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看《板桥家书》的一段:
“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吴。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优国优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人骨者乎!”郑板桥的话,指明了好的命题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那末,命题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呢?
命题与主题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命题直接规定了主题,二是命题间接暗示了主题。
命题直接规定了主题,像上引(板桥家书)中所列各题都直接规定了主题,所以“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优国优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此外,如‘一个爱护公共财物的学生》、《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有志者事竟成》、《让青春放出异彩》等,或规定了必须选择的题材,或提出了鲜明的观点,都直接规定了主题(中心)。
与前一种情况比,命题间接暗示主题的现象多一些。《我的课余生活》、《放学路上》、《教室一角》、《习惯》、《苦与乐》等,这些命题没有规定必须选用的题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主题是隐匿着的。但是,仔细推敲,它们的暗示还是明显的。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和校外活动,正确地认识习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其实就是上列各题的题中应有之意,应有之旨。
云南省1977年高考题是《青松赞》,主旨是什么?不明显。而我们知道,青松坚强,不畏严寒,在中国传统中它是“大丈夫”形象,当年文革刚过,有考生把敬爱的周总理比作“青松”,热情深沉地赞颂总理的光辉一生,从审题角度说,该考生是准确抓住了命题所暗示的主旨的。
台湾《近十年大学联考试题详解与对策》关于“审题立意”谓,分析文题字词,揣测命题动机,确认主旨,迎合动机立意等,还是颇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