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读八股经文,抑或是阅新兴文字,《人间词话》赋其独特灵魂。谈诗词境界,论时代思想,古言新词皆大放异彩。闭门即使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品味《人间词话》中的一字一词,无与为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诗人晏殊的《蝶恋花》。读此句,眼前便浮现迷惘之人独自登高楼的情形,他望尽世间沧桑,固然有苍茫之感和空虚的忧愁。但这空旷无碍,广袤无垠的境界又使诗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其心中由困束在狭隘庭院中的悲伤转为眺望广大山河的悲壮。《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更是将这首词与柳永和辛弃疾的词句一同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此文虽写闺思,但人,最可怕的不是情感受挫,而是失去了信念和意志。前路茫茫之时,人尽可以选择在山顶的牧场上召唤太阳,那么云雀的歌声便是他翱翔于苍天之上的翅膀。毫末又如何,累土又如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由累土所砌。而这一切所感所思,便是“独上西楼”时所见到的广袤天地带给他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正是出自上文提到的柳永的《蝶恋花》。诗人原讲述的是为追求所爱之人儿做出的努力,但《人间词话》中用以描述人为热爱之时的执着和坚持。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罗曼·罗兰曾说:“我不写一部文学著作,而是一部信念之作。”在我们肩负着宏大志向并怀揣坚定信念的同时,追求热爱的道路必定是泥泞坎坷,布满荆棘,跨越天堑靠的不仅是一腔孤勇,更是在风雨中毅然向前奔跑的执着和坚持。每当我想到这时,感慨万千,风华正茂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奔跑的追梦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诗人笔下写雕车宝马,华灯初上,人头攒动,香盈满街,可辛弃疾在这焰光流火的浮华中依旧在苦苦寻觅着,他在寻什么?他在寻那个身处灯火寂寥处的女子。可与其说他是寻人,我倒觉得辛弃疾便似那女娇娥。他高洁自持,宁肯孤身在“灯火阑珊处”,也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屈志,去凑那浮华的热闹。辛弃疾早已身处至高的境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不会磨平自己的棱角或是忘却本心。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未曾有过“为伊消得人憔悴”,又如何得来“蓦然回首”时的欣喜?未曾在枯燥的日子中逐梦不辍,又如何得来意气风发?当下,我们的祖国,正经历着繁荣盛世前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需要更加勤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即便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会经历理想的泰坦尼克撞击现实的冰山,我们仍将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克服困难,无惧道阻且长。相信在历经千重磨难后方抵幸福彼岸。
身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正经历着十年寒窗苦。“衣带渐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金榜题名,是功成名就,是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会在清晨的第一缕光洒向大地时背诵单词,在云霞叆叇之时迈开步伐去迎接知识的洗礼,在暗夜中的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你也许会问我,你不困乏,不倦怠吗?当然会,更有受挫之时,也曾想要逃避,想着放弃。但我始终相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我在这段路途中已看见了远方的绚烂烟火,而我想去远方。所以纵使衣带渐宽,我亦不悔;或是最终没能如愿以偿,我亦欣然。
无论你我是青丝或是白发,无论你我暂时身处阴沟或山顶,读《人间词话》皆可品味人生百态,踏尽壮阔山河。享受古诗词之美,理解百年前王国维先生的深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魄。合上《人间词话》,你我已打开了人生视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阵阵诵读诗词声,在脑海中不断地回旋。
暑期的这一天,对我来说是新的开始。清晨,我翻阅着《我爱吟诵》,心中默念古诗,全身轻松,目光掠过一首首古诗。突然,我停下了,看着书上的一个个方块字,内心有了些许波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竟出了声,整个人仿佛处在一片苍茫的,雪白的空地上了。四面都是山,雪“簌簌”下着。那孤独,寂寞震撼到我了。心不禁为之一颤,这首诗的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向后翻去,眼睛看得仔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浩荡的黄河真实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将我整个儿淹没了。那翻滚的河水奔向远方,与广阔的青天相接,轰隆的巨响由远即近。这不就是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吗?叫我如何能忘得了它?
