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语文教学设想六年级作文
马上就要开学了,对于新初一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近几天我一直都在研究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教材,怎样把课本学习和阅读写作的习惯养成融合在一起。
我常听以往的学生说:“这本书我看过。”家长们也说:“家里面这些书都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他们对书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不熟悉。问题就出现在“过”和“有”字上,看过,并不等于看懂了,有并不等于看了,这是很典型的读书不认真,缺乏思考,甚至是应付读书的表现。写作方面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内容言之无物,不幸的是大多数学生都有这些毛病。
教师怎样利用课堂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我想,第一个关键因素和教材无关,但和课堂关系密切,那就是学习态度。老师要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出一个认真诚实而乐于思考的典范,通过耳濡目染来熏陶学生的学风。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梁实秋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对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敬”,“敬”的外在表现就是认真,不能用不感兴趣作为自己草率行事的理由,而且在“敬”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享受到“乐”。
第二,就看老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怎样把教材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教材把课文分为六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但我并不认同,我觉得根据学生实际,课文内容完全可以和“童年”联系在一起。刚刚走进初中的孩子们,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最为熟悉,也最了解孩子的想法,为什么不从他们最熟悉的话题开始呢?毕竟,“人生”对十二岁左右的'孩子是在是个太大的题目。 无论是《在山的那边》,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蝉》还是《贝壳》,是《紫藤萝瀑布》还是《童趣》都应该在孩子的脑海中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意象或经历,有了他们,也许可以开启孩子思想的大门,在思考中认识生活,在思考中理解课文,养成习惯。
我把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设计成这一单元的敲门砖,在学生刚入学的新鲜感中趁热打铁,请他们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打开学生的心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以后的课堂教学铺路。
本单元的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有关童年的作品阅读活动,把写作和阅读融合在一起,强化学习效果。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再次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客观地认识,为下一单元的人生理念的学习做好铺垫。
像第一单元一样,后几个单元的学习我都准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两次同类作文,通过比较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在学习前和学习后的进步,享受成就感和自豪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几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理念、季节、自然科学、家庭和虚拟世界,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作微观上的调整。
这样在老师把握好单元的整体安排,搭好大的框架之后,可以把时间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细琢细磨得填充,完备,提高能力,养成习惯。
【新初一语文教学设想六年级作文】
语文教学周记550字
从我接手这个班级的那天起,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一直马不停蹄的追赶,这个班级有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没有上语文课,其他的班级已经拉这个班级太远太远了,我必须把课文追上他们,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让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一课掌握一课,真正在素质上跟上他们,而且甚至超过他们。根据着一点,我想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布置家庭作业,要积少而成多。
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而且每天都要让学生作好复习。于是我们课上设计了听写活动,每天布置完家庭作业,我都要进行听写考试,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在班内通报公开表扬等形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学生的不良反映或表现不好的行为、成绩下降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
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班内赵俊杰的成绩一路下滑,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一次谈话。发现赵俊杰同学原来一直在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去体育场练习武术。“强身健体”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保证给孩子充足的学习时间,而赵俊杰却顾此失彼了。于是我和家长达成了共识,如果他的成绩总是这样,就取消他的武术活动,而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我想从这以后,他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获得进步的。
3、后进生要多加关注,不能放任自流。
后进生的问题是班内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没有办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后进生自理能力差、贪玩,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多给他们时间,对于难掌握的地方要重点指导,利用放学后的半个小时进行指导学习,使其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周记550字】
议论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但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很不适宜于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又有何二致呢?
