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的爸爸小学生写人物作文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非常严厉,平时不太对我说话。我想:“在外人的眼里肯定觉得我的爸爸不关心我。”但是身为爸爸的儿子“我”心里却非常清楚,爸爸他不正面地关心我,而是把他对我的爱深藏着,这样爸爸在我的心里就像一面高高飘飘扬的旗帜,可望不可及......
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每当我周五放学回到家中和周日上学前总是能够看到爸爸。
曾记得,我在骏景读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早上我急急忙忙去上学忘记穿皮衣,到了学校才发现。北风呼呼的刮着,我躲在教室不愿出去。心想:“妈妈出差、爸爸工作又那样忙,看来没指望了。”刚上完一节课,班主任提个袋子进来,我打开一看,是我今天早上没有穿来的皮衣,这时我往楼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是爸爸!我连皮衣也没来得及穿上就飞快地跑下楼去。我看见爸爸远去的背影,我大声喊:爸——爸,爸爸转过头来脸色依旧严肃,他疾步像我走来看见我没有穿上皮衣,问我为什么没有穿上......可爸爸的话没说完就被我紧紧地抱住了。爸爸被我这“突然袭击”愣住了。这时爸爸赶紧问我“干嘛了。”我猜,爸爸以为我哭了,我抬起头,爸爸看见我笑了,他严肃的脸庞也放松了下来也笑了。我开始后悔,后悔我原来在心里无数次哀叹爸爸不关心我。我吃惊地发现爸爸的头发上多了几根银丝,脸上也多了几条皱纹,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过了一会爸爸说我回公司了,他转身向车走去,上了车他打开车窗朝我挥挥手。我擦了擦正准备掉下的热泪,转身向教学楼走去。在我转身的那一瞬间,我看见爸爸还停留在哪里默默地看着我上楼梯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爸爸啊!您对我的爱藏得那么深,您的内心是多么关心我呀!您是我心中伟大的爸爸。
【习作点评】
这件事是小作者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文章叙事完整,描写具体,通过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
【雪中送炭的爸爸小学生写人物作文】
寒假里,我读了一篇《雪中送炭》的成语故事。
《雪中送炭》讲述了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在一个非常冷的大雪天给平民百姓送食物、木炭、锦衣的故事。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积雪都快把膝盖淹没了。宋太宗穿着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冷,就叫人烫了一壶酒来。他一边饮酒一边想:我住在气派的皇宫中,穿着龙袍,烤着火,还觉的冷,更何况那些缺衣少食又没火烤的百姓哪?我得为他们做点实事。于是宋太宗就命令士兵给老百姓送衣服,送食物和木炭。很快老百姓都有了炭火烤,食物吃,锦衣穿。老百姓都夸宋太宗是“雪中送炭”的好皇帝。
爸爸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我敬佩宋太宗心怀天下,时刻挂念百姓冷暖的精神。真不愧为一个好皇帝!
今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更要心怀梦想,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雪中送炭是温暖,锦上添花亦是温暖,而爷爷也用实际行动向我展示了那份专属于我的温暖。
温暖在田地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爷爷带着工具来到菜地里,我也不愿独自呆在家,拉着爷爷那双粗糙的大手跟到菜地。爷爷是一刻也不愿歇着,把我放在田埂上,便开始劳碌。我则在一旁无聊的拔着杂草。一个人玩累了,便跑到爷爷跟前拿起工具,大声地说:“爷爷,我来帮你!”爷爷宠溺地看着我,笑着说:“孩子啊,你还小,这种脏活累活不适合你,快去一旁自己玩吧!”说罢,就把自己头顶的草帽扣在我的头上。草帽不大,却足以代表爷爷对我的爱。这份爱,充满了夏日田野的温暖。
温暖在陪伴
露珠依附在叶尖,陪伴树叶直至黎明的来临;绿叶舒展,陪伴花开花落直至深秋。深夜,农村的家里安静的可怕,我独自一人起身走到大门前坐下。爷爷发觉到我起身,便拿着一件衣服给我披上,陪伴我坐在大门前。“爷爷,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来接我呀?”“很快的!”为了让我开心,爷爷起身给我抓萤火虫。在黑夜中,我和爷爷奔着跳着,虽然没有抓到萤火虫,但爷爷对我的陪伴依然温暖着我。
温暖在针脚
青砖绿瓦的四合小院里,爷爷坐在阳光下,为我缝补着因贪玩摔破的裤子。阳光正好打在爷爷银白色的发丝上,爷爷一手执线,一手拿针。爷爷把针放在光下,笨拙的穿线,我则在一旁耐心的等待,手中玩着相机。“爷爷看镜头!哈哈……”不久后,爷爷将缝好的裤子拿给我。虽不好看,却充满了温暖。阳光正好洒在爷爷的目光里,撒在密密麻麻的针脚里,亦撒我的被针脚温暖的心里。
也就是这样一个人,陪我走过青春岁月,陪我度过最美年华;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温暖着我,给予我专属于我的温暖。
感恩是什么?是雪中送炭的回报。
感恩老师,他们是一群辛勤的园丁,不管寒来暑往,总是用知识浇灌着我们,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领悟到许多道理。
感恩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育成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感恩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
感恩医生,在患者生病的时候总能精心照顾;在大危大难之际,总能站在前线。就拿2020年的疫情来说吧,白衣天使给予了患者无私的爱与付出。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与安危,勇敢地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与病魔作斗争......
