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校园的我们,依然未能摆脱屡遭杂音污染的现实,于喧嚣内外,我们目睹自己一次次陷落却无从暂避。所幸的是,总有些旋律从中悄然浸泅开来,纤细而又清晰地直叩你日渐迟钝的耳膜。
是的,那是音乐。徜徉于校园多处,时常会有一些塞着耳麦匆匆行走的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尽管这种拥抱音乐的方式并不足取。而且,那隐约传出的曲调,多半是我所陌生的,间或有一晃即过的瞬间,让我捕捉到了熟悉的味道。
据说,当气息律动后,音乐就产生了。而历经数个世纪的擅变后,音乐已日益丰富且多元。古典、乡村、摇滚、流行、电子等类型以及。da,mp3, midi, rm, mpga等格式的音乐,几乎都能在校园里产生共鸣且有着各自的拥夏群。故而,当在A室刚听过(春江花月夜》而在B室却听到《姑娘漂亮》时,你不必讶异,音乐早已成为大学生热爱生活、展示个性的一种固有方式。若非要加以区分,则流行偏多而已。
很难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说明音乐在校园里的普及程度,甚至我还分析过那些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或许,在由音乐引发的怀想面前,此类数据总显得不很紧要吧。
还有什么更能比音乐让人产生怀想呢?在漫天飘舞抑或若有若无的旋律里,总不难找到某些青春过往的片段,使记忆由此而生动。我对于大学在读时光的整体性记忆,大多数几乎完整的片段多半因音乐而起。它们总是从校园道路旁的广播里传出,也总是响彻在课前的清晨、课后的晌午抑或散步时的黄昏。它们不见得多么经典或知名,甚至多年以后我才将它们的旋律和名字合而为一,但我还是很快地就喜欢上了它们。有了它们在体内身外飞舞着,脚步也变得格外轻快。与音乐如影随形的日子总是惬意而短暂的,当我在这座校园里有了另一个身份,它们忽然就不见了,似乎和自己的过往一起隐迹于某一座秘密花园里,而在奔波与往复之间,我却渐渐地模糊了惟一的路口。
我很可能再也寻找不到它们了,只是在校园内外穿行的诸多片刻,依然会有旋律与我邂逅,且时常让一些鲜明的片段从记忆里翻滚出来,让耳朵得以多次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