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tì〕,字士稚,晋朝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生性开朗,仗义好侠。年轻时,曾和刘琨同在司州衙门里当过 “主簿”。那时的晋朝,虽然表面上还没有失去中原的统治 权力,而实际上,内忧外患已经十分严重。加以连年天灾, 民不聊生,爱国志士,莫不为风雨飘摇的局势感到不安。祖逖和刘琨这两个青年知友,也为此发愁,常常谈到深夜,不 能入睡。流传至今的“闻鸡起舞”的佳话,就是他俩的故事。
后来,晋朝失去了北中国的广大地区,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司马睿〔ruì〕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那时,祖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集合了一些勇敢的壮士,向晋元帝建议道:“晋朝的大乱,主要是由于朝廷内部争权,互相残杀,使得外族乘机侵入,造成了祸患。现在沦陷区的人民,都想起来反抗侵略,您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必定纷纷响应,中原失地,即可收复。我愿意充当北伐的先锋,请您下命令吧! ”
晋元帝本来没有北伐的决心,但又不便拒绝祖逖的爱国建议。便派祖逖为“奋威大将”,兼“豫州刺史”,可是只拨给一千人的给养和三千匹布,也不发给武器,叫他自己去想办法。
祖逖不顾一切困难,带着部属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着船桨发誓,“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过江后,到了淮阴,就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同时,招募士兵,加紧训练。随即向北挺进。一举而大败羯族〔羯jié〕的后赵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很快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逼得石勒求和。可惜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无心抗战,还派了个戴渊当祖逖的上司来牵制他。不久,祖逖竟悲愤而死。
祖逖渡江北上,在江心发誓时所说的话,《晋书•祖逖传》是这样记载的:
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到了江心),击楫 [jí] (敲着船桨)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不能扫清中原胜利归来的话),有如此江(就像江水一样有去无回)!”
“中流击楫”,后来就作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誓复国土的慷慨壮志。或作“击楫中流”、“渡江击楫”。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三出:“击楫中流志莫移。”
至于“有如此江!”《资治通鉴》的《晋纪》作“有如大江!”是发誓语。古人习惯,多指日或指水发誓。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祖逖(tì)传》,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方人开始南迁。祖逖族人也跟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举家南迁,从范阳(即今河北涞水)迁到宿迁泗阳一带。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东晋第一任皇帝晋元帝)听说祖逖的名气之后,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随后不久,又提拔为军谘祭酒(大概相当于今国防部高级参谋)。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集合了一批勇士。有一天,他从镇江官邸一路飞奔,跑到南京,向司马睿感慨激昂:“晋朝的大乱,主要是由于朝廷内部争权,互相残杀,使得外族乘机侵入,造成祸患。现在沦陷区的百姓都想起来反抗侵略,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会纷纷响应,中失地,即可收复。我愿充当北伐先锋,请您下令!”
晋元帝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不顾一切困难,带着部属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着船桨发誓:“我祖逖如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汽,杀敌报国。
过江后到了淮阴,他们就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同时招募士兵,加紧训练。随即向北挺进,祖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一举大败羯族的后赵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