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文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55:50
  • 《失笑喷饭典故由来》
  • 失笑喷饭典故由来

    宋代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他画的墨竹,最为人们所称誉。

    文与可是当时著名诗人苏东坡(即苏轼)的表哥,他俩关系非常亲密。文与可担任洋州太守的时候,曾经赠给苏东坡一幅“偃竹图”(画着横倒的竹子)。这幅画,作者自己也认为画得不错,他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丈之势!”苏东坡更是十分宝爱,一直收藏在身边。文与可逝世以后,苏东坡在曝晒书画的某日,见到这幅“偃竹”,想起表哥文与可,触发感情,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yún-dāng〕谷偃竹记》。

    筼筜,大竹;筼筜谷,地名,大概是盛产筼筜大竹的山谷之地。这地方就在洋州(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爱竹的文与可在那里当州官,自然很喜欢那地方。他曾在筼筜谷建筑一所亭子,名叫“披云亭”,常在亭子里和竹林里观赏游览、吟诗作画。苏东坡也曾应文与可之请,写了三十首关于洋州的诗,题为《洋州三十咏》,其中一首就是《筼筜谷》。

    苏东坡的《筼筜谷》诗,是这样写的: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汉川,这里指汉水上游、洋州附近一带。箨龙,竹筍的别名(箨〔tuò〕是筍壳,也叫竹皮)。渭滨,渭水之滨,筼筜谷北瀕渭水。

    这四句诗是说:汉水一带长长的竹子象蓬草一样不值钱,人们的斧子不会放过那些满地长出的竹筍;料想你这位清廉贫穷而又馋嘴的太守老爷,巴不得把千亩竹林整个吞下了。

    苏东坡当时把这首诗寄给文与可。“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筍晚食”(文与可这天和夫人同游筼筜谷,带了些竹筍回来,烧煮以后,正吃晚饭),“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接到苏东坡的信,拆开一看,里面有一首诗,读后忍不住“噗”的发笑,把嘴里的饭喷得满桌子都是)。

    上面所引“失笑喷饭满案”等原文,引自苏东坡《筼筜谷偃竹记》。“失笑喷饭”、“喷饭满案”或“令人喷饭”这个成语,因此有人认为始于苏东坡。其实,“喷饭”一词,在唐宋人笔记中并不少见。例如唐人赵璘的《因话录》就有“喷一口饭,直及龙颜”;宋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有“不觉失笑,喷饭满案”;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也有“一座大笑,喷饭满案”。

  •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胸有成竹的故事出自哪?》
  • 导读: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 《以貌取人的故事》
  •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 胸有成竹的故事
  •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