生活中要感恩的人有许许多多。作为学生首先要感恩的感恩,不懂感恩的人好比没有水的鱼,无法在世界立足!让我们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们经常用“雪中送炭”来形容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人给予的最急需的帮助。那么,这个典故的由来是怎样的呢?是谁最先“雪中送炭”的呢?
“雪中送炭”的由来,和中国中古时期气候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根据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辽宋金王朝更迭的三百余年间,我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温暖向寒冷、再向温暖的变化过程。而北宋时期正是气候向寒冷转变的时期。故而,虽然北宋都城开封在黄河之南,但到了冬天,仍多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一般贫苦百姓之家难免忍饥受冻。如乾德二年十二月,京师下大雪,宋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还觉得很冷。宋太宗淳化五年十一月,有天气“大寒”的记载。至和元年正月,“京师大寒,民多冻馁死者”。宋真宗咸平六年十一月,因为天气“苦寒”,真宗下令“诸路休役兵”。
在寒冷的冬天,皇帝往往赏赐一些物品来帮助百姓御寒,从而出现了“雪中送炭”这样的幸事。据《宋史》载,宋太宗淳化四年,为表现京城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而在二月壬戌,太宗“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碰巧这天雨雪交加,天气非常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宣布,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孤寡老人有了米炭,就等于有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传开来。而为了宣扬德政,宋朝历代君主中这样的举动并不少见,真宗、哲宗等朝都曾有过。冬季救寒更为迫切的是能够买到低价的柴炭。为此,宋廷常将官府的柴炭减价出卖,以惠贫民,“遇炭贵减价货之,即京师炭价常贱矣”。而“雪中送炭”也成为宋人对朋友过冬最好的馈赠,如范成大曾作《雪中送炭与龚养正》(注:其中有诗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借助“送乌薪”来表达对朋友的问候。高登也曾因“雪寒官冷家乏薪炭”而作文向朋友求救:“雪中送炭从来事,况尔羁躬觅蠧椽。”
宋代是如何救助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的?
老幼孤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渴望“雪中送炭”。那么,处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高峰的宋代是如何救助这些弱势群体的呢?
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宋朝政府针对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设立了一系列救助机构,比如福田院、居养院等。福田院始建于北宋初年,以养京师“老疾孤穷丐者”,后来规模扩大,能够“日廪三百人”。而宋哲宗颁布“居养法”后,地方上也建立类似的机构,称为居养院,它也是专门“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养济院是南宋绍兴元年创立的,此后逐渐普及到各地,这些机构一般收养“老疾孤寡,贫乏不能自存及丐者等人”,每人每日支米1升、钱10文。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专门养病的机构,如安济坊,这是宋徽宗初年设置的,并规定各地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平民均有责任将其送入安济坊收治。南宋时期有类似的养病机构,如安乐庐、安乐寮等。这些机构的创立,避免了贫病之人疾病传染,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健康。而当孤老贫弱人员死亡后,宋朝还在各地设立了漏泽园即公共墓地,用以安葬他们,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宋末。
宋代地方上士大夫、富民也自发行动起来,救助老幼孤贫等弱势群体。如义乌县徐文献,为地方右族。邻里有患病之人,则给药以济;负债不能偿者,则免其欠负;天气严寒,则为孤独贫困者提供饮食。一些士大夫还助婚济丧,帮助弱势人员。如北宋名臣赵抃,一生多有善行,在官时,为人嫁孤女二十余人,施棺给薪不知其数。
