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很忙,到了饭点才回家吃饭。炒菜煮饭爸爸妈妈几下就做好了,而汤则要炖很长时间。汤炖好了,我们也吃饱了。所以,我练成了这一个拿手好戏——炖汤。
又是一天中午,我打开冰箱,不错,有一块排骨。我取出排骨,另一只手拿菜刀,狠狠地剁了几刀,排骨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在锅中倒入水和香料,再放入排骨,煮个七七四十九“天”,一锅美味的排骨汤就完成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之所以能这样熟练,是因为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练成的 。打个比方,我也有没做好的时候。在我第一次尝试煮汤时,我为了让汤快点煮好,开了大火,结果水没二十分钟就快烧干了,水中放的红枣被煮得皮开肉绽,汁都流到汤里变成了“红枣汤”,肉因为没了水,变成了“煎肉”。
虽然我对炖汤的方法己经烂熟于心,但人乃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在一次煮瘦肉汤时,我的作业还有一大半没有完,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别想出去玩了。我的心一急,放盐时向天空一扬,就冲向书桌,写作业去了,我随手一扬的盐只有一半掉入锅中,另一半则散在地上。这样的做法导致我煮出来的汤不但咸味不均,还弄得地上到处是盐粒。唉——
夕阳照到了锅上,锅里还有一点汤,我又想起了做汤那些事。
“来咯,来咯,小心烫。”饭点时间,外婆乐盈盈地端上一煲刚炖好的陈皮排骨粥,陈皮的香气氤氲整个屋子,难忘的儿时记忆顿时涌上心头。
我对于家乡的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时常萦绕身边的柑香。成片的柑橘泛着青色,带着一丝儿的微黄,透着皮都闻到这清新的果香味。
不久前的周六,我去外婆家附近采摘小青柑。这些青柑半生不熟,正好适合拿来制作家人常用的陈皮和柑普茶。用时三个多小时,把小青柑削皮。此时此刻,青柑最好的地方并不是果肉,而是皮。我小心缓慢地拿起小刀,在青柑底部划个十字样,直到果蒂中心的三厘米左右处,小刀小心地挖起其中一小瓣,用自己的手捻着,缓缓将果皮剥下。看着柑皮完好无损,心里就只有"舒服"二字。但当我眼睁睁看着里面的果肉被扔掉,又于心不忍。于是便尝了一小口,一股酸劲直刺激着我的味蕾,只好无可奈何地将它吐掉,继续下一个。
不知不觉,经过我与大人们的努力,成功将两大箱青柑变成了一小箱柑皮,再将为数不多的柑皮平铺风干。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们便趁着烈日当空,抓紧晒柑皮了。闲下来的我去邻居家看看,原来每家每户都在晒陈皮,到处都是柑香,弥漫整个小乡村。中午,母亲拿出以前晒的陈皮给我炖了一大锅的陈皮排骨。闻着排骨的香气,我憧憬着自己亲手做的柑皮也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青色的小柑橘长成了黄中透橘的大柑橘,香甜的气息与柑皮交织在一起,让人流连其中,与记忆交织。
(小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八年级学生)
后记
每一个新会人的童年都离不开陈皮。陈皮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浓缩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人的饮食起居中扮演着许多的角色,使新会与陈皮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家长感言
孩子,我非常高兴你能懂得欣赏自己家乡的特产,希望你不忘自己的初心,通过文字把家乡的传统文化特产介绍给大家,把家乡的美好展现给别人。
教师赏析
小作者通过一碗陈皮排骨粥勾起自己童年与柑橘息息相关的记忆。她用娓娓道来的语言讲述着最平实的故事,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通过文字流露出自己对家乡特产陈皮的喜爱和对童年深深的眷恋。(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