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事实也是不准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次,多媒体教学手段妨碍了师生的交流
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加入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埋没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应该承认,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而现阶段评价教师的办法仅局限于教师的授课情况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如果教师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将被埋没。
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下,语文课文已由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闪而过,学生完全缺乏思考、消化的余地,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待到复习迎考,还得花很多时间重新学习,如果长时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岂不是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劳动?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怎么说也不值得推介。
当然,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坚持使用多媒体,它带来的损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可以了之。
【议论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浅议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以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解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能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缺乏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根据高考题型来开展语文教学,高考考什么,教师就将什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1.2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思想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篇目中的修辞、文法、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等技能上,忽视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另外,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语文知识脱离于社会生活,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逐渐削弱。
1.3语文教学唯科学化现象严重
从教学目标来将,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逻辑、修辞以及语法等系统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缺乏学生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将学生视为语文知识的容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视。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不相符。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性美,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语言文法的训练。
1.4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写作技巧、语文阅读方法和语文解题方法十分了解,但是却缺乏教材人文精神挖掘的能力,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感,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局限于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另外,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居于课堂主导地位,全面操控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社会道德知识、美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人生的价值。
2.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语文情境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人物中,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4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衔接;最后,防止说教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将人文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或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了解人文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俊红,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09)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浅议论文】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那么,何以谓之“活的课堂”?在璩艳霞老师的课堂上,我想,我找到了以下几点回答:
一、教学内容要活
教学内容要“活”,并不是指语文教师上着语文课,却在讲授着无关于语文的其他话题。这个“活”字,是指:在语文的教学目标下,教师能灵活地根据不同文本、不同班级、不同学段选择教学内容。
在整理璩老师的课堂笔记时,有一点感受是极其显著的:无论是诸如课内教学《孙权劝学》的内容选择,还是诸如课外教学“开学第一课”的冬奥会内容,璩老师始终在以言语训练为核心的目标下进行着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诸如,教学《孙权劝学》,不同于教师们通过“劝”字来把握孙权等人物形象,璩老师将目光聚焦于“学”字而来体会人物的对话艺术。那么,有别于他者的教学内容会有怎样的意义?结合《孙权劝学》所在单元可知,本单元重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精神。而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单元目标,教师们是否篇篇要以同样的思路,同样的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内容呢?答案是否定的。“哪怕是相同的文体,也要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去选定教学内容”即是对这类问题最有力的回答。课内教学内容的选定如此“特别”,课外教学的内容选定更呈现出独特风貌。“冬奥会中,有哪些人物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关键词说明谷爱凌的成功”......或许,会有人质疑:这样的课还是语文课?且看学生通过篇章段落而提炼出的相关词语:挑战、勤奋、选择、坚持、拼搏,再看学生由此而联系到的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语言概括训练甚至思辨训练皆在课堂中“细无声”地开展着。
二、教学过程要活
“语文课程既要善于让学生动情,感情激荡,又要善于让学生动心,在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怎样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诚然,语文课要能让学生“动情”,更要让学生“动心”。没有“动心”的语文课堂恰似一摊无尽的死水,微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因此,语文呼唤灵动的课堂,且这种“灵动”不只是一瞬间,而要尽可能地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也即是说,教学过程要“活”,并不是指课堂要呈现出多么“热闹”的活动场景,而是指课堂要尽可能多地发生师生甚至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以此使课堂不断地生成,生成,再生成。
前前后后听过璩老师许多课,但综合揣摩其教学设计背后的相关理念,总绕不过“多提几个为什么”这类话题。纵观《孙权劝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伊始“为自己的翻译打分,并说明为什么扣分”,到中心环节“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分别从哪里角度劝说”,再到“选择班上一位学习态度或方法有待改进的同学作为劝学对象,运用劝学方法,对其劝学”的作业布置,每个环节背后均在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到高阶进步。也正因为有了教师日复一日的思维训练,课堂里“为什么”的提出开始由教师转向学生,诸如:当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地回答道“吕蒙与鲁肃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关系时”,有一位同学却引起质疑:“为什么是朋友?‘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说明,吕蒙与鲁肃以前并不是朋友关系”。该生的思考虽不同于他人,但愿意主动提出,并有依据地阐述,着实难得。
三、教学策略要活
“课要上得高效、有效,就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基础、能力水平、内心需求做一番研究”。可见,在高效的语文课堂里,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所需均是决定语文“怎么教”的关键因素。而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大多数老师能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在内,但对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却有所忽略。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常出现一类“ 枯燥乏味的知识性课堂”。
于中学生而言,文言文教学的翻译阶段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但在教学实际阶段,“引导”往往成了“全导”:整堂课如果不是在进行“一句一译”的翻译,便是在穷尽所有地将知识点罗列在课堂中。这样的教学也许并非失败,但笔者认为,它却会或多或少因师生双方陷入疲惫而降低教学效率。试想,一节课,如果仅仅将一种策略进行到底,不仅学生的思维与好奇心难以维持,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难以保持。而观以璩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理清文章大意依然是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但因其不断变幻教学策略,整节课的活跃度一直不减。在这堂课中,有同学之间你问我答的口述翻译环节,有师生之间你问我答的抽答环节,还有生生之间提问识记方法的补充环节,以及学生为自己的书面翻译打分环节等等。“猜不到下个环节会是什么”,不仅成了学生的感慨,亦是听课教师的真实感受。
既谓之“语文教学要‘活’”,证明“活”的语文课堂并非以上内容便能一概了之。但树立一个语文教学最高境界,却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追求的境界距离现在有多遥远,我们依然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性,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让语文教学真正丰富多样起来!”
