!

    (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五、写作实践

    课外完成语文课本18页写作实践三。

    精准确立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心得

    意之于文章犹帅也,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教学目标之于课堂,犹如其灵魂。教学目标如何确立?又如何达成呢?下面,我结合《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一、精准确立教学目标。

    意有高下之分,一堂课教者确立的目标体现着教师专业水准。如何制定科学、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呢?一是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三是要依据学情。具体到《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节课来看,我拟定了如下目标:

    1.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写作热情。

    2.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捕捉美好,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3.以真诚的态度写作,坚守“原创”阵地。

    其依据如下:

    首先,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其次,《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部分的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开篇之作。教师的写作理念、对学生的写作期望或要求都有呈现,其作用不容忽视。部编版教材写作专题的设置,意在强调一课一得,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也与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灵活多样,通过分解训练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学生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几篇写景的经典篇目,积累了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最后,写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才能积累新鲜的素材,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缺少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累的内容相对单调,对于作文写什么、如何写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七年级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作文训练专题,应在激发写作热情、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写作习惯方面下功夫。

    二、巧妙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采用,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计了三个主体环节。

    (一)我的写作体验

    此环节主要围绕目标一来设计。先用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写作的原感受,爱与不爱,大胆说出来。接着,让学生分享自己最难忘的一次写作经历,为何难忘?或分享快乐,或传递情感,或诉说烦恼,或解决困难……让学生在分享中明白:这些体验都是写作带给我们的,写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需要写作。这样,就让孩子们体会到,写作,是我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从而,克服内心的担忧,激发写作的激情。

    (二)我的写作探究

    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为达成目标二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谈话,了解了学生在写作上的常见困难,所以,主体部分的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疑难各个击破,给予指导。

    关于如何用一双慧眼去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实例。通过校园一年四季多姿多彩的栾树图片配上动听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给学生极强大的冲击,恍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又如学生总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形象,辞藻不够华丽,教师又从学生的周记中摘录了不少精彩的语句分享,同学们在分享中微笑、默叹中: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同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至此,学生已感悟,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需要写作,写作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美好,用文字记录生活。

    (三)我的写作规划

    显然,这一环节是促目标三的达成。“我以我手写我心”,讲真话,抒真情,坚守“原创”阵地,既是要求,也是期望。全体同学齐声诵读倡议书,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 《春天来了,写春景作文无从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实用攻略!》
  •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

    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 定点观察:

    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旋转,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

    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 移步换景:

    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 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幅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地展开。

    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 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同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等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得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别出心裁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学生能习得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的方法,那么文章就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和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地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

    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

    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的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不同感情,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真实画面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

    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 《关于禁毒日的作文: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一个个深受毒品侵蚀的人,一个个被毒品拆散的家庭,无不令人心痛不堪,却又一次次重演着。一个女高中生成绩优异,是个喜欢打蓝球的阳光女孩,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更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可就是因为一次可怕的偶然,让她结识了吸毒的网友,听了她们的言巧语,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促使她吃下了那十恶不赦的第一口,从而走进了死神的陷阱,坠入了无底的深渊。面对这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只有选择那条光明的道路,放弃黑暗的阴沟,才能看 见那灿烂的阳光啊!毒品就这样毁了一个花季少女,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口,却使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无法自拔。她的父母该有多么伤心啊!参观了禁毒馆,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使我很害怕。

    这种害怕,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我想起那情景,就有一种超级害怕的感觉。你说吸毒有什么好处呢?吸毒没好处吸毒不仅毁己、毁人、毁家庭还害亲、害友、害社会。吸过毒品的人都因无法忍受毒瘾来临时的痛苦与折磨。所以每当毒瘾来临时都用自尽的方式来解脱。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我们一定要切记:生命是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远离毒品,不要让毒品侵蚀我们,不要让毒品毒害我们这一代以及整个社会。

  • 《躲在直升机里的孩子》
  • 一.案例描述:

