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挖掘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丰富,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确实,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有"什么"可以写呢?
1、由游戏,放胆作文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大课间活动。当学生第一次领到五颜六色的毽子时,兴奋异常,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比谁扔得高,比谁扔得远,比谁能把毽子踢到一个指定的地方等,同学们简直就是玩疯了。回到教室以后仍旧是意犹未尽,我想这真是习作的最佳时机。我趁势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新奇玩法,让他们把刚才比赛的过程说给大家听,最后让他们动笔写一写,学生竟写得十分流畅,全班竟连一个咬笔杆的都没有。写出来的作文虽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但让我看到了希望。由此,我萌生了游戏类作文训练的想法。由此我完了《爱一次乒乓》《斗蛋》《传电话》《瞒醋过海》等一系列作文,学生由刚开始的老师引导着写,到后来在游戏后自由抒发,慢慢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特色。
2、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纵观我们新教材里的习作安排,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有时变得不知所措。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我认为开放式的内容选择自是让学生有更自由的表达,但是也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更加参差不齐,给老师的指导增加了难点。对此我采取由扶到放,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在习作时不至于大海捞针,没有方向。
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作文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我知道这种写景作文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他们的头脑库里没有积累多少词语可以用来把一个地方写得多吸引人。我把目光瞄准了学校的劳动基地,那里种植的各种蔬菜是我们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即便在冬天,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先带学生去参观,再用数码相机,拍了全景、近景,各种蔬菜的特写,再回到教室结合学生感受,定格画面,进行具体指导。完成了此次作文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一个地方,运用老师教给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方法再来写写你去过的地方。
二、重视方法上的指导
我们经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米自然下不了锅,但有了米,还应该告诉学生一些"做饭"的技巧,才能不把那一锅好不容易找到的"米"给煮糊掉。
1、重视心理活动指导
在我进行的游戏作文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指导。从第一次开始作文,我就引导学生当你在看任何景物、听一切声音、闻各种气味、品尝美味佳肴、触摸动物植物等的时候,要养成让心理"活动"起来的习惯,也就是要用脑袋跟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不停地"自说自话"、说一些没有声音的"心里话",当你再把这些"心里话"写在作文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时我想……""我心里想……""我觉得……""我以为……"等等的语言,"心理活动"就自然地从脑子的某个角落里流到你的文章里来啦!从一开始学生喜欢对事情进行简单的描述,到慢慢地能在习作中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在《斗蛋》的作文中,有些学生写到:我一手紧紧握住自己的蛋,我在心里对蛋说:"你可要争气啊!你可是我从妈妈煮的鸡蛋中千挑万选挑出来的,不能让我失望啊!你要是碎了,我就一口把你吃掉!"
2、重视开头、结尾、命题的指导
在作文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开头的方法。以《传电话》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出示了这样几种开头和结尾的方式。
开头方式:
(1)直接交代"传电话"游戏的时间、地点等。作文课上,我们班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传电话。
(2)以同学的疑惑开头。老师走进教室,笑眯眯地对大家说:"这堂课,我们做一个游戏,叫‘传电话’。"大家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直纳闷,"传电话"?怎么传呢?
(3)以笑声开头。"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不时从我们教室传出。"小猴吓得撒开气球,拔腿就跑"、经几个同学一传成了"小红吓得撒腿就跑""小孩踩破了气球"、是怎么回事呢?
