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4:35:43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崔护原文赏析和翻译》
  •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者简介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 《别样的中秋》
  • 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圆的好日子,也是一个吃月饼、赏月亮的节日。但今年我们莆田的中秋节,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得特别了……

    今年的中秋节不一样。原本一到晚上,霓虹灯闪烁的莆田的大街小巷,失去了喧嚣的街市画风,变成了寂静得寻不到一点点的节味的城市。偶尔,你能看到,一群美丽的白衣天使,他们坚守在一个个核酸检测点上,守护着万家灯火,他们在演绎着不一样的中秋故事。

    今年的中秋节不一样。突然来袭的一场暴风雨,使我看不到天上的圆月,也看不到闪烁的星星。我日夜盼望的爸爸,无法和往年一样带着美味的流心月饼,返莆和我们一起过中秋佳节。疫情之下,我们只能在“云端”团圆。爱若无缺,事事皆圆!我跟爸爸视频分享了今年这个不一样的中秋佳节。

    今年的中秋节不一样。没有全家团聚一起的“满汉全席”,但留在妈妈值班学校的我,也收到了莆田的爱心餐饮企业的一份厚礼——他们精心地为留在学校的教职工及家属免费送来爱心餐。我们感受到了一份不一样的中秋情。我主动提出要加入分餐服务小“战队”,将这热气腾腾,又具有莆田物色的中秋佳肴分发给坚守在学校的老师和家属们。兴化炒米粉、焖芋头、螃蟹冬瓜汤……都是莆田人熟悉的中秋家常菜肴。搬、抬、分、装、提、递……到全部分完后,我已汗流夹背。轻轻地擦去额角的汗水,想到能把这份爱心和快乐传递给大伙,我也觉得特别很开心。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莆田地道的米粉、青菜、排骨汤……好美味!摸着鼓鼓的肚子,一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感谢爱心企业,在中秋佳节之际,给我们送来了美味的中秋佳肴和暖心的祝福!

    今年的中秋节,在莆田,还有很多坚守岗位的人,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大家园。月亮还有重圆日,期待疫情过后,我们欢乐重聚,举杯邀月。齐心抗疫,我们始终一同前行。毕竟,我们拥有走过那个寒冬的笃定,也定有踏入这场深秋的信心。莆田加油!莆田必胜!

  • 《大自然的礼物》
  • 星期六,老师带着我们去怀化学院东校赏花。

    我们到怀化学院东校大门口,我发现樱花仰天长笑,而茶花却垂头丧气,好像在说:“喜欢樱花的人最多,喜欢我的人太少,唉!看来樱花比我们更加引人注目。”

    之后,老师带着我们去女生宿舍旁,那里的樱花好像搭起了一个个粉色的凉篷。

    最后,老师带着我们去山顶,山顶的桃花、樱花好像在给大山做妆饰。一阵风吹来,桃花和樱花随风飘扬,仿佛在跳舞。旁边的竹林好像是观众,欣赏她们绚丽多彩的舞姿。这一天,大家都很快活。

    然后,我们去老师家吃了美食。这一天,美景,美食,美美的心情,让我美不胜收呀!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全诗赏析》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古诗词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3、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那样美丽。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全诗赏析》
  •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译文] 是谁挥舞着鞭子驱赶着一年四季不停地转换?原来世间万物的兴衰荣枯都是自然规律。

    [出自] 李白 《日出入行》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注释:

    四运:一年四季。溟涬:这里指元气。同科:同类。

    六龙:传说中为太阳拉坐车在天空中奔跑的六条龙。

    草木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好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在天空中游历一番之后落入西海,那拉着太阳的六条神龙,他们的住所又在哪里呢?

    太阳的运行,终古不息,人不是元气(宇宙的基本元素),怎么能与之同生共存?

