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应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11:33:36
  • 《早岁应知世事艰议论文》
  • 早岁应知世事艰议论文700字

    这世间有太多人年少不知晓生活的艰辛,在现如今安定的时代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琢磨着缠绵悱恻而心灵相知的爱情,因正年少着不必忧虑于生计琐事,还时常矫揉造作地以一些幼稚的无病呻吟卖弄自己,以哗众取宠的那种小把戏来自恃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其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脆弱易折,在面对猛烈来袭的暴风雨时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一些小事便可以委屈上许久,面对什么大挫折更是一蹶不振甚至寻死觅活。

    这不过是空虚的心灵叫嚣着内心的渴望,难不成非要不劳而获才会感到满足?这确实如精神的世界缺乏了某种养分,故而如同什么病变。

    但也有一些人在年少时便早岁已知世事艰,从小便遭遇坎坷,饱受磨难,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也又有谁能一辈子都不知愁滋味呢。

    有些人我自犹怜,认为不幸凄惨的人那么少,为何偏偏自己便是其中之一呢。但实际并非如此,幸运永远不会无端施舍予谁,幸福终只应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哪怕前路艰难险阻重重,我也想一路披荆斩棘,撷取胜利之花。

    不抱以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亦不懈怠于每一刻光阴的努力,即便失去所有的信念,我也不会放弃继续走下去。

    我之所以说出这么一番话绝不是因自命不凡,也不是仅在说空话煲一锅不知天高地厚的心灵鸡汤。我也曾在残酷的现实中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在痛苦中艰难地努力着,却被毁去了最后一丝相信,亲眼见证自己构筑而成的信念,与理想交织成的观念被毁于一旦。

    所以的执着以及成就,都可悲地贬作一文不值,不过是因我没能凭借我所擅长的心血取得名利,有偏偏在那时不善言辞,几乎从不为自己辩解什么,我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终造成我在深陷入莫大的绝望之后身处如同浸没满痛苦的深渊,而无一人肯予我一零星的哪怕是施舍而来的关怀。

    失去了一切信念,便以生命为筹码,不顾惜所付出的代价孤注一掷,只为能如愿以偿,才好死得其所。

    早岁应知世事艰。

    【早岁应知世事艰议论文700字】

  • 《君自故乡,应知故乡事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自] 王维 《杂诗》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