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见风使舵”大多数人会相当肯定地说“贬义词”。比如,我在写这句话时,问了问我爸爸“‘见风使舵’是什么词性?”他说:“贬义词!”用了很肯定的语气,我不这样认为。
见风使舵,出自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原意为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看别人脸色行事了。民间有句俗语可以形容这个,叫“墙头草,两边倒。”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中就有类似的句子:“别事见风使舵;再作道理。”。也许它词性的改变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
我们说一个人滑头,爱拍马屁,经常会说:“这个人就会见风使舵,真讨厌!”。其实,所有的词语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因人而异的,在各种课文中,什么“明褒实贬”“明贬实褒”的用法都随处可见,这也说明了就算是贬义词也可以当褒义词用,我觉得,就像“善意的谎言”一样。
“识时务者为俊杰”晏子的这句话也说明了这点,在有些时候,懂得见风使舵的人才是聪明人,像越王勾践,但像项羽那样不懂得变通,不懂得什么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否则,天下就不会是刘邦的了。可惜,他没有。
由此可见,“见风使舵”所带的感情色彩并不是仅仅能凭直觉判断的,他用在汉奸身上,是一种,用在“英豪”(出自“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上又是另一种含义了。,用一句各大广告上都会有的一句话叫做“效果因人而异”。
我们不能仅凭想法判断一个词或是一个人,还是要相信世上还是有正能量的,“感受到来自世界满满的恶意”这种念头还是不要有了。
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指间悄悄在改变着,小女孩变成熟了,爸爸妈妈变老了.......但是在当今社会中,最令人恐慌的就是:变“心”了,变“脸”了。
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运输公司售票员刘伊平,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走到了犯罪的道路的典型。刘伊平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备受称赞的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一次在工作中突然发现缺少50元人民币,在个别人启示下,用改票的办法补满了数据。后来她觉得改票弄钱无人发现 。于是,有解决工作失误变成以贪污为主的主要目的,有时一天贪污一两万元。就这样,在半年里,共贪污人民币53万元,犯了死罪。刘备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伊平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的可是国家的大利益啊!假使刘伊平保持自己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这是一个例子,也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自身的本质是不能因为外来因素而改变的。自己结下罪恶的果子自己吃。
周敦颐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在当今社会,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都存在着见风使舵的问题。有的人会认为,在领导或上司的面前学着会随机应变,这对自己的发展或前途都是有好处的。这让我想起了契诃夫写的小说—《变色龙》。奥丘梅洛夫那变换着颜色的神情真令人作呕。在电视上也常看见过,一些人从来都不正眼看自己的下属,把他们当做奴隶来使唤;而对于自己的上司呢,又是点头又是哈腰,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周到。这些人都是怎么了?都戴了变色眼镜吗?简直是不可理喻。人是自由的,不要硬把奴隶的称号往自己的脸上贴。
我们也可以把见风使舵看成褒义词。风是一种潮流。历史与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我们必须一点点的适应潮流。比如:梁启超看到维新变法已不能救国后,顺应了革命的潮流,毅然投身于革命,写文章批判袁世凯。正是由于他的“见风使舵”,才使他能继续为救国目标而奋斗。
腐败能使人变质。呵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被腐败的小虫吞噬。
请不要把自己的丑陋形态摆在别人的面前,弄脏别人视线。把自己的形象摆正,社会新风貌因为你将变得更加美丽
男孩儿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个名字。
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一想。根据乡里的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名字?”
大姨妈说:“我看就叫若草,这名字念起来有文气,又合你的要求——贱,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我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吗?”大姨妈是家族里惟一的高中生,她的话自然有点分量。她说完还禁不住自我欣赏地点了点头。
“这可不行,人家鲁迅是大文学家,用他文章里的字来起名,这能贱么?”舅舅马上站起来反驳。他摸了摸头,慢条斯理地说:“不如叫狗儿吧!我们骂人,不是常说‘狗一样的东西’‘狗崽子’‘狗腿子’么?我看,这名字才叫真正地贱!”
这时有人附和,说这主意不错;也有人反对,说这名字太俗。大家你说过来,我说过去,争得不可开交。
忽然,“砰”地一声,从隔壁小房里传来一声清澈的响声,大家一时愣住了。屋外的风呼呼地乱叫着,屋里一时静得可怕,大家都像中了魔似的一动不动。
还是舅舅反应快,马上从男孩儿妈妈的手中抱过小孩儿,走进了小屋。屋里黑得出奇,舅舅一不小心,撞到了门口的凳子上,差点摔倒在地上。小孩儿的妈妈连忙打开电灯。
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上上下下脏兮兮的老人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现在虽然大家都已穿上了衬衣,但老人依然盖着棉被,他瘦瘦的,躺在床上,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床前一只杯子摔得四分五裂,溅了一地的水。很显然,刚才的声音,是从这里发出的。看来,老人是想喝水,可能身子太虚,才不小心摔坏了杯子。
老人看到客人们进来,挣扎着坐了起来,口里不清楚地吐出了几个字:
“我看,就叫……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
面对老人,大家一时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只有男孩儿在猛烈地哭着……
讨论题目:
1、文章是否紧扣“关心”? 此文有何新意?