    草儿不会因为春天的萌发而感谢春风,木也不会因为叶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是谁,挥舞皮鞭驱动四季轮回?其实,万物兴茂衰歇都是自然而然。

    羲和啊,羲和!你怎么能够在那浩渺波涛中出入自由?

    鲁阳啊,鲁阳!你有什么能德,能够挥动戈矛让时间停止?

    像这样有违天道的传说,错讹之处实在太多!

    我要顺应天地,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培养浩然之气,与宇宙长存!

    赏析:

    《日出入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利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此诗反用汉乐府古意,认为人不能“逆道违天”,而要适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为什么李白总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读了《日出入行》,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

    翻译为: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东楼》。

    汀洲:水中小洲。

    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译文2:

    登上高高的城楼,引动了万里乡关愁思。望芦苇青青柳依依,仿佛江南水乡景致。 溪上云起夕阳返照楼阁,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苍茫暮色中,归鸟飞向荒芜的秦苑遗址。寒蝉在枯黄的树叶间哀鸣,汉宫废墟上秋风低回声嘶。行人啊,休提起,当年咸阳的旧事。古往今来一切过往的历史,都已随着滔滔的渭水消逝。

    译文3: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生,眼中的水草杨柳像江南的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样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依然鸣。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的东流。

    赏析: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概然,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不亏为不朽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 ,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 ,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诗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联真千古名句也,至今为人们所引用。此联属对工整而精准,云、日、雨、风,溪、山、阁、楼,经过许浑的精心组合,并无重复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浑然天成。特别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写的生动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联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乡愁国愁一并涌上心头。面对晚唐日趋衰弱的国体,敏感的诗人是有感觉的。

    云生日落,雨前风起,这是一个诗人目睹的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这人人都常见的自然现象到了诗人的笔下,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起”、“沉”和“满”这三个字用的是恰到好处,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其景象一层一层推进也让人眼前一新,井然不紊。“云起”是“沉阁”的前提,“风满”是“雨来”的前奏。

    还有用词对比感强烈。风“满”衬托楼“空”,“欲”衬托雨势逼人。这种对比还为人类揭示了另外一种人生现象:凡事发生之前必然会有其征兆的。这就对人类的洞察力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要求,那就是要学会时刻观察周围的事物,透过现象来挖掘其本质的能力。面对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人都想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出来而无法做到的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短短的七个字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产生出强烈的共鸣。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张继的《枫夜泊》 意思: 月亮已经沉落,栖发出几声啼鸣,繁霜布满了天地;江边的枫,渔船的灯火,伴随着一个旅愁之人的睡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这里是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这里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意思是说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评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本句可以解释为:天即将破晓,乌鸦也开始了声声鸣叫,全身彻骨的寒意让人感觉到四面八方弥漫着霜华。

    赏析二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出处及全词翻译赏析》
  •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只要彼此间永远相亲相,又何必早早晚晚不离身旁。

    秦观:

    《鹊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品读《鹊桥仙》北宋.秦观

    【注释】

    ①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此调多咏七夕。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相聚。

    【译文】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译文2:

    朵朵的彩云编织出绚丽优美的图案,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在暗暗传递着离怨。银河啊,尽管你迢迢万里无边无沿,今夜,他们也要踏着鹊桥在你河边会面。乘着秋风,踩着白露,哪怕只有这一次的相逢啊,就胜过那人间的千遍万遍。

    幸福的相会情深意长,甜蜜的佳期竟像一场梦幻,这喜鹊搭成的长桥多么遥远啊,怎能忍心回顾。只要彼此间永远相亲相爱,就胜过那朝朝欢会,夜夜相伴。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词中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虚实兼顾,融情、景、理于一炉。有趣的是,婉约词家在写作上常以议论为病,而今作为婉约派大师的秦少游,直接在这篇名作中抒发了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自由流畅的句子,近于散文,却更显得婉约蕴藉,余味盎然。这说明议论运用得好,也能赢得极好的艺术效果的。“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

  •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

    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

    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

    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