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宋太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4:45:35
  • 《杯酒释兵权》
  •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 《之乎者也的故事宋太祖对迂腐文人的千年嘲弄》
  • 出处: 《湘山野录》 (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来自itlearner.com

    释义: 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 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之乎者也的故事

  •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杯酒释兵权发生在什么朝代?》
  • “陈兵变”后,尽管宋太祖已黄袍加身,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帝前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崛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集兵权、功勋于一身的赵氏王朝的开国元勋。

    功高则震主,权大则不测。这种功高权重的情形,对太祖及其子孙的皇位,确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太祖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虽然是针对南唐政权而言的,却也把他对功臣近侍的戒备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对南唐可以用武力征伐,但对手下的开国元勋怎样处置,让深谙机谋的宋太祖非常棘手。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

    赵普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提出这一问题,此乃天地人神之福也。唐末以来皇祚数移,兵革不休,战乱频仍,根本原因就在于方镇势力太大,君弱臣强。现在要革除这一弊端,唯有削夺方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收编他们的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我全都明白了。”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

    一天晚朝结束,太祖把石守、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太祖突然屏退左右侍从,推心置腹地向他们诉起了衷肠。他说:“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我是到不了今天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是,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太祖不慌不忙地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置,谁不想坐坐呢?”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中之音,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将领们知道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顿时冷汗淋漓,一边流泪,一边叩头,请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明路。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所有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些金钱,多有些享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困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久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太祖已经把话讲得这样明白,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的恩德。第二天,侍卫亲军司马步兵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张令铎、殿前司副都点检高怀德、都指挥使王审琦等,都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军职,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上去任节度使。

    与此同时,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另选一些资历较浅、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分别掌管三衙。这三衙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这样,军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了。

    后来,太祖还果真兑现了互联姻亲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还让三弟光美做了张令铎的乘龙快婿。君臣无猜,共保富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上述故事主要取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后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也作了详细记载,再后来,几乎所有相关的历史书籍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故事,很少有人提出怀疑。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所写的《丁晋公谈录》和北宋仁宗时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

    丁谓的《谈录》记述了赵匡胤与赵普的一段对话。宰相赵普对太祖赵匡胤说:“禁军统帅石守信、王审琦兵权太重,不能再让他们领兵了。”赵匡胤听后不以为然,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是我多年的老朋友,难道还怕他们造反吗?”赵普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肯定不会造反。但他们缺乏统帅才能,日后肯定制伏不了部下。如果其属下将官要造反的话,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太祖仍然表示怀疑地说:“这二人受国家如此重用和恩惠,难道会有负于我?”赵普从容答道:“只怕就如陛下,怎么也负于周世宗了呢?”太祖顿时大悟,就听从了赵普的提议,罢了两人的兵权。

    这段记载说明,太祖是在被赵普说服后,才开始按照赵普的建议着手进行解除兵权的。其中并没有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

    王曾的《笔录》中就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雏形。他是这样描述的: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太祖于是不得已召来石守信等到宫中酒宴,谈到过去彼此亲密无间的快乐往事时,乘机进言:“我与诸位,兄弟相称,义同骨肉,哪里有什么芥蒂?但是言官们进说不已,我也不得不有所考虑,以今天的情况讲,不如各位自选风水宝地,出守外藩,世袭官爵,租赋所入,也足以自奉,这样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不亦乐乎?我后宫中有几个女儿,当与诸位的公子攀亲,以示君臣无间。诸位看如何?”

    石守信等人都心领神会,叩首称谢,于是石、高、王诸人各归藩镇,俱蒙皇亲婚约,后二十多年,仍贵裔显赫。

    这段记载说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首次出现于仁宗时期,但情节较为简略;直到神宗时期的《涑水纪闻》,故事才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与司马光大体同时的王巩在《闻见近录》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太祖即位,方镇多偃蹇,所谓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诸方镇,授以弓剑,人驰一骑,与上私出固子门大林内,下马酌酒。上语方镇曰:‘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方镇伏地战栗。上再三谕之,伏地不敢对。上曰:‘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尔辈当尽臣节,今后无复偃蹇。’方镇再拜呼万岁。”

    这段故事很有趣味,莽气十足,很有点像“马上得天下”的赵匡胤的做派。由于司马光名气太大,使这段西方决斗式的林中对决反而湮没无闻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史料仔细考证后,对“杯酒释兵权”这一生动的历史故事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首先,《谈录》只讲罢石守信、王审琦二人的兵权,并无设宴请客这一情节。而《笔录》记载罢去兵权的夙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外,还有其他几位将领,并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夙将“道旧相乐”的情节。

