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挥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32:32
  • 《挥拳掳袖的意思、出处、用法、成语接龙、详解》
  • 挥拳掳袖

    huī quán lǔ xiù

    <-- 成语简拼 --

    hqlx

    <-- 成语意思 --

    形容动怒,准备打人或人的劲头足

    <-- 成语出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挥拳掳袖的才要说他那个主意,忽然又道:‘你等等儿。’”

    <--- 近义词 ---

    摩拳擦掌

    <-- 繁体写法 --

    揮拳擄袖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 语法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准备动武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

    <-- 英语翻译 --

    raise one’s fists and roll up one’s sleeves

    首字为“挥”的成语

    挥戈返日 挥汗如雨 挥霍无度

    ---------------------------------------

    挥汗成雨 挥沐吐餐 挥翰成风

    ---------------------------------------

    挥戈退日 挥洒自如 挥毫落纸

    ---------------------------------------

    挥金如土 挥翰临池 挥斥八极

    ---------------------------------------

    挥毫命楮 挥剑成河 挥日阳戈

    ---------------------------------------

    挥戈回日 挥戈反日

    二字为“拳”的成语

    拳拳在念 擦拳抹掌 揎拳拢袖

    ---------------------------------------

    拳拳之枕 拽拳丢跌 握拳透掌

    ---------------------------------------

    揎拳舞袖 无拳无勇 花拳绣腿

    ---------------------------------------

    三拳两脚 摩拳擦掌 揎拳攞袖

    ---------------------------------------

    撺拳拢袖 揎拳掳袖 揎拳捰袖

    ---------------------------------------

    掀拳裸袖 磨拳擦掌 揎拳裸袖

    三字为“掳”的成语

    奸淫掳掠 揎拳掳袖

    尾字为“袖”的成语

    揎拳裸袖 狐裘羔袖 后进领袖

    ---------------------------------------

    揎拳捋袖 碧鬟红袖 清风两袖

    ---------------------------------------

    掀拳裸袖 揎拳掳袖 揎拳捰袖

    ---------------------------------------

    揎拳拢袖 揎拳舞袖 槊血满袖

    ---------------------------------------

    撺拳拢袖 揎拳攞袖

    《同字》成语接龙

    挥拳掳袖 袖中挥拳 拳不离手

    ---------------------------------------

    手到病除 除患兴利 利析秋毫

    ---------------------------------------

    毫毛不犯 犯而勿校 校短量长

    ---------------------------------------

    长夜之饮 饮马投钱 钱过北斗

    ---------------------------------------

    斗艳争妍 妍姿艳质 质疑问难

    ---------------------------------------

    难分难舍 舍短取长 长生不老

    ---------------------------------------

    老成历练 练兵秣马 马首欲东

    ---------------------------------------

    东奔西撞 撞头磕脑 脑瓜不灵

    ---------------------------------------

    灵机一动 动人心魄 魄散魂飞

    ---------------------------------------

    飞龙乘云 云合响应 应运而出

    ---------------------------------------

    《同音》成语接龙

    挥拳掳袖 秀色堪餐 惨不忍闻

    ---------------------------------------

    文治武功 攻苦食淡 胆壮心雄

    ---------------------------------------

    胸怀磊落 裸裎袒裼 恣行无忌

    ---------------------------------------

    饥驱叩门 扪心自问 文贵天成

    ---------------------------------------

    称奇道绝 掘墓鞭尸 士饱马腾

    ---------------------------------------

    疼心泣血 学有专长 倡条冶叶

    ---------------------------------------

    野没遗贤 涎皮涎脸 帘窥壁听

    ---------------------------------------

    停留长智 纸笔喉舌 舍短取长

    ---------------------------------------

    常胜将军 君辱臣死 似玉如花

    ---------------------------------------

    话不在行 惺惺相惜 喜新厌故

    ---------------------------------------

  • 《武术之魂》
  • 干净利落的挥拳,虎虎生威的踢脚,《叶问》迷倒了一大批男孩。武艺超群,行走江湖,成为一代武侠,这是多少男孩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踏上了习武之路。

    蔡李佛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它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长,蔡家的攻防严谨、手法多变,李家的步稳架大、势雄力猛以及佛家的多变掌法。蔡李佛拳历史悠长,传承已久,共拳术套路42套,器械套路62套,拳术与器械对练43套,内容之广泛,套路之丰富,让人惊叹。虽然我学了六年多的蔡李佛拳,可还是不禁感叹我学的只是冰山一角。

    别人知道我学了六年多的蔡李佛拳,第一反应是我打架肯定很厉害。我学习武术可不是为了打架!习武之人都有习武之道,就像咏春宗师叶问所说,“我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一定要站出来,这是我学武术的初心。”我的初心也正是这样。

    练习时,教练总是跟我们强调“精、气、神”,精即精神面貌,气即气息,神即神态,这三点往往决定一个人对于武术的态度。身姿笔直,眼神坚定,动作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步伐稳健,快速灵活,“定步如坐钟,活步似浮云”,发声与动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体现出蔡李佛拳所具有的迅猛,才能震慑敌人。所以练习时,我总是力求步子跨得大而稳健,发声洪亮,动作迅捷,这样才有武术人的精神。

    习武之路注定是坎坷不平的,可我甘之如饴。为了练好旋风腿加跪步,几百次的外踢,无数次的磕撞,两个膝盖满是淤青;为了练好前滚翻,雪白的训练服沾满了灰尘,有一次额头还被意外撞伤,鲜血直流。当教练问我有没有事,我也只是摇了摇头,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发一声抱怨,那就是轻视武术之道,轻视了自己。因此,我咬紧牙关、忍痛习武,只为证明给那些曾经不相信我能练好武术的人看,也证明给自己,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做好!习武不是为了打架,也不是游戏,这是我们的追求。

    武术陪伴了我六年多的时光,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习武之道、武术之魂,让我更加能吃苦耐劳,让我无畏困难,勇敢前行!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九年级学生)

    后 记

    学习蔡李佛拳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吃苦耐劳,不轻易放弃。了解到蔡李佛拳的文化也让我不禁感叹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长感言

    孩子学了蔡李佛拳之后,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他能克服胆怯的心理,遇到困难克服消极的心态,获得了了不起的成长,为他骄傲!

    教师赏析

    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习武之不易,摸爬滚打,伤痕累累,可恰恰是这些磨练成就了坚强的他,这正是武术的魅力所在。(梁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