紧扣话题。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很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2、读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思考,新人耳目。
什么是“应变”呢?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就是: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古往今来,善于应变的人有不少,我们真的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下应变的本领,但随机应变并不等于见风使舵。
就拿用法来讲,“随机应变”与“见风使舵”,用于根据情况办事时,可以通用,但“见风使舵”有时指看人眼色行事,看风色办事,有投机取巧的意味,含有贬义。
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晏子就是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顺水推舟”和引出“水土问题”三次有力的反击,既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又体现了他高超的辩才和过人的智慧,还有他那令人羡慕的应变能力。
1971年,当基辛格请求用月土来换取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周围的木炭时,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基辛格一惊:“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总理机智地回答博学多识的基辛格:“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
周总理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幽默啊!是他的回答,不仅维护国家的尊严,还让基辛格嚣张的气焰在无意中消失。
除了晏子、周恩来总理,善于应变的人还有朱棣、纪晓岚、孙膑等。当然,他们是不能和见风使舵论为一谈的,因为见风使舵是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就拿一个寓言故事来说吧,蝙蝠长着翅膀又是哺乳动物,当鸟类和兽类开战时,它跟鸟类说自己是兽类,跟兽类说自己是鸟类,这是因为它不想付出劳作。但当它饥饿需要帮忙和救济时,又对鸟类说其实自己是鸟类,对兽类说其实自己是兽类。然而,换来的结果是谁也不相信它。
由此看来,随机应变不等于见风使舵说得一点也没错。也许它们同样可以使自己的智慧闪光,可应变可以换来尊严,可以换来成功,可以换来生命的救济粮。而见风使舵只会遭到别人的不信任和唾弃,让自己追悔莫及。
如果我们也想拥有过人的应变能力,那就需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些你根本不在乎,那你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淡然,辱亦泰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隳颓自己。
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尽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要挺起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都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处处认识一致,事事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那么令人神往。
陈仲明按:在家清闲而伏案展卷读书,收到浙江诸暨印社寄来的报纸《煮石》,上面刊有毛万宝先生一文。毛先生毕业于安徽师大,做过中学老师,后来在安徽六安宣传部任职 ,再后来他辗转到了浙江绍兴兰亭景区。我与万宝先生至今是两面之交。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十数年前,当时他的身上洋溢着青春朝气。后来断断续续电话联系,关注彼此近况,互致问候,属于煲电话之友。去年在绍兴兰亭是和毛万宝先生的第二次见面,呵呵,一脸疲惫劳累之憔悴!若不是通报姓名,真的是“纵使相逢应不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了,此时的万宝,已非十数年前留在我记忆储存里的万宝,人到中年,大概都是若此:岁月沧桑!
阅读此文,感觉到他身上的锐气不减,多了几分深刻。
对启功先生,我知之不多,倒是报纸上的“大师”头衔见的不少。早在上世纪1986年,听扬州蒋永义提到他。其时蒋的内人在省人民医院动手术,我当时读研,有一间独立的卧室,蒋借住在我的卧室,时时谈起书法圈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谈及启功:你今年带去作品请他指点,他的答案是好。明年你继续虔诚抵京请他教诲,他的答案依然是写得妙。反正,你想听他的真话,甭想。用句日本鬼子的话:狡猾大大的!
小时候听老先生所言:“宁滴在屎上,不滴在纸上”,意在文字在中国文字狱灾难的另一面。启功在纸面的文字记录,折射了启功品格的另一面,引来毛万宝先生的批评。毛先生文章的原名是《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论启功在<兰亭序研究中的矛盾表现》,毛万宝对启功的批评温雅了一些,我揣其本意,改名转贴于此,请诸君评鉴。
1、观课与听课比较,虽然听课也涵盖了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2、观课要求观课教师与作课教师必须提前沟通,作课教师希望观课教师观察他某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对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引导”,观课教师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听课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
自古文人总会有些怪异,而诗人又是文人中最怪的。古代文科生社会地位高,有博取功名的渠道,因此许多诗人虽然酸腐,可是也知道适当变通。清高狂放如李白,也有写马屁诗的污点;正直如韩愈,也有见风使舵的事例,这些如今都成了索隐派穷追猛打的“尾巴”。不过,索隐派奈何不了那些因诗成病的人,比如北宋诗人陈师道,他的一生就硬气得找不到一点“软肋”。