摘要:拓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方法。在开展拓展教学时,要注意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应该科学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来自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本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名目繁多的拓展,冷静思考之余加以甄别。探讨拓展的有效性问题,在驾驭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同时,还要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教学 能力延伸 语文素养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进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进行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课堂教学而言,离开教材就谈不上课外延伸。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只要拓展的面与课文这个原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作家主人公、语言品析四个角度着手。
一.从故事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化石吟》这一课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其中一块化石,这时你会说出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恐龙化石,比如说枫叶化石,有的说鸭嘴兽化石等等,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主题思想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思想,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收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的领会一部作品的特色。如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并坚持每天积累一句至理名言,定期检查、默写。对于表现好的物质奖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情,可从不同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三.重作家、主人公角度延伸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风雨下》,只是《骆驼祥子》中的部分的节选,它将祥子在那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骆驼祥子》的中国名著,让学生先去关心祥子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再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第三回部分,将花和尚鲁智深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年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四.从语言训练型教学拓展
语言训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积累能力的训练。例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谈一谈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习《陋室铭》时,分析课文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插图想象陋习的环境,并进行口头描述。通过这样的拓展,可以唤醒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走进文本,读懂生活,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口语训练,将写作作为拓展教学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文字表达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想知道于勒是否与我们一家团聚。教师可适时安排让他们通过想象,设置结局,续写这个故事。这样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写的写景方法,以《九渡家乡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有教师在进行童话《丑小鸭》的拓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这篇童话进行质疑,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语言上的,然后对相应片段进行改写,这样的拓展设计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了“读”与“写”的关系,只要读好书就能写好文章,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训练学生的“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读”促“写”呢?
一、读美文,赏词句,为“写”蓄积能量
选入语文教本的每篇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名家名篇,其中的优美词句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这些经典优美的词句,并熟读成诵,无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今后写文章就能有话可写,并能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也就为“写”蓄积了能量。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等,其中的优美词句很多,只要教师好好地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并背诵,这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儿?引导学生讨论后形成结论:“偷偷地”运用拟人手法,把小草写活了,生动形象,“钻”显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引导学生赏析了字词句,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蓄积了能量。
二、细分析,品技法,为“写”引路领航
选入教本的都是经典之作,文质兼美,他们在写作技法上也是各有特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品味它们各具千秋的写作技法,从中学会观察,学会构思,学会表达,为“写”引路领航。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地分析品读: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殊的角度来表现父子之间的热爱情深,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如果要你写《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你将选择怎样的视角来写作?2.作者是怎样观察描绘父亲的背影的?你也可学着观察描绘你熟悉的某人的工作或生活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3.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全篇,这样写有何好处?通过这些问题,既让学生读懂了文章,又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来写好文章。读好文章也是为了写好文章,“读”为“写”引路领航。
三、析立意,明中心,为“写”提纲挈领
立意、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文章一般都是立意新颖,中心明确,围绕中心选材取材。选入教本的文章不但在技法上各有特色,在立意上也往往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分析感悟文章的立意,明确文章的中心,那么读文章就能提纲挈领。学以致用,写文章也能做到立意新颖,中心明确突出。这样“读”可以为“写”提纲挈领。
四、读后仿写,以“读”促“写”
光是读,不付诸实践,不经常练笔,想写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精读,还要指导学生精练,精读与精练相结合,读后仿写,“读”是“写”的范本,让“写”有法可依,有章可仿,以“读”促“写”,效果更佳。再者,“范本”与“仿写”也可相互比较,“仿写”就更能明得失,从而更好的促进仿写。比如教鲁迅的《风筝》一文,作者抓住小兄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小兄弟的天真、活泼、瘦弱、痴爱风筝,然后要学生仿写一个片段,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写出他的性格特征。这样根据文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仿写片段作文是学生练笔的一个方面,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进行整文仿写练。练笔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五、加强课外阅读,拓展写作创新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冰心的《忆读书》一文,就可向学生推荐冰心的其他作品如《繁星》《春水》。让学生去领略冰心是怎样独特地表现自然、母爱、童真的,并试着去仿写,用精炼的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瞬间的独特感受,这样就达到了阅读与写作双丰收的效果。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训练学生的“读”与“写”有机结合,不仅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在读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以“读”促“写”,一箭双雕,不更好吗?
“语文天生重要。”它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厚,富有情趣。面对新课改,面对学生的人性发展和人生幸福,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校本研修,整合语文教育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快乐高效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语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能说。”为此,我经常利用假期布置观察日记和生活写作,引导学生感受四季変化,体验春华秋实,及时交流深化。新鲜的自然元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挖掘时事元素,培养鲜活之人。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初中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搜寻信息,寻求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化读和写的交流中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其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挖掘个性元素,培养真诚之人。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学习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我以学生的兴趣点切人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一一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対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挖掘教材元素,培养善学之人。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理解训练、课堂即兴背诵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挖掘精神元素,培养真性情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偷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沁园春.雪》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当年的万丈豪情,边读边想象同伟人一起站在高原之巅,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奇之景;赏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风光。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学习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语文资源丰厚,教师追求无限。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治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学生心灵的需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