    这是我在杭州一家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食堂的餐车已推进活动室,下午班老师和保育员正有序地为幼儿分汤配菜,上午班的教师已经下班。这个时候天色已微黑,不少家长前来接人。一部分孩子被接走,还有一部分孩子则留下来进行艺术类的学习。这时幼儿园的广播开始播寻人启示。原来大三班有个幼儿不见了,前来接人的奶奶万分着急。于是园长召集所有空班人员在幼儿园里进行地毯式搜寻,结果仍是不见踪影。这时幼儿园一老师想起幼儿园的门口是装了闭路电视的,于是便调出录像带来看。前后仔仔细细看了好多遍,没有发现蛛丝马迹。孩子的奶奶急的直哭,边哭边给孩子的妈妈打电话。孩子的妈妈赶到后又仔细查看了录像带,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决定继续在幼儿园里寻找。正当大家决定要报警时,一个小女孩的外婆说找到了孩子。原来孩子躲在一个玩具直升飞机里,直升飞机靠近郁郁葱葱的桂,加上天色已晚,没有人发现里面有个孩子。如果不是小女孩在回家前想玩一玩大型玩具,可能这个孩子今晚就要呆在这里,家里人却要心惊胆战过一晚。然而幼儿对于大人焦急的呼唤,仿若没有听见。孩子的奶奶一听宝贝孙子就在里面,连忙去拉他,哪知他竟不肯出来。于是幼儿的奶奶和幼儿谈条件,不停地问孩子想要什么。

    二.案例分析:

    根据教师的反映,该幼儿的爸爸长期在外,回家的次数很少,妈妈是某公司的管理阶层,从小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物质条件良好,加上爷爷奶奶的骄纵,所以幼儿脾气比较暴躁。长期缺乏来自父母双亲的关,该幼儿平常不喜欢说话也不与其他幼儿交往。教师注意到这些情况后,对幼儿各方面的表现比较关注。百密一疏,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事后,幼儿的妈妈跟老师承认了该幼儿在家有过一次出走记录,同时也责怪教师没把孩子看好。

    三.案例反思:

    是什么使案例中的幼儿忽然离开,我想,教师和家长都要为此买单。《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位置。《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幼儿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年龄尚小,不能明白独自一人离开活动室,躲在大型玩具不肯出来会发生什么,对事件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多在幼儿眼中颇为好玩的事情其实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玩弄彩色珠子,在楼梯上跳来跳去等。幼儿安全意识差,不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肩负着教育幼儿任务,更要承担起保护幼儿人身安全的责任。该案例中,教师的工作显然做得不够到位。虽然该幼儿的特殊性已引起较多的关注,但仍不够重视,工作上存在着漏洞。作为幼儿的母亲,应及时将幼儿出走的事情告知教师,以引起教师的注意,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祖辈的爱,则得收起一半,不能什么都满足幼儿,更不能光用物质的手段来换取幼儿的欢心。鉴于该案例陈述云云,我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了解幼儿,关注幼儿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幼儿的性格,喜好,习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教师通过家访,向家长了解幼儿的成长背景,饮食习惯,脾气习性,也可以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行为方式等进行观察,分析现象背后幼儿的动机,心理状态。总之了解的手段各式各样,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

    2.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能力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里时有发生的安全事故表明,幼儿存在这严重的安全空白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有的幼儿在滑梯上推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情景模拟、安全演练,各种主题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护能力。

    3.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近年来,幼儿的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今也成为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一块。所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便是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教师可从故事,图书,暗示,谈话,游戏等中入手。

    4.加强家园联系

    该案例中暴露出幼儿园,教师在家园联系这一块还需下大功夫。家园联系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家长通过家园间的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探讨适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可以安排一些育儿讲座,纠正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不当的教育观及消除隔代教育的弊端。

    以上几点均是针对案例中幼儿园工作的漏洞所提出,同时也要提醒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们,请留一点点时间给你们的孩子,给他讲个故事,玩个游戏,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偶尔去接他放学,参加幼儿园准备的活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请藏起你们一半的爱,不要事事包办,更不要用给孩子买什么的方式来爱护保护孩子,这样势必会给孩子一个什么都很容易得到的错觉,尤其不能对孩子犯的错误姑息迁就。请给孩子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尝试为自己服务,提高安全意识;请给孩子等待的机会,晚一点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珍惜的含义;请改变众星捧月的架势,让孩子早点适应幼儿园里生活,不会因为教师因人多照顾不到或某次的疏忽发生安全事故。

    中国幼儿在线

  • 《教学教案怎么写》
  •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有典型意义,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主要是提供实际的教学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学的细节。以其范例与教学的配合为主进行设计。教学案例主要用来交流及自我教学实例积累。

    二、教学案例的特性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教学案例可以在“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某个教学中的主题展开,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师培训(或个人研修)材料。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及关键点

    1、 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是否有情感力量(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假设你再次遇到这样的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2、写好案例的关键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 《取长补短的名人案例,取长补短的名人名词》
  •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们的尊敬。无论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请教。他会给人提供好的建议,从而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当时的滕国是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大国都想欺侮它。滕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真正富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他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讨论了半天,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只得向孟子请教。

    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如果能够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富裕强大。”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