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篆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7:29:51
  • 《篆刻的历史高三作文》
  • 篆刻的历史高三作文

    中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你猜到它是什么?对了,它就是篆刻。

    篆刻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书法和锈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一般来说,印文分为两种:白文和朱文。白文即在行刀时把字的每一笔划全部刻掉,使其字凹下,印面凸出,这样打出印来就是红底白字;朱文又称赤文,显而易见,就是白底红字,篆刻方法与白文相反。印文因形式不同,风格也各有千秋。白文,浑厚平整而庄重;朱文,清新秀雅而生动。所以篆刻以前要根据文字和本人的思想意图设计印稿,决定印文形式。初学者可以繁字刻白字,简字刻朱文,酌情处之。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林”(即玺)。战国时最为盛行,有官玺、私玺、吉语玺等,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为“古玺”。秦统一天下后,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信称“钵”,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

    印章发展于秦汉时期。秦以前印文主要是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后,就改以小篆为主。质地一般为铜玉。印有多种风格,结构精妙。到了汉代,印章达到了一个新的兴旺的时期。平均式印文是当时最为突出的形式:每个字占有同等大小的空间,全印整齐匀称,四平八稳,苍劲自然,笔法平直方整。这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起来的。我国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说:“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鑫,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隋唐时期,印章走了一段弯路。宋元以后,由于书画的繁兴,才逐渐为贵族阶级所重视,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在唐宋法贴、书画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从而使印章开始从实用走向艺术的道路。

    刻印取用的材料为金属、兽角、象牙、玉等硬质材料,直到元末画家王冕创用了青田石刻印,才逐渐改变了书家篆印、刻工刻印的历史,这是篆刻历史上的又一变革。

    明清印坛流派兴起和发展迅猛,人才辈出,出现了各种流派。主要有徽派,他们用涩刀粗白文模仿汉印,力求复古,力求创新;后有程邃派即皖派;有浙派,以秀丽开朗、秀逸生动著称;有掀派,把大、小篆刻都融合在印文里;有邓派,把刀法和笔法融合,印文流利清新,刚健炯娜。我国的篆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金石大师的作品更加出神人化,为我国的篆刻史填写了新的篇章。(初中作文)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时时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做艺术大门前的匆匆过客,而是叩动门环,跨过门槛,踏入了艺术的殿堂。于是篆刻便从文人墨客的狭小天地里走了出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一批又一批业余篆刻家不断地涌现出来了。篆刻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篆刻的历史高三作文】

  • 《怎样刻印章》
  •     我初学篆刻,本没有资格谈这样的题目。这里,我只想把我学习篆刻的一些体会介绍给同学们,供大家借鉴.

        首先,刻印章需要一定的工具,最起码要有刻刀、细砂纸、刷子等。当然,还要准备好印料、印泥、宣纸等应用的东西。初学者,一般用小号的刻刀、石质印料为宜。

        刻印章的第一步是打样。较多见的方法是“水印”。即用毛笔把所要刻字样写在宣纸上(字样正向的),然后覆盖在印石上(印石要事先用细砂纸磨平),再覆上几层柔软的白纸,最后拿干净的湿布在上面来回拓。这样,最底层的宣纸上的墨迹便印在印石上了。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第二步是刻制.就是用刻刀把印石上的“水印”字刻出印文来。印文一般可分为两类:二类是阳文—印文突出的;另一类是阴文—印文凹陷的。最基本的刀法有两种:即冲刀刻法和切刀刻法。冲刀,就是用刻刀的尖角抵住要刻去的部分,然后用力向前推去。切刀,就是用刀刃平按在要刻去的部分,然后用力向前推去.冲刀刻法效果刚劲,而切刀刻法则显得比较稳健。初学者可以任选一种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刀法。刻法的总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字“稳”、“狠”、“准”。稳—执刀平稳;狠—用力狠重;准—走刀准确。掌握住这三个字,印章一般就能“成型”了。

        刻印章的第三步是整治。在一枚印章大体上刻好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地修改.可以拿一面小镜子搁在印面上,这样通过镜子,我们就能看到正向的印文了(印石上的字体都是反向的)。这时应该仔细去揣攀一下,然后用刀把自己认为是败笔的地方修改一下.反复地修改后,最后再用刷子刷去嵌在石缝中的石屑,这时的印章便趋于完成了。

        刻印章的第四步是粗印。完成了整治,接下来需要更加细致地修饰和渲染。用印章薄薄地蘸一层印泥,打在宜纸上。这时,我们看到的印文应该比镜子里的印文更加生动具体了。对照着宣纸上的印稿,就能进一步地进行一些细致的艺术处理,使之完善。到这一步,一枚印章可以说是成功了。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亲自试一试。

  • 《纂刻人生》
  •     忽然发觉到,篆刻真的很象人生。为了创造一方自己的作品,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一块石头。一次次地在砂纸上磨擦。当磨掉那一切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片完美的平面时,我不禁为这个天生的尤物而感叹。为什么感叹?

        我喜欢抚搏那覆在崭新的截面上的细腻的石粉,在它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闪光的人生起点,这就是我为这个平整完满的开端而感叹的原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别人羡慕的起点,可我们又被生活中那一个个不如人意的小坑挠得不顺心,那为什么不用砂纸把你的人生磨磨平,让你从一个新的截面开始呢?不是说“人生处处有起点”吗?拿起你的刻刀吧,你马上要在你自己的人生上刻划图案了。下午!Oh, no!为什么第一刀就偏了方向,错了地方?