而宋朝的佛、道寺观也积极参与救助弱势群体,在各种救济机构中,僧人往往是主要服务人员。如苏轼所创杭州安乐坊,即由僧人主持。各地所创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等机构,大多有僧人参与具体服务。他们粥饭施舍也很普遍,如乾道元年,浙西灾伤,临安寺院设十二处粥场施粥。
宋代对于老幼孤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成就远过前代。从政府到民间士大夫、富民、僧道,形成了多层次的救助体系。在救济手段上,通过机构建设和立法,社会救济事业被纳入到制度化轨道。从生、老、病、死各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民间救助也更为活跃。这一社会救济体系自宋朝确立以后,元明清三代都沿袭其主要部分,开创了中国近世社会救助的基本格局。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帮助,在孤独的时候最需要温暖。作者巧妙地抓住这一心境,通过学校给家长的一封信,把“我”的难处、孤独很好地烘托出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部,要举办“当我十四岁的时候”队活动,要求家长在事前保密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孩子写祝贫信,并赠送小礼物。
这衬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又因此,每个孩子都在渴望着这神秘的时刻到来。然而“我”的父亲却出差了,毋亲上南京照顾病人,哥哥住校又不常回家。对比之下,别的同学兴高采烈,猜侧着父毋将会给自己什么礼物,而“我”却无限怅惘。
看到这里,不由得替“我”愧惜,这难堪的队日该怎么过啊。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即将召开大队会的前两天,“我”意外地接到团委书记转来的几位团千部私团员写的信,以及五只小瓷猫的礼物。这衬一个父母不在身边,正在感到孤独和怅惘的少年,该是多么大的安慰和鼓舞啊! 作者扣住征文主题,写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即将走向青年的时侯,得到团组织的关怀和鼓励,不仅写法感人,而且内容具有发人深思的意义。
今年春节那天,凛冽的寒风送来大朵大朵的雪花,田野、山W都披上了银色的新装。好一派飞雪漫天的风光,好一个瑞雪呈祥的佳节! 吃过午饭,爸爸一边往小备箕里装术炭,一边对我说: “正生,下午把这担炭给刘大伯送去,路上要小心,不要掉玫啊!” 五保户刘大伯今年72岁,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和父亲 就离家乡去乎乐打工。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熬过了1&个年头。可是就在那年,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他不愿为反动派卖命,冒着生命危险开了小羞,不敢回家,一直在外面流浪。解放后,他才回到家乡,过了一段平静、安乐但又孤单的生活。“文革” 期间,有人说他是国民党的残注余孽,被取消了“五保”的侍遇,挨批斗、受管制,又受了一番苦难的折磨。我们全家都很同情这位憨厚善良、饱经风霜的孤老头。我爸爸妈妈常去看望、照烦他。
今夭上午,我爸爸又去看望他,他说,多谢干部、乡亲们的关怀照顾,过年的东西都置办齐全了,只是年纪大了,牙齿不好,猪脚、老鸡婆要炖烂些;晚上睡觉太冷,床底下烧上一炉炭火才暖和得快些。如果能有大炭就好了。我爸爸把这事放在心上,所以叫我给刘大伯送炭去。听了爸爸的吩咐,我爽快地“哎”的一声答应了。 这时,门外北风在呼呼地怒吼着。那吼叫声仿佛在誉告人们:“谁敢出门,我就要刮掉他的鼻子耳朵!”雪花在狂飞乱舞,好像在向人们显示它那铺天盖地、“搅得周天寒彻”的巨夫威力。我把帽耳拉灯,把大友扣好,挑起术炭,顶尸胃雪,路上了银铺玉砌的田间小路。虽然鞋子外又套了草鞋,但走起来还是滑得像脚板底下抹了油。我小心翼翼地走着,为了走得稳,我两脚使劲,把冰雪踩得咯吱咯咬地响。不一会儿,我全身就发热起采,汗水冒出来了,内衣枯在身上怪不舒服约。我把帽耳报开,把大衣纽扣解开,想散发散发热气。暴怒的风雪好像抓住了向我进攻的机会,立即向着我外露的脸部和颈部猛扑过来。
先扑上来的雪花被热气溶化了,变成水在皮肤上流淌,,像一条条小生在我脸上爬,痒牛的。紧按着入;阵寒风扑来,那水先足变得冰凉,接着好像变成了无数根针在刺痛着我的面部· 和硕部。又过了一会儿,脸部麻术翅余。我知道这是冻僵了,但我顾不上这些,只管一步一用力,咯吱咯吱地向前走。 正走着,一道小沟横在我的面前。在平日,我棍本不把它放在眼里,稍一抬脚就过去了。可是今天,我不能不认真对付它了。我换了肩,稳稳心,先用脚试了试,然后憋足功,“嘿” 的一声,跨了过去。不料脚下一滑,身子一歪,一担炭像打伙千似的乱晃起来。“不能摔破了炭!”我这样想,忌忙右脚注田坟下一撑,左腿跪倒,稳住身子,才没掉破了炭。可是,由于跪得太猛太重,我的左膝痛得我直吸冷气,我挣扎着站起来,左脚还像筛糠似的抖个不住。我想丢下担子回家去,但想到可怜可敬的刘大伯,我又来劲了。
