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渔家傲·秋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2-01 23:31:33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和翻译》
  •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 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赏 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朗读词作,读准节奏,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读出情韵。

    2.与《天净沙·秋思》对比,品赏边塞之异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

    3.知人论世,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与《天净沙·秋思》对比,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异域风光和边塞生活,体会词人的政治理想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

    我们来看两个小篆书写的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

    秋,形声字,从禾从龟。“禾”指谷物、收成。“龟”指龟验,古人以龟甲卜算秋天收成。本义: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

    思,会意字。字从田,从心。本义:“记挂谷物收成”“考虑吃饭问题”。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天净沙·秋思》,“秋思”一词指秋天记挂着或考虑着,那么,在秋天都会记挂什么,考虑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范仲淹秋天会记挂,会考虑些什么。

    二.知词作之意

    (一)朗读“秋思”,初读解意。

    1.听读《渔家傲·秋思》, 听准字音。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2.PPT出示注释,自由朗读词作,自主理解词意,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

    双调62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韵谐婉。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下片要把握好词人悲壮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三.诵读“秋思”,赏“异”域秋情

    诵读《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对比两首题为“秋思”的作品,请你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两首词的秋景特色,你会用哪两个字?

    明确:凄、异。

    “秋思之祖”马致远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思之“凄”,今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起来感受秋思之“异”。

    1.寻读意象,品赏异景

    《天净沙·秋思》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勾勒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小组合作,说说《渔家傲》里,词人描写了哪些边塞特有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异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描写了秋色、大雁、千嶂、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孤城、浊酒、羌管、霜等景物。 这些异声、异寒、异景勾勒出一幅萧瑟荒凉又充满肃杀气氛的塞外战地秋景图,给人一种苍凉又紧张的感受。

    2.品赏意境,解读异情

    《天净沙·秋思》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的内心世界,那么词人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渔家傲·秋思》的?

    请品读“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感受词人内心世界的辗转。

    明确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闭”既写出了边境戒备森严的景象,又体现了词人抵抗外敌的坚守之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及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泪”字既是词人思念家乡之泪,亦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知人论世,点评异人

    北宋仁宗继位后,国家日渐衰弱。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此时,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这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惆怅而又慷慨。

    请大家有感情地背诵《渔家傲·秋思》, 结合《岳阳楼记》,说说你心中的范仲淹。

    明确:忧国忧民、文武兼备、智谋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四.作业布置

    请你把《渔家傲·秋思》所描绘的异景画下来,并题上词作。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 https://www.zuowenketi.com/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