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预测分析:
作文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有文化基础,又能自主发展,还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从高考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时代,关注民生发展,关注自我成长,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传承创新等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东西,这才是“大语文观”,才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辩证命题。本题是单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住任务,结合材料的关键语句综合立意。质疑者与武亦姝对待古诗词态度的不同,是因为其出发点不同,一是为了分数,其实是应试教育的追捧者,一是为了热爱,单纯热爱诗歌的灵性和超脱。命题人的意图显然是后者。命题人意在考查学生对待类似现象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探讨古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问题。
方向之一,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方向之二,实践创新:勇于追求、问题解决
方向之三,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方向之四,科学精神: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审题指导:
作文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考生在谈看法时一定要紧抓任务、围绕材料。材料主体是武亦姝夺冠事件,体现出她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家长因为高考古诗文默写分值低而对古诗文学习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这是家长的质疑。“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这是武亦姝学习古诗词的初衷,即来源于内心真正的热爱。“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这是命题人的暗示。考生要据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回应这部分人的质疑,不得脱离写作的真实情境。
材料的核心任务是回答学生甚至家长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考生的写作对象是心存质疑的学生和家长,要体现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体现对这一质疑的思考。行文中在回应质疑时应联系武亦姝夺冠事件,分析花费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到底值不值得,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表达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
认真审读材料,我们便能读出命题者鲜明的价值判断。不少学生甚至家长对学习背诵古诗词存在质疑,他们是站在应试、功利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即看问题的角度很褊狭。命题人对武亦姝的案例陈述中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这说明古诗词的学习不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去除这部分人的功利心理。
考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以自选角度。如可以从这部分人的质疑谈起,批评其短视思想:学习、背诵古诗词难道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那6分吗?正确的教育观应是超越功利的,应该摒弃短视、功利思想,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也可以从武亦姝事件入手,表明出于热爱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可从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的角度回应人们的质疑;还可以谈古诗词学习的价值所在,或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当然,对古诗词的学习还会带来很多收获,这是题目对考生的开放角度,只要能回应人们的质疑,肯定古诗词学习的价值均可。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无论选择哪一角度进行写作,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比如,从批评质疑者的角度来切入:若学习古诗词如果仅仅是为了6分的默写题,那么外卖小哥雷海为不需要参加高考,是否就不必学习了?比如从肯定古诗词学习价值的角度来切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诗词对人的熏陶、对心灵的涵养,古今名人,文化学者,论据丰富。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已有储备中有效调取。
切题立意:
1.摒弃功利,立足长远。
2.诗词之美,涵育终身。
3.诗词学习,始于热爱,源于坚守。
4.传承文化,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5.人生不只有试卷,还有诗和远方。
……
偏题杂说:
1.应试教育,毒害之深。(观点偏激,且脱离材料“古诗词学习”的具体情境)
2.请不要过分关注分数。(材料的侧重点不是探讨是否应关注分数,而是探讨值不值得花费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
3.莫问结果,勿忘初心。(大而无当,命题针对性不强)
4.才华不问年龄。(针对“00后”等个别字句,孤立分析材料)
……
追求分数,更应追求诗和远方
“满足了对古代才女所有幻想”的武亦姝以其丰富的诗词储备和出色的表现成功登顶《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重视,一时掀起传统文化热。然而也有部分学生甚至家长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吗?我不反对追求分数,但古诗词的学习难道只是为了那6分吗?追求分数,更应追求诗和远方,因为生活不能贫瘠得一无所有。
质疑者是站在“唯分数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是内心的功利性在作怪。这种功利心理是明显的短视思想,只看眼前,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试问孩子从小到大学习和背诵的古诗词,难道只为了高考的6分吗?如此去想,岂不是看低了古诗词的作用?
追求分数,更要追求诗意的生活,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吟诗背诵的阶段。学习之初,我们并未考虑多年后的高考,我们只知道身为中国人,唐诗宋词这样的启蒙教育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诗歌词赋,耳濡目染,我们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深受其益。我们是在学习,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背诵无用,那么古诗词必然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也将日渐式微。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割裂,文化丢失了,民族的根何处找寻?根脉不在,灵魂何栖?当我们的生活完全被功利主义取代,为利益奔波忙碌,那迟早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贫瘠得一无所有。
生活中除了有分数,更有诗和远方!
康震老师曾说,我们要“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的确如此,当我们学习、理解古诗词后,便可与先哲对话,与其进行思想碰撞。当我们读到李白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禁会信心十足,再大的风雨再大的浪也无所畏惧,相信困难终将过去;当我们读到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会豁然开朗,人生何必纠结,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泰然处之。
让传统文化深植内心,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让我们在翰墨飘香、诗书雅乐中从容而快乐地成长,拥抱传统文化,拥抱古诗词,言谈举止,自在风流!
请从上面的漫画中选择一幅或者两幅,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题目,在继承之中又有创新。
1.本题继承了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的命题思路,考查思辨能力。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是左右两组图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反思。此题的图一和图二存在内在关联,图二是上下两组人物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反思。解读的关键在于抓住相同点“困难”,解读不同处“目标”。
2.本题与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考核方向一致,考查综合能力。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要求综合三句标语进行立意,此题可选择综合两幅图画进行立意,解读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两幅图都在针对什么问题来设题,以此定位出最佳立意。
图一范文
选最难的路,登最高的山
两条路通向两座山,坎坷多、困难大的路通往大山,坎坷少、易攀登的路通往小山。登上小山顶的人遥望大山之巅,渴望那一览众山小的惬意。然而有什么用呢?不选择最困难的路,怎能登上最高的山?
登山如此,人生亦是如此。选择了困难,困难便会成为攀登高峰的垫脚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8年6月,考上北大的王心仪写下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正是因为贫穷苦其心志,才助推她奋力拼搏,为改变命运而战。让我们再读一读她的文字吧:“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我们可以不赞同她的“感谢”观,但一定要学习她将贫穷和困难当作人生垫脚石的智慧,将沿途的坎坷化为一路前行的动力。
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人生还在继续,就依然可以做选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向往对面的山顶,那就下来吧,让我们重新出发。跳出舒适区,开辟新天地。让我们克服那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绝顶。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明天由每一个今天写就,今天你选困难的路,明天将登上最高的山。
图二范文
目标大了,困难就小了
漫画中有两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奔跑,眼前摆着同样的困难。一个人盯着远大的目标看,眼前的困难根本算不得什么。另一个人盯着困难看,眼前的困难就成了阻碍,前路渺茫,即使小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简洁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定睛在哪里,就会抵达哪里。树立高远的目标,便会轻松跨越困难,无路之处也能开出道路。
有了远大的目标,困难便不再难以跨越。
譬如周总理,他少年的志向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这样远大目标的召唤下,他会焕发全部的潜能去奋斗。与他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以国家解放、民族复兴为己任,即使两万五千里长征都不算困难。他们住窑洞,吃树皮,爬雪山,过草地。毛主席有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这些胸怀壮志的革命者眼中,绵延不断的五岭不过是起伏的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不过是一颗泥丸。走过难关只是时间问题。
青年学子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了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才会有持续奋斗的动力,把一切困难看作挑战,焕发出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