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十二月下半月,我们老家桐乡乡下,除了购置年货,还必定要打年糕。
说起年糕,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之后,整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因此伍子胥在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在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对自己的亲人说:“我死后,如果遇到饥荒,可在地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又起,城内没有粮食了,此时又是新年来临,乡亲们想到伍子胥的话,往下掘地,果真有糯米砖。这就是最初的年糕。伍子胥救了全城百姓的命。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从那以后,每年过年时都要做年糕。
臼打年糕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前一天,人们把糯米浸泡在水中,然后磨成米粉备用;把闲置了一年的石臼、石锤和蒸桶拿出来清洗干净,还要洗干净一块面板……
打年糕是技术活。首先是上粉。灶上用大锅大火烧水,锅上架一个木制蒸桶 ,蒸桶上尖下圆,底是通的,桶里底部有活动的竹蒸架,盖上蒸布。一人用大碗盛好粉,把粉均匀地撒入桶中,哪里蒸气大往哪里撒。没一会儿,整个屋子便热气腾腾了。慢慢地,粉上到了桶口。等最后一层粉熟了,两个身强力壮又富有经验的男人抬着蒸布,“砰”地一声把熟粉倾倒在石臼里。接下来便是锤粉团了,这得两人配合才能做好。“咚!”一个人抡起石锤砸下去,当石锤抬起来的间隙,另一个人迅速在手上揉点粉,把石臼中的粉团翻一个面,一手在石臼里撒点水,那人刚把手缩回,石锤又砸下来了……两人配合十分默契。锤粉团,翻粉团,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干好,石锤不能砸在石臼上,否则石臼会碎掉的。石锤越砸,粉团越黏,渐渐地变成了一个Q弹的大粉团,伸手朝大粉团按下去,如果按下的地方能恢复原样,说明已经锤好了。
最后一步就是切糕。锤好粉团,两个人把大粉团搬到面板上,把大粉团按扁拍平,抹上蜂蜜水。最后,拿一根铁丝,把大粉团割成一条条年糕,为了增加过节的喜庆气氛,还会拿红颜料点几个红点或写上“喜”字。
看到我们走过去,爷爷会揪一截给我们吃。放进嘴里,既有蜂蜜的甜味,又有年糕的清香,甜而不腻,糯而不粘,Q弹Q弹的,回味无穷!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早餐变成了:糖炒年糕、油炸年糕,烤年糕……
虽然现在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年糕,可在我看来,怎么也比不上我们桐乡乡下的臼打年糕!
(小作者是浙江省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乡下爷爷家每年过年前都会打年糕。我最喜欢吃乡下的臼打年糕。
家长感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味越来越淡了。但从乡下每年如期而至的臼打年糕中还能体会到浓浓的传统年味。年年打,年年看,孩子倒也能把它详细记录下来了。
教师赏析
王宏杰同学的一篇《臼打年糕》唤醒了我们这一代人满满的童年记忆。在桐乡乡下,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每到年关,村村都会摆场打年糕,一打就是好多天。现在糕点五花八门,年关打年糕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因此,现在能吃上臼打年糕,已不只是吃一份糕点,更是品一份乡味。
小作者是个有心人,对打年糕的过程观察得细致入微,从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到蒸粉、锤打、切糕,每一个步骤都描写得十分细腻,读着他的作文,脑海中便能浮现出打年糕的热闹场面。(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