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是人类在婴儿时期,创下的第一个里程碑。每个人都要学习行走,但他们各不相同。有人走出了一个新的时代,那里繁花似锦,是他们梦想的模样;有人走出了一个世界的奇迹,那里科技发达,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也有的人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一生,那里绿草如茵,是他们最平凡的日子。
而我接下来要写的三个事例,都有他们独一无二的行走方式。其中一位是上帝的信徒,信仰赋予他无限的动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我们统称他们为——朝圣者。
朝圣者,顾名思义是参加朝圣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但都朝着他们认为天堂的方向朝拜,在行走的途中,饥饿,疾病,自然灾害,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可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走过无人区,翻越雪山高原,经历泥石流,暴风雪。他们所信仰的上帝能给予他们什么呢?没有,上帝什么都不能给他们。让他们一路走下去的只有心中诚挚的信仰!对于他们来说,精神的愉悦远远大于他们肉体的痛苦。走在这条黄泉路上,他们寻觅着生命的意义,追寻他们的真理。我们且不论他们的行走是否有意义,就凭这伟大的信仰,这伟大的精神!他们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姿态,是行走在梦想的姿态。
第二个事例,它独属于中国,跨过历史的长河,与我们相见。那就是二万五千公里的人类奇迹——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撤退,史称——长征。在这场名为进攻实为撤退的旅程中,人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走过芳草地,翻过雪山,他们在生命的钢索上行走。有人永远留在了那里,有人伤痕累累,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带了回来。英雄理应被铭记,我们将记得他们行走的足迹。一路走来,他们昂首挺背过,灰头土脸过,踉跄过,摔倒过。 他们也会疲惫啊,害怕啊,绝望啊!但这抵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为国为民是他们行走的姿态。
这最后一个事例,来自一部电影——《走钢丝的人》。
“大部分走钢索的人,最容易死在最后三步。”这是马戏团团长对菲利普的告诫。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天才,还是疯子?菲利普小时候就被走钢丝吸引,在马戏团老板的帮助下,他学有所成。信心满满的他进行过两次公演。第一次出师不利,在公园里他因游客的嘲笑而心神不宁掉进了湖里。第二次,在巴黎圣母院,他成功走完了全程,得到了下面人的掌声,事后去警察局喝茶。可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的梦想是在还未建成的双子大楼上进行演出,向世人展现他的才华。可在视察场地,被工地里的钉子意外刺穿了脚掌,可他仍不肯推迟表演时间。终于那一刻到了,菲利普走在钢索之间,他的脚因伤口裂开而鲜血淋漓,下面人山人海,都见证着那一刻的奇迹。有人担心,有人赞叹,有人为他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尽管下面人声鼎沸,但他的心是平静,手上拿着长长的平衡杆,眼神直视前方,他走得很慢,很稳。那一刻他是喜悦的。他知道自己会摔死吗?他肯定是知道的。让他义无反顾走的,是他的理想,他的信念,菲利普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这是梦想和自信赋予他的。这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用生命为筹码,以梦想为赌注,走出了独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每个人的行走姿态都各不相同,但既然选择了方向,那不论天翻地覆都要一直走下去,无论是朝圣者的信仰,红军的毅力;还是菲利普的梦想,我们的目标,都需要行走才能达到。怎么走,走出什么样子,走在哪条路上,是我们的抉择,昭示着我们的决定。
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是否走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样?
(指导教师:戴媛)
勋章是一种荣誉,是一块里程碑,是一个远大的梦想。想要获得它,你就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比如孙家栋,他把造卫星和探空探测做到了极致,获得了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在所有名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巾帼英雄”屠呦呦。
1969年,正值全国抗疟时期,屠呦呦冒着生命危险担任“抗疟中草药研究组”组长,誓言要带领团队完成组织下发的科研攻坚任务。经过多次实验,屠呦呦发现青蒿是抗疟效果最好的草药。她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提取成功!在动物抗疟实验中反复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尽管这样,院领导、党组织仍不同意将青蒿提取物运用于临床治疗。屠呦呦只好立下“生死状”,先拿自己做实验。在她以身试药的临床实验中,并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害。这才让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获得了领导的认可。随后屠呦呦带上提取物跋山涉水,赶赴海南昌江等疟疾高发区。21例临床抗疟治疗完成后,康复的病人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停止脚步,1973年,她们又发现了双氢青蒿素,这比青蒿素更加有效。这一发现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勋章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一块璀璨的里程碑。我们小学生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将来成为勋章的一角。
毕业寄语
毕业,是一首离别的歌,更是青年成长的里程碑。三年的时光一千多日夜就这样瞬息即过,但它却是你们的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如一条条的小溪汇成了一条多彩的河流。你们成了校园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我要留住这一天
长郡云龙云田学校 C1702 唐雅婷
夏夜的风微微吹起,携带着未消去的余热,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传说用一根线,编一个扣,打一个结,便可以永恒。我愿打结三千,只为留住这一天。
“我们要毕业啦!开始拍照啦 ......”