         我没有用铅笔在石头上打上草稿,又急于炫耀自己其实并不娴熟的刀法,这就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出师不利”的原因。

        振作起来,再来一次!把它磨平,重新开始……好容易即将成功,可一不小心,唉,原来流畅的线条又被我刻断。为什么我老是功亏一笋,前功尽弃呢?

        我一直有着不行就重新再来的念头,对即将到来的失败也只是消极的逃避,这就是我每次与成功擦肩而过,幸运女神老是在远处朝我冷笑的原因。

        于是,我停下来冷静地思考——正如理智的人生需要思索一样。我回忆手拿刻刀的感觉,我找回曾经失去的一切。

        全身心地伏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推着刻刀,一点一点,向前,向前……终于,一方作品完成了!它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创造自己的印章。兴奋的我激动得大汗淋漓,忙着给爸爸看。

        “朱文的边是要断的,……”

       “为什么?”

        “这叫‘作古’,有苍茫感。其实真正的人生不可能是完全的顺畅,也需要你的人生的边上补白的。”

         父亲的话似乎很深奥,又似乎很简单。不过,这不是与谨慎的人生相矛盾了吗?难道我以前的小心细致都是白费?

        很快我就发觉这种想法是谬误的。因为一旦你有断一次没有关系的念头作借口,你的印章便会“千疮百孔”。——这就篡随随便便轻描淡写地原谅自己的人的下场,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充满着失败。

       随着一方方印章作品的完成,我对人生的理解也似乎愈来愈清晰,对人生的热爱也愈来愈浓烈。

        有一天,好友忽然对我进步神速的篆刻技艺大为惊讶,甚至戏称我刻的闲章可以假冒吴昌硕了。

        “你怎么会刻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

        “第一,我刻得不怎么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英雄在前头嘛,我的这种拙劣刀法,还要好好努力。第二,我只是遵循了罗丹的一句话,我只是把不应属于人生的东西刻掉而已。”我平静地答道。

        “人生?篆刻和人生有什么联系?”

        我笑而不答,因为我曾经失败的缘由已经说明了一切。

  • 《篆刻的由来》
  •     篆刻,简单的解释就是刻印章。但你可不要把它和圆底、长柄的塑料公章混为一谈,它可是一门古老、瑰丽的艺术。

        《说文解字》:“篆,引书也。”篆字即书写之意,所以说篆刻艺术与书法是有着极深的渊源的。只不过在篆刻中,毛笔被各式刀具所替代,纸张变成了印材—这又;a篆刻独具风格之处。篆刻的书法美主要体现在其用字上。总的讲篆刻用字所涉范围极广,真草隶书皆可人印。但篆文却是篆刻中最常用的文字。这种文字成形于先秦时期,在先秦古玺中,它就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过那时所用的是比较规范的大篆和小篆。这里说的古玺的制作正是篆刻艺术的一个典范,其古老可见一斑了。在早期的印章中汉印可谓集艺术之大成者,原因之一就是汉印文字较前人有了很大改善—较好地解决了印面有限的问题。这就是后来独领风骚的印章文字—缪篆。缪篆,以其篆书绸缪盘曲有别于规范的小篆而得名。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增减小篆的笔画来迎合印面空间的安排,这一减一增完全出于印面疏密的需要。这种不拘泥于古法的改革使得印面的设计更加绚丽多姿了。

        刻,是篆刻艺术的所在—通过这一过程将所篆的文字留在印材之上,并能如实地反映出文字的风采。在秦汉时期,治印多取铸凿之法.这主要因为早期的印材多用铜和金银,不易雕刻,而且那时治印往往是文人篆字,工匠凿铸,可以说篆与刻是脱节的。但自元代末年王冕首创用花乳石做治印材料以后,松脆的石质印材就取代了硬质的金属印材。由于石章易于受刀,便于掌握,使不少有多方面修养的文人也加人了治印行列,从而使篆刻的刀法美得以发扬光大。篆刻的刀法主要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冲刀法是将刀刃一角与印面呈30度角推进,取从右至左的走势;而切刀法是将刀刃与印面呈40度角切人,随即提刀柄至竖直用力下切,如此一伏一起地前进。与冲切刀法相应的还有单双刀法。这是指无论用冲刀或切刀,在完成印文笔画时,双刀法是往复刻出笔画的两面,而单刀法则是一刀而就。在众多的篆刻前辈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用刀之法,这是他们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风格。如齐白石老先生就以单刀直冲著称于世,他用刀爽利,极有气魄。由于刀刃只是一面人石,另一面全靠腕力冲开,因而他的作品印文笔画均为一面光,一面毛,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苍劲、老辣的味道。

        以上所述仅是篆刻艺术的一些皮毛,真正要全面了解它,还需亲身实践,相信它会给你带来许多乐趣的!

    评语

        这篇说明性的短文,除了具备一篇好的说明必备的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力求准确等常见优点之外,最能显示其个性特点之处在于:全文紧扣“艺术”二字进行说明,先由“篆”字入手,介绍篆刻这一与书法有着极深的渊源,却又具有其独特风格的艺术门类;然后由“刻”字下笔,介绍篆刻作为一种艺术所独具的工艺特点。前者说明的重点是缪策,后者说明的重点是刀法——“冲刀法和切刀法”,两个部分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使文章显得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