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学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7 08:56:01
  • 《语文文本教学解读要关注学情》
  • 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文本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生活积累,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一个与此相关的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谈到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海的女儿》的不同解读。8岁时,她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以至于她只要看到水泡被吹破,心里就会无端感伤。在情窦初开的18岁,她从中读出了爱情,读出了真正的爱情是,“宁可自己痛楚,也要把幸福留给自己所爱的人。”28岁时,当了母亲的毕淑敏读出了人鱼公主祖母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38岁时,作为作家的毕淑敏开始解读安徒生的写作技巧。48 岁时,她读出了“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这个例子给我的启发是:文本教学解读的有些点,学生在某个年龄阶段可能体会不到,如果经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也不必硬塞给学生。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年龄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中谈到:学生的阅读经验也影响着对文本的解读,解读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比如文本解读常有三个层次“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阅读《小石潭记》时,就可以逐层深入:走近文本,感受小石潭之美;走进文本,体会作者之凄神寒骨;走出文本,从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故事中体悟如何面对苦难。

    需要指出的是,文本教学解读要关注阅读策略。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文本最后两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粗粗一看,这样的句子还需要解读吗?大多数老师就放过了。但一个有着丰富阅读策略的人,此时就会停下来想一想:两个句子这么短,还需要分做两段吗?这个有点反常啊!通过研读,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句子分别独立成段,更能体现“我”对爸爸的深切怀念和“我”长大了担负责任的勇气和决心。

    把真正有嚼头的地方拎出来,作为重点来解读,这是不一般的功夫。这样的解读,可以让文本变得更加深刻。

  •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 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古代诗歌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较为熟悉,但是《雁门太守行》属于乐府旧题,相较格律诗,乐府诗在押韵、格律方面的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对这一体裁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充分。李贺的作品,本阶段的学生接触的并不多,对李贺诗作想象丰富、色彩鲜明、意象意蕴的丰富性等特点还不够了解,学生在把握《雁门太守行》一诗运用色彩来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方式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细读,丰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会李贺“色彩鲜明”的诗风;

    2. 学习“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理解李贺对战士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赞美和报效国家的愿景;

    3. 理解李贺“为君死”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典故,理解诗歌主题,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难点:感受色彩对于诗歌意境渲染的作用,把握李贺“色彩鲜明”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提到战争,大家脑海里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预设:生回答,老师进行评价,注意关注多种感官的调动。

    我听到了塞外的羌笛悠悠(羌管悠悠霜满地),

    读到了征人的乡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看到了塞外生活的艰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想到了连年征战的残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感受到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李贺笔下的战争。

    (设计意图:开头直接点明本诗的体裁与题材,引导学生背诵已学战争主题诗歌,奠定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评价时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感官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二、展其画——悲

    思考1: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预设:惨烈/悲惨/残酷

    设计意图:初读,采用自由朗读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营造课堂氛围。问题指向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读有所得。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思考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

    预设:

    (1)战事紧急: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压”,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压抑,紧张,局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2)场面惨烈: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伤亡惨重:塞上燕脂凝夜紫,“凝”,血液凝结。

    (4)阴寒惨切:角声满天秋色里,霜重鼓寒声不起,“角声”,“鼓声”,肃杀悲凉(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鼓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

    明确:战事紧急、场面惨烈、伤亡惨重、阴寒惨切。

    (设计意图:文本细读,从粗浅的感性认知回归文本,深入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训练学生文本分析的能力。同时,细致分析战争的残酷、惨烈的场面,为表现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作铺垫。)

    三、临其境——壮

    思考1:面对势必会流血的战争,将士们的表现如何,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预设:

    (1)“甲光向日金鳞开”: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光;向日,向着,对着太阳;金鳞,像金色的鱼鳞;开,打开,铺开,排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射透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半卷红旗临易水”:不畏艰险,潜师夜袭;紧急行军,夜袭敌营。

    明确: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昂扬,视死如归。

    李贺诗作“色彩鲜明”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敌军与我军将士的表现,紧扣颜色词,通过细致分析解读,理解颜色背后的战争的壮烈,逐层分析,切入主题。)

    四、悟其心——志

    创设情境: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他们如此不顾一切,奋勇杀敌,慷慨赴死,究竟为何?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描绘画面,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明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考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黄金台”与“为君死”的典故,思考与本诗的情感表达有怎样的联系?

    颈联“临易水”:壮怀激烈的豪情,用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明确:用典抒情。

    (设计意图:如果不加深对典故的理解,学生不能深刻的体会全诗情感。同时,了解“用典抒情”这一抒情方法,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到对其他诗歌的理解中,成为阅读、鉴赏诗歌的一个有效途径。)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思考2:诗句中,对于“君”的解读。

    明确:边塞诗有怨,有恨,也会有豪情和壮志,“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就是李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报国壮志。

    总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李贺的为国尽忠,视死如归。现在的你们,要懂得珍惜和平,也要有报效国家的理想与壮志,再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君”的解读,从典故回到文本,理解本诗的情感,同时迁移到报效国家这一层面,立德树人,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备注:本案例为“星城杯”决赛参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