“站好了,快站好。”
对面的三角架早已立好,班主任以严厉的表情站在摄影师旁,费劲指挥着。语调却满含仁慈与温柔,“面部放轻松,眼角弯弯,露出皓月般洁白的牙齿,嘴角上扬到完美温柔的弧度。”
“茄子!”“再来几张,放轻松,摆个姿势。”
我们习惯性地伸出食指和中指比划出“V”,齐刷刷的“v”字母连出美妙的线,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最甜的微笑。就这样,三年的美好时光被定格在张小小的照片里,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犹记,运动会上我们的英姿飒爽,如同脱笼之鹄般奔向终点,即使烈日当空,却依旧无怨无悔,激清满怀斗志昂扬地为班级战斗着。难以忘怀的是我们去岳阳游学拔河比赛时,那嘶心烈裂肺地呐喊,豆大的汗球晶莹在每个人的脸上,紧张的四肢蓄势待发,伴随着一声哨响,双方开始了“殊死搏丰”,班主任那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身姿,至今仍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模考卷如雪花纷纷扬扬酒落,虽然会有怨言,但仍会伏案奋笔疾书,因为我们是在用卷子织梦,用汗水书写,用微笑面临中考。
曾经的毕业季,我们是看客。如今的毕业季,我们是主角。心情酸酸的、苦苦的,千千万万不舍,只得化为一句:“珍重,再见!”
师评:
本篇习作,语调舒缓,情感意味绵长。详写拍毕业照相的细节,勾勒毕业的最后时光。略写运动会、拔河比赛,作为班级活动的回忆。“雪花般”的模考卷“纷纷扬扬洒落”,生动形象地写出临考前“埋头苦干”的情景。文章最后,水到渠成的化为一句:“珍重,再见!”
素材取自校园生活的点滴,详略有致,真情流露,读后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流露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指导老师:郑玉婷 )
我懂得了
长郡云龙云田学校 C1702 唐雅婷
不拼不搏,初三白活,九年奋斗,三天定夺。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三年的时光就像用了魔术消逝在滚滚的时间长河中。只留下了我们深浅不一的脚印,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个校园,一起酒下过无数的汗水,收获了无尽的欢笑,生命中的每个“驿站”,既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初三中考”这个词三年前对我来说很陌生,可现在它就在我的眼前。初三意味着压力,可以托起万物的压力,它不是炼狱,它是一个舞台,一个诠释我生命价值的舞台。当中考因疫情影响推迟一个月的消息传来耳畔,我不禁出现了又喜悦又惆帐的矛盾心理,喜悦的是可以与这样一群良师益友多相处一个月,惆怅的是顶着“你们是最特殊的一届初三毕业生”的压力多“熬”一个月。
一次,我难得挤出空闲时间,一打开抖音,便是电影《少年派》的剪辑,老师站在讲台掷地有声地说道:“学不进也要给我学,你说说你们拼爹拼不过拿什么跟别人比?提高一分,你干掉的就是上万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不给我努力!”伴随着南征北战的《我的天空》背景音乐,看得我内心热血沸腾,感觉这位老师骂醒了我。
夜幕在不经意间降临,我眼神空洞地望着这张堆满书籍的桌子,冷冷清清,酸酸涩涩。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在教育弟子所说的话,也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的足迹。我们要用这剩余的力量去创造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在七月中考中超常发挥金榜提名!
师评:
文章前面做了足足的情感铺垫,浸润了“初三”“中考”“毕业”“汗水”“欢笑”等关键的字眼,从影视作品《少年派》老师的发言中,一句一句引人入胜。作者进而联系现实的初三生活,营造一种侧面对比的“荒凉”,进一步升了“我懂得了”的具体内涵,最后收获一份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后的感受,是美好的。
(指导老师:郑玉婷 )
别样的三分钟
长郡云龙云田学校 郑玉婷
几年前,那次我作为主考官监考初三的语文口语考试,心里装着丝丝喜悦,自认为这是一份美差,只需用耳朵听学生的表现就可以立马给出分数,省去了阅卷这一项劳累。再说只是口语考试,每一位考生只有三分钟,学生们也知道这只是升学的一个综合素质考查而已,不会决定中考的命运,大多不会太认真。而在这个不太严肃的考场上,我却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学生,他让我记忆犹新。
我正忙碌着给上一位考生打分时,他来到了考试的指定地点——我所坐的桌子前面,一个吃力的声音在告诉我,他是多少号考生,叫什么名字。我出于条件反射立马就抬起了眼,扫射他的脸庞。他的嘴随着他怪异的呼吸做着不规则的运动,喉咙里的声带韧性不足,发音时伴随着零零碎碎的回声,呼吸器官出气很是困难,上下牙齿有点咬皮筋,嘴唇半天合不拢,好像是被别人气成那样在说话一般。直觉告诉我,他不是紧张,而是天生说话吃力,很有可能就是所谓的口吃。
我看着他,他似乎紧张起来,越发说得吃力了。他微微仰起头,眼睛仰视前方,意识到我的存在,却没有跟我的眼神对视。一时间,我的心柔软了。我想此刻我应该做点什么。是的,应该做点什么,而不是绷着张严肃的脸。只要他答对一个题目,我就立马真诚而及时地给予肯定。
“是的,正确!”
