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巨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22:12
  • 《六评委谈孩子们的作文》
  • 背景是巨幅的白纸上错杂着轮印和足印,前景是静态的被网围困的人体雕塑,中景是活动的人体:“人”用一根长长的白色粗麻绳,一圈一圈把自己的手足裹缚起来,蜷成静静的一团,几秒钟后,“人”开始挣扎,终于,套住“人”的那个绳结散开,“人”跑出了舞台,跑出人们的视线。来自全省的24名作文少年第一次面临了这样一个以行为艺术展示的作文题目。三个小时后,他们奋笔疾书写出来的文字堆在了评委—苏童、张抗抗、叶兆言、徐岱、南帆、王彪的面前。“人”破网而出了,孩子们的才情在另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也能破网而出吗?评审之后,作家们畅谈了也门的感受。

    “优点和缺点是共生的,关键是打破了局囿以后,孩子们能走多远,走成什么模样。”作家们担心一种新的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孩子们在追求个性中失去个性。

    南帆〔文学评论家):大部分的文章写得非常放松,思维显得活跃跳动,文字也很机灵,可以说是一种撤除禁锢后表现出来的优点特色。但另一方面这个特点也反映了这一群少年在创作或者说在思想方式上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逻辑严谨的,没有情感深沉的,总体的感觉就是散漫有余,力量不足。他们的联想很丰富,但往往与自己距离太远,自己有深刻的体会的,真正有话要说的不多。的确,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一种旧的作文模式,但剩下来的是什么?孩子的表达方式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机智,越来越俏皮,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叶兆言(作家):这一次作文大赛中有一位刁咋者的文章表明他在创作中的状态很放松自如,意到笔随,写得很快乐,但是同样明显的是,文章过于洋洋洒洒,缺乏结构、思维有点漫无边际。在这一次比赛中,它的结构与其他的文章相比,显得有特色、但有这样的特色,恰恰是前两次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中已经显慈出来的一种模式,在那两次比赛中有很多人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再看大多数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实很多都是当今社会中的流行语,所以我认为应该注意有些东西会不会成为新的约束模式,当然模式多样化总比模式单一要好。

    徐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章的语言很连贯流畅,但思路一般。其实少年的文章起步时文字可以稚拙拗口,那没关系,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内在的东西才是一个人的固有独到之处。令人担心的是新的套路、套话,我指的是目前流行的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模式。我发现这些孩子学了很多,他们在追求新的事物,追求自己的个性,但这些大众媒体宣扬的模式恰信是最没有个性的,因为它们的特性本身就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深刻,不可能有个性。孩子们要学会真正给自己松绑,不要脱了一个网,进了另一个网。

    苏童(作家):我赞赏一些很明显是当时硬写出来的文章,像一等奖获得者樊诗妮的作品,她的文字可能不是这里最美的,文句可能不是这里最洒脱的,但是她的文章就是当时的真情实感,是她在此情此景下的情感的最直接的反映。而有些文章看起来就是事先准备过的一些题材,套上了现场的题目场景。看来他们受应试作文的影响是比较深的。

    “许多真正即得成就的人,都有宽阔的胸怀和吸收他人优秀经验的成长过程。”作家们提醒孩子们不要拒绝批评,要善于摒弃,也要善于吸纳。

    徐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和这次作文大赛前后三个月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一些孩子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拒绝批评。他们似乎认为只有自己的同龄人才可以评价自己,而采自这以外的批评都是不理解、苛求。当然,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一些过去存在的价值模式套在他们身上,但我想告诉他们真正有价值的批评肯定是来自于超越自己的那个群体的。比如在NBA的赛场上,可以说许多教练员是没有球员上篮的水平高,但教练的位置就是场上的指导,他可以带领孩子们赢得那场比赛,直到你成为明星。追求自信、个性是对的,但并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一听到批评就用“不理解”做档箭牌。许多真正取得成就的人,都有宽阔的网怀和吸收他人优秀经验的成长过程。

    南帆:你会发现有些孩子过于本位,过于自我,渴望超越应该得到鼓励,这样才有进步,才有创造,但不能扼杀别人,对同龄人对非同龄人,只要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邵薄,这是不能进步的,只有承认差异,才能吸收优秀的东西、好的东西来让自己前进。

    “要给孩子们创造多阅读一些书的环境,课堂里是,家庭里也是。”作家们认为不要压抑孩子的求书若渴和奇思妙想,而学校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拓宽眼界,提高层次。

    王彪(作家):孩子们的作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一是理解力不够。我们发现三分之一的作品根本是游离的,与命题毫不相关。二是想像力十分睡乏。思维的延展都差不多在一个空间里,有多件作品都把意象套在了蚕这一事物上,表明孩子的见识非常局限。三是驾驭文字、叙述的能力非常有限。许多作品多处于写开去、收不回的状态。我觉得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但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可能要负很大的责任。首先,语文课本选择的内容单一,层次高的作品不多,其次,现在有些老师自身的语文修养有限。这两者都限制了学生眼界的开阔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所以希望在学校教学中能多引导学生接触一些真正的经典的作品,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思维。另外,我们都提到了这些作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真情实感,有感觉没感受。孩子们好像不自觉地把自己掩饰起来,有些地方稍稍妞了一点思绪出来、但马上又缩了回去,这恐怕和现在的学校作文评价体系有关,看来有些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需要一段时间。

    张抗抗(作家):我们都应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更好的、宽容的人文环境,文章的思路奇怪一点,语言的表达特异一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孩引门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一点隔阂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代的跨度,具体的就表现在一些成人和孩子的思维分裂上,家长和老师不能再用自己那个成长的年代的眼光、思维去评判现在孩子们看世界的角度、思维。如今,你如果看到一个60年代那样的乖乖女,你的感觉肯定是很奇怪。

    南帆:我想强调一点:读得太快的问题。从许多孩子的文章中发现,他们阅读的作品其实不少,但是他们只是剥离了其中很表层、很肤浅的东西,这表现在他们玩文字和玩概念的能力上。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的时侯。很深地感受到,表面修饰越来越精彩,有些东西很热闹,回头能回味一下的很少。当然成长有个过程,阅读理解也有个过程,但希望这种表面化的阅读方式,孩子们不要成为习惯,家长和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苏童:喜欢文学,后来又能从事文学创作的,有很多和机遇有关,走写作的路是比较坎坷的,对于文字、文学、写作的爱,都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把它世俗化、功利化,不是每个人都能凭借一篇作品敲开大学的门的。

    与巨幅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