“要让刘大伯过一个心满意足的春节夕”我心里说着,咬咬牙,忍住钻心的疼痛,鼓鼓劲,迈开艰难的脚步,继续向前走。 50来斤关,半里多远,我经受了超过平日不知多少倍的艰难困苦!当我敲开刘大伯的门,把炭放到他的火炉边,并说明是送给他的时,刘大伯望着一脸汗水,满身雪花约我,感动得嘴唇颤动了很久才说出话来。他把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坐了一会儿,刘大伯要给我押岁钱,我趁他去房里拿钱时,站起来向房里说了声“刘大伯,明天早晨我来给你拜年啊!”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雪更大了,风更猛了,远远近近传来了爆竹的响声。千家万户,包括刘大伯这样的人家,都在准备过一个丰足、愉快的年。多美好的生活,多幸福的人民!多么感谢伟大的党啊1 我错甜地想着,想着,那寒冷利骨的风雪仿佛一下子化成了温和为春风春雨,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春天里……
西北风象狮子一样怒吼着,鹤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大地早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裳。就在这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天,少先队员小红、小兵、小明想起了军属张大妈。她的儿子为了保卫祖国,正手握钢枪宁卫着边防。这么冷的天,她家还有没有煤烧呢?“我们给她家送点煤吧。”小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兵和小明,他俩立刻同意了。
尽管风雪很大,却没有少先队员的决心大。他们乐呵呵地从几里以外拖来了满满一车煤。冬峥牛,留下了深深的牛和弩丁了粤勺紧辛吵砂冬
张大妈见他们富雪送来了一车煤,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忙烧了一壶热腾腾的柑酒。三个孩子气也没透一口,就七手八脚地把煤往张大妈家里报。“来”与碗热酒暖暖身体。今净考诊华亨里送炭哪!”张大妈一边说,一边拿着酒哀于出来,脸上挂满了笑容。别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张大妈听了,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乐得口都合不拢了,一个劲地夸他们真是雷锋式的好孩子。
这是一篇歌颂少先队员在寒假生活中做好事的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就根据画面写出了风雪交加的严冬景象,交代了辛情发生的特定环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人物及辛情的发生。接着,以简单的笔墨,写他们冒着风雪拖煤。再接着,比较详细地描写了画面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动作。最后,以大娘对少先队员的称赞结尾。这样安排,既扣住了画面,又突出了主题,恰到好处。
小红、小明、小华和小军,他们是班里的“科学迷”。
一天,王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带他们去参观科研所。他们都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齐声说:“好哇!”
他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走进科研所的大门。一位戴着老花眼镜,头发花白,下巴上长着一束胡于的老年人,乐呵呵地迎接他们。王老师说:“这是利学家朱爷爷。”大家齐声说:“朱爷爷好!’朱爷爷说:“小朋友好里”朱爷爷带着他有走进科研大楼,只满及子都是科研仪器。小军指着一座象大炮一样的仪器问:“朱爷爷,这是什么?”朱爷爷说:“这是高倍天文望远镜,通过它,可以观察太空中的多种星球。”小红又指着一座象炼铁高炉一样的东西问:“朱爷爷,那是什么呀?”朱爷爷说:“那是电子显微镜,可以把很细小的东西放大几万倍、几百万倍。比方说,一根头发丝,可以放大得象一根树那么大。”
小朋友们听了,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接着,朱爷爷又指着一件件仪器,给大京做了详细生动的介绍。大家觉得就象走进了一个新奇的科学世界。最后,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发展无尽头。小朋友,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你们可要努力学习呀!”小红和小明他们听了,不住地点头。
这是一篇三幅图的看图写文,记叙每幅图,作者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根据画面内容,有所侧重。根据图题《参观科研所》,作者把重点放在第三幅图的描写上,第一、二幅图略写,仅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而第三幅图.作者又只选择了高倍天文望远镜和电子显徽镜进行介绍,其余的一笔带过。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