陈师道16岁拜师曾巩,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朝廷以经义之学取士。也许认为文学含量太低,陈师道便退出了科举之路,而且义无反顾,一生不曾摇摆。没有文凭的陈师道求职之路当然就相当艰难了,老师曾巩想利用关系给他谋个公务员,组织程序上都通不过。虽然有高干听说了他的文名,打算破格举荐,却被他硬生生地拒绝了。
陈师道的硬气对于他的文学地位影响很大。他一生仰慕苏东坡,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商丘,他专门去送行,结果以擅离职守被革去徐州教授的公职。后来复职调任颍州教授,正好苏东坡任颍州太守,有意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即曾巩)”拒绝了。在后人看来这似乎是从一而终,很符合他名字中的“师道”二字,可是孔门的师道中并没有“守节”一说。陈师道不愿意拜师苏东坡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有找大树乘凉的嫌疑。好在苏东坡没有在意,仍然经常指导他。最终,陈师道被列入“苏门六君子”,在名气上还是沾了苏轼的光。付出的代价是绍圣元年,他被朝廷当作苏轼余党,开除公职失业了。
硬气的人往往自尊心超强,陈师道对于自己的词很有信心,认为“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就是认为自己的词不输秦观和黄庭坚。可是他屡屡烧掉不满意之作,至今留下的那些精品却很少为人称道,诗作中也没有什么特别脍炙人口的。江西诗派能将陈师道列入“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许多人认为还是出于对他特立独行性格的肯定。黄庭坚对派中多数诗人都以后学视之,唯独对陈师道视若畏友,从不以师长自居。
陈师道潦倒一生,据说死的时候格外悲惨。传说元符三年冬,陈师道准备去京郊参加祭祀,却连一件御寒的棉衣也没有,其妻便向妹夫赵挺之借皮袄。陈师道不喜欢赵的为人,执意不穿,结果受寒发病,于次年春天去世。赵挺之是李清照的公公,其实并非奸臣,只是陈师道对他看不惯而已。
陈师道的一生,硬气超过了才气。这种硬气使他没有机会像苏轼他们那样做官,去造福一方百姓,也让自己和妻子、家人穷困不堪。写诗写成了一块“石头”,着实是一场性格悲剧。
话说,自从鸟类和兽类开始了战争之后,到它们和睦相处,蝙蝠是忙得不可开交,自己一会是鸟,一会又归为兽,晕头转向,战争结束了,总算不要见风使舵了,可好景不长,在它悠然自得之际,一个“天大难题”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袭上了蝙蝠的心窝,哎呀!怎么办呢?都怪我以前老是投机取巧,左右逢迎,举棋不定,盲目投靠强手,总爱耍些小把戏让别人相信自己,搞得自己现在左右为难,我真是自作自受啊!蝙蝠的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
在蝙蝠后悔莫及时,它决定出去散散心,它推开门,“扑楞楞”扇动着翅膀飞上了蓝天,白云和太阳从它身边滑过,看见了沮丧的蝙蝠,它们嘲笑道:“哈哈!看!这个笨蛋,肯定要吃苦头了!”蝙蝠听了,恼怒极了,于是朝它们狂吼,龇牙咧嘴的,太阳和白云“哼”的一声跑开了。“哎!明天就是联谊大会,我该以什么身份参加呀!?”蝙蝠像走钢丝的人一样一分神,没保持好平衡,就“呼”的一下,“吧唧”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哈哈,我是快乐的小麻雀,小麻雀,小麻雀,我啊------呀,这是谁啊!”小麻雀被这个乌隆吗叽陌生的东西给吓了一大跳,“快!快!快,快去找鸟王。这是什么怪物。”蝙蝠朦胧地听着,心里凉透了。
“叽叽,大王,我巢出现了‘怪物’!”鸟王爱利斯一脸的茫然,可好象想起了什么,“去看看!”于是,大队齐头并进。
“哒哒哒------”一个奇怪的号角在空中回响着,越来越响,飘进了麻雀家,蝙蝠已静坐等候着,爱利斯见是蝙蝠,一下子给了它两个嘴巴子,蝙蝠被扇得眼冒金星“干嘛打我?!”
“你自己心里明白,在战争时期,亏你有一双象鸟一样可以飞翔的翅膀,在我们占优势的时候,你说你是我们鸟类,而在我们和兽类艰苦地周旋苦苦支撑的时候,你却忘记了有一双鸟类雄健的翅膀,投奔到兽群中,张开了你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对付你曾经依付的鸟类,象你这样不鸟不兽,朝秦暮楚见风使舵的家伙,我们不欢迎你,你不属于我们。”鸟王的话震得蝙蝠无地自容,它只好耷拉着脑袋,无话可说地离开了鸟的王国。
当它不由自主地来到兽都,大家看着这个长着一双翅膀的丑陋的老鼠模样的“兽”,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这家伙又出现了,贼眉鼠眼的,这会可能又从鸟变成了兽,我们不欢迎它……”
“……”
蝙蝠终于因为自己的背叛行为背负起了永远也难以洗刷的恶果,变成了只有在夜里黑暗中被惊飞的孤独者。
先看两个有关古希腊学家柏拉图的故事。
故事一: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气味。”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巳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故事二: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心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只有八成的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
柏拉图为什么能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哲学家?就在于他拥有过人的自信,对事物不为假象所迷惑,凡事认准了,就能坚持到底,哪怕是别人不屑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并且希望走事业成功的捷径。然而成功并没有捷径,通往成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历经许许多多的挫败和挫折,需要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才有望到达成功的彼岸。可是,由于成功的路途漫长,使得许许多多人在成功的路上产生了动摇,最终未能到达成功的目的地。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容易,成功似乎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可真正要坚持下去却难!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但终因缺乏自信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成功的轨道,实在可惜!
柏拉图的成功之道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成功其实没有秘诀,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