“嗯,太棒了!”
“说得太好了!”
……
几道题目下来,他回答得越来越顺溜。共三道大题,一道古诗填空,二道口语交际,三道口头作文。他就只剩下口头作文了。
他让我很感动。别的考生要么没说几句话就词穷了,要么能滔滔不绝说作文的却不到一分钟就主动问我“老师够不够了”“老师可以了吗”“老师时间到了吗”,而他一直在说,一直在大声地说,很吃力地说,很真诚地说。他的声音回荡在教室的上空,似乎要冲破云霄,翱翔到广漠的苍穹中去。我震撼了。他报的作文题目及他说了什么内容,我在现场时就已经忽略了。我看着他竟有些恍惚,只顾着欣赏他身上绽放的光芒。他说的是什么内容,我的耳朵竟有些听不见。
记得少年上学时,曾有一个同学问过我:“你觉得,哪一类男生最帅?”我当时回答好像说成绩好或打篮球之类的男生。那位同学连连摇头:“不对不对,我觉得认真的男生最帅!男生认真的时候,你看着他,他的背后有光。”
时光飞逝,从前的学生已为人师,如果还要问我:“什么样的男生最迷人?”我会告诉你,眼前这位。
我陶醉着他的卖力,而又有些心疼,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好了,可以了。你表现得很好,真的很棒。老师很喜欢听你的声音,你的声音很有力量。平时在课堂上要多发言,你会越来越棒的!能不能做到?”
我很惊讶的是,他像小朋友被欺负了那样,满腔的委屈,而又紧紧憋着气夹着舌头挤出了一句:“能。”这句话的声音说得那么低,都要低到桌子底下去了。我对他的回答似乎不太满意,又紧追道:“自信一点回答!”他果真很自信很大方地又来了一句:“能!”这还差不多,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赞扬他:“好样的!”同时轻轻挪动成绩表,用笔敲了敲桌面,示意让他看自己的成绩。他侧身靠近我的监考桌,微微曲下身子,瞥见一个粗粗的“A”写在自己的名字那栏,眼睛立马就瞪大发亮了,惊讶又欢喜地和我对视了一眼,就飞快地从前门跑出了教室。
当我呼叫完下一位考生的序号,扭头看他时,透过窗子,他留给我的只是一个欢呼雀跃的背影。初夏的阳光,温和而富有朝气,金灿灿的撒满了整个天井,花坛里一簇簇洁白的栀子花竭力地探出头,静静地在微风中摇动,若隐若现地送来缕缕清香,那一瞬间,他的身影印在栀子花丛中像照相机按下快门一样定格成永恒。我甜甜地笑了一个,觉得这一幕很美。
成长的路上,总有很多“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里变得更加深刻与清晰。我的那些小名,就是我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先来听听我在小学三年级时的故事——
“小宝贝,快起床,太阳晒屁股啦!”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搬家后,新家离学校比较远,我要比原来早起30分钟。一时无法适应的我,答应一声,翻个身又睡了。妈妈只好把我从被窝儿里“挖”出来,帮我穿好衣服,拖着我去上厕所、漱口、洗脸、梳头发。足足折腾了半个小时,我方才醒了盹儿,急急忙忙地出门,风风火火地赶到学校。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一年,我上四年级了。又有了新的小名——
妈妈忍无可忍,发“飙”了。这天早晨,她直接把我的被子一掀,大声喊道:“小懒虫,快起床!再不起床,我就把你赖床的视频发到你们班级群里,让你老师和同学都看看!“我吓醒了,一骨碌爬起来,“光速"把自己收拾干净。从此,“小懒虫”的小名就时不时地从妈妈嘴里蹦出来。
最让我郁闷的还要数我五年级时的小名了——
一次,老师留的作业需要我们上网查资料。妈妈把手机给我,让我自己查。刚开始我很认真地查询,但是查着查着,我就动起了“小心思”——想看看我的偶像鹿晗。我就看一眼再继续查,妈妈不会发现的,我心想。谁知,我看得太入迷了,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间悄悄溜走了。妈妈做好了饭,走过来检查我的作业,看偶像看得入迷的我竟然没有察觉。妈妈一把抢过手机,生气地问:“作业做完了吗?”我摇摇头。“你又不遵守规则了,真是一个懒惰的‘小滑头’。”妈妈一脸嫌弃地看着我。我又气又羞:“妈妈,我不是‘小滑头’!”我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你说你不是小滑头’,那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为了摘掉“小滑头”这顶帽子,我早上不再赖床,上课认真听讲,回家按时完成作业,也积极地去补习班上课。在我的努力下,我的成绩提升了很多,妈妈看到我的进步,笑着拍拍我的小脑袋,说:“小东西,还是很努力的嘛,不错!”“小东西”听起来可爱多了,也顺耳多了!
妈妈给我起的这些小名虽然不一定好听,但是它们激励着我的成长,帮我摆脱了坏毛病。成长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