    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上都出于此。《涑水纪闻》则称石守信、王审琦等皆被罢军权,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看来,该故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递增过程。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加生动详细,显然,是编写人为了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不断添加、润色的结果。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其次,三书都说此事与赵普有关,但说法却不一致。据《谈录》,罢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是宋太祖听了赵普一次谈话之后决定的;据《笔录》,则是在赵普多次苦谏之下,太祖“不得已”才同意的;而到了《涑水纪闻》,却是太祖、赵普两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第三,上述三种史料,对石、王被削去兵权后的出路,说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说“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说他们“寻各归镇”,有的则说他们“皆以散官就第”。到底他们“释兵权”之后干什么去了,没有可以取信于人的一致的说法。

    第四,“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元末,根据《太祖实录》、《三朝国史》等编成的《宋史·太祖记》,对此事也不着点墨,如果真有这件值得当时称颂的大事,《实录》、《国史》是不会不书的。

    第五,“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北宋哪一年,以上三本书均没有记载,而比司马光还晚一百多年的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说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七月。

    仔细阅读《宋史》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漏洞,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二)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按照当时的惯例,应是国丧期间,当时朝廷上下不准作乐,更不准宴饮。

    赵匡胤不可能违反这种礼仪,而且“杯酒释兵权”故事说赵普正担任宰相,而建隆二年时,赵普的职位仅为枢密副使,三品,还不足以同赵匡胤密谋大事。他第一次拜相是在乾德二年(964),这已是“杯酒释兵权”之后三年了。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这件事虽然听起来很有趣味,但经不起推敲,应该是子虚乌有的。另一些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对宋代的政治、军事历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不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杯酒释兵权”经历了一个从简到详的发展过程,也许可以成立,但说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编造过程,则是不能成立的。其实,我们可以忽略“杯酒”的细节,而关注“释兵权”的本质。

    总之,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太宗以后几无名将,唯一值得称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后,在面对女真族猝然南侵的凌厉攻势时,北宋王朝轰然倒塌。

  • 《“均衡病”与改革》
  •     宋太祖的批语的确“精妙”。人们的手指长短不齐,没人想着把长的截短。而对其他事物,却非要整齐划一不可。或许他们过于偏爱均衡,对手指没有办法而已。

        凡事都应有个标准。可是标准到了极端就成了框框,禁锢着人们。前几日看了篇有关农村盖房的文章,现在农民富裕了,就想着盖几间轩敞的大房,却也是人心所向。于是某地便发了文件,先是用混凝土预制板代替砖木,用钢窗代替木窗,想让现代建筑材料进入农家,可是农民买不起,国家包不起。只好作罢。又有某地。为了民房的质量便定下了种种标准,其中一条是墙体厚25厘米。可乡下用的木坯砖一块就45厘米厚。垒起屋来又结实,又暖和,现在福建还有200多年的土坯楼房呢。所以什么事都不能定死。傣家的竹楼多精巧,夕一咬夏凉的窑洞也是一大特色。我们要搞“有特色的改革”的确是非常正确的。

        建房如此,选拔人才亦是如此。人才水平有高有低,干的事情有多有少,成果也有大有小,不必因此怕摆不平,不敢按劳取酬。有的单位规定有如何的学历,有如何的工龄才能提级调资,这样规定下来,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愁眉不展。一些自学成才,水平很高的人牢骚满腹。于是开始了蘑菇战术,没有积极性。诸位不要小看职称,没有它你本事再大,课题立不了,资金跑不到,建议也如石沉大海,只好当下手,这是多大的浪费啊。为什么有好些中年知识分子在国内“普通小草一株”,到国外工作几年便名气响当当。虽说有种种因素,可与这整齐划一的“均衡病”不无关系—有劲使不出。

        一些人过于偏爱均衡,人的十指有长短,水平更是这样。应该敞开大门,唯才是举,量才用人。现在有的公司为什么那么蓬勃有生气,就因为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利用。你有才没文凭请进来,你无才后门多硬也不收。如果我们的领导能够这样,让长的依旧长着,让短的能够长起来,因为人不是圆木,学问是可以长的,让每个人适得其所,那我国的建设水平,科学水平就会提高得更快。

        每个人都应有宋太祖那种唯实的精神,不必事事整齐划一,这样,有特色的人才才会发挥特色,我们的国家才会是有特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