书页跳转,双眼紧紧地盯着五个字: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一只巨鲲从水中跃出,带出无尽的浪花。它仿佛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转瞬间,它又落了下去。与水接触的一瞬间,激起的水花飞起来,不知道有几千里高。我呆呆地站在海边,望着天空中的云。忽然,那巨鲲生出了双翼,奋力地飞向了高空。两只翅膀,比天上的云彩还要大得。它挥动着双翼,飞向了南方: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大鹏飞到了南方的大海,双翼拍打着水面,击起三千里的波涛。它旋起海上急骤的飓风,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这一刻,什么也无法阻拦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合上了《我爱吟诵》,拿出《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自登上高楼,看着被昨夜的西风凋零了的绿树,看着伸向天涯的道路,心中升起了无限的孤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找了那么久,那人居然就在身后,欣喜止不住的涌上心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水潺潺,花满池,转瞬间便没了踪影,春逝去也。斜阳倚着山,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道不尽无限悲凉。
古诗中,寥寥几字,说完心中所念;古词中,长短数句,道尽哲理心情。文章中,作者的神思仿佛凝结成实在的景象,我已然沉醉在其中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我认为每个人的爱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同道家所说的“迷”是相通的。迷也要存善去恶,迷是一种入迷,对某一问题的着迷,如:书迷、球迷、棋迷、歌迷、网迷等。有时听听音乐,看一场球赛,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那时你的烦恼和嫉妒心,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但迷和爱好都要有个度,不影响生活,对社会无害,才是可行的。有些人,对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没兴趣,却迷上了吸毒、酗酒、赌博等,用这些方法来宣泄自己,有了这些欲求,那就坏了。如果不知悔悟,那可能就无药可救了。我们对欲望的宣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良性的,一种是恶性的,我想我们还是该选择良性的。
看了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各人有自己的意见。王国维先生总结之精辟,启发之深刻。超越了哲学的玄思,走进了文学的幻境,在情真美幻、悠闲查渺的艺术境界中安顿灵魂。每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面对无数次的选择。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其实并不容易。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还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不会处处有绿灯。
《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这本书中,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结构严谨,内容新颖。
可能听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终将碌碌无为。第二阶段,我们拥有了理想之后,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阶段是说在我们辛勤努力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深刻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那种情怀,那种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得到那种境界,从而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三境界如此划分。以世间最浪漫而热烈的情爱拟喻生活,本身就对生命有着真挚的崇敬和热爱。第一境是浓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与目标;第二境是挣扎后依然倔强地坚守,是不悔一路走来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彻悟,不经意间便得到了生活的馈赠。
其实,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经历此“三境”么?每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在父母和长辈的殷殷期待下成;长大后,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不懈坚守;不管最后成为怎样一个人,也无论各自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成就,到一定年纪后,会忽然顿悟: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王国维大师的人生三境界,划分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如诗,天地间自有诗情画意。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析和赏论都收录书中,与其说这是他的作品,不如说是诗评如诗。而《人间词话》中所提出来的“诗词当以‘意境’为上。”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本身虽然是评论性文章,却仍有意境、仍有境界,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读《人间词话》,与单独读诗、读词完全不同。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诗词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优美的平仄韵律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世界。虽然有一些评述过于高深晦涩,有如“雾里探花”般虚虚实实不清,但我在通读之后仍能从中受益,甚至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而其中所说的“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之类的观点,于我而言。也很有启发。它将中西艺术融合,将文学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也是王国维大师自身的一个境界吧。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必须满怀真情,教育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真正实现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大话,不说套话,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章,必能走进读者的心。
《人间词话》是女儿推荐我阅读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匮乏。说来惭愧,阅读《人间词话》时,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不时会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经常借助字典小老师。虽然如此,每每读到特别喜欢的诗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朗读,这时,女儿总会投来诧异的目光。虽然只通读了几遍,特别是读第一遍时,确实比较累,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态构建都有很大帮助。接下去,我准备尝试背诵里面的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可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人间词话》一书。相信,一定也会像我这样收获满满!
(作者是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教师)
后 记
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让我们一起品读《人间词话》,用心聆听王国维大师对诗词、对生活独到的理解与感悟,深入感受中国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在静心阅读中,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做一名有“境界”的老师。
薇言微语
静安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国学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我读《人间词话》,感觉王国维推崇南唐及北宋词,崇尚天然之美,不喜欢南宋的雕琢之美。他对姜夔的评价,在我看来,不尽合理。但《人间词话》毫无疑问是一本有重要价值的词学理论论著。“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
袁老师在阅读中,不仅读得很“较真”,读出了自己的体悟,而且联想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值得敬佩。她有一种在骨子里的教师的自觉与责任感。读书为用,这是教师读书最大的特点。
就读书而言,我觉得《人间词话》的有趣一半在书外。此书问世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的晚清词坛对此书集体保持沉默,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胡适、胡云翼等人的推阐发扬,《人间词话》才影响日增。但在三四十年代,一批学者(如唐圭璋、龙榆生等)纷纷撰文,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王国维的观点……我觉得,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比较起来阅读,与读《人间词话》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