结尾方式:
(1)描写教室里的气氛,自然结尾。虽然结果有胜有负,但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2)照应开头,盼望着新的一堂作文课。在欢声笑语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作文课。大家又开始盼着下一堂作文课的到来。
(3)宣布比赛结果。经老师最终评比,获得今天比赛第一名的是第三小组。教室里又是一片欢呼。
这样的具体指导,让学生避免了总是千篇一律的"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或者总是按照记叙文的要求时间、地点、人物开头。不同的开头、结尾方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充分利用作文讲评
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是小学作文训练教学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我们老师往往重视了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却容易忽视作文的讲评。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批改工作的综合、继续,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讲评既是对学生这次写作活动的经验总结,又为今后作文指明了努力方向。
作文讲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每次讲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就此次作文中一至两个主要问题,在教师的"重锤"敲打中震惊起来,取得更大的收获。比如,我在讲评《斗蛋》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写斗的过程时,都写到:我左手握蛋,同桌也握蛋,我们相互向对方撞去。学生的动词十分贫乏与单调。我在讲评时就重点讲评了如何使用动词,我启发学生:你可以给"握"和"撞"换换词吗?比如"拿""抓""擒""冲""碰""进攻"等等,学生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掌握,但是在作文中有了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种意思这样的意识。当然,在突出重点问题讲评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兼顾其他,做重点带一般,详评与略评相结合。
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还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评改,互批互改,自批自改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体地位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改好,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予奖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细心、认真、说真话,公正合理地自我评价,并养成自改自查的良好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平时,我们还要多进行听、说、读、写、做的尝试,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情辞真切的好文章。
【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是在低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向高年级篇训练过渡的“桥梁”。因此三年级片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关于三年级作文的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追根溯源,简单探索习作教学的“病根儿”,从根本出发,以兴趣为“药引”,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想象和创新,发掘语文书,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 习作;兴趣;有效;教学策略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用这句古诗来形容目前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形象地反映出了学生的对于写作文心态以及教师的教学痛处。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低年级写话的学习和训练,开始进入了关键的作文起步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管对于老师或者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教之有效且学之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克服厌烦和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把习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主动对待,用灵巧的小手握住快乐的笔,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有血有肉的好作文。
一、探寻小学作文难的“病根儿”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一直让广大教师头疼和困扰。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起来费劲儿且不见效果。写出来的习作成品要么用词不准词不达意,要么不扣主题天马行空,要么胡编乱写生挤凑数等等。要解决困扰师生们的难题,首先要知道作文难的“病根儿”在哪里。
1.教师方面
不仅学生感觉作文难写,很多老师也普遍感觉作文难教。尤其是升入三年级后,很多教师都感觉语文教材中习作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都存着很大的开放空间,比较灵活,难以把握。放开了,学生则更加没有主题天马行空的去写;收紧一些,则又怕领会不到教材的思想和宗旨,从而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有些教师受应试作文的影响,面对开放性的习作内容,还是采用传统模式、老套路,过于注重形式,学生写出的习作如出一辙,没有展示出个体的特点,使得学生和习作缺少了本该有的个性、童心和童趣。有些老师直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习作不免出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局面。
2.学生方面
大多数学生厌烦作文,谈作文而色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生活积累和阅历不够多,不够丰富,没有足够的真情实感可写。
(2)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观察生活的能力,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小学生的遣词造句、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能力。
(4)小学生不能完全领会习作的要求,有时候会被内容和形式所限制,不能尽情发挥。
二、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症”
了解了作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存在的拦路虎,接下来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逐一消灭,首先来灭掉的是学生的“作文恐惧症”。
习作课上,学生拿到题目便紧皱眉头,唉声唉气,抓耳挠腮,这是老师经常看到的场面。有的学生课还没上,便开始发愁。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打消对作文的习惯性厌烦和害怕心理,让学生们了解三年级的习作练习是写作的初步阶段,最主要是打好基础。即使写的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们也不会笑话。其实,习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准确的字、语和句子表达出来即可。例如,学校花圃中的夜来香在傍晚开花了,一朵朵漂亮极了;放学的路上,几个同学帮助一只小流浪狗找到了它的主人;五一植树节,我种下了一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白杨……要放开手脚,大胆去想,认真去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内心关于习作的真实想法,适时点拨,用信任的目光加以鼓励,学生自然会放下心中成见和负累,对习作慢慢提起兴趣。
三、兴趣是一位好老师
关于学习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之于学习产生的动力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主动起来,经常练笔,才能写出好作文。
1.增加习作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们还处于贪玩时期,对于好玩有趣的事物好奇心强。所以,习作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多种好玩有趣的环节来增加习作的趣味性,以吊起学生对于习作的胃口。习作的选题要贴近现实生活,不可陈旧落后,这样。每次上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出示习作题目,比如,猜谜语、讲故事、用实物展示,等等。例如,练习描写静物时,我把一盆仙人球放至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2.带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生活中,要想做出美味佳肴,需要具备上好的食材。习作也是一样,只有内心具备丰富的生活素材,具备真情实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体验,既避免了学生写习作时闭门造车,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花秋实的四季变化;走进农家乐,在瓜田李下感受采摘和收获的快乐;走进贫困地区的小学,向同龄学生赠送礼物,等等。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习作对于学生不再遥远,他们会感受习作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提起笔来,文字便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3.晒一晒优秀的习作
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赞美和鼓励。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晒一晒优秀的习作,例如在班上朗读,在黑板报中展示,在教师的微博或QQ空间中晒出来,等等。这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全班同学的习作兴趣是一种吸引和推动,大家会被这种成功激励和鼓舞着,变得主动写习作,喜欢写习作。
四、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想象和创新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写习作,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没有自身的体会,都是来自教师的统一教学,这样便容易造成写作时的思维定势。大家都是一个套路,没有自身独特的新颖和个性。如果这种形式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习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将沿老路一直走下去,不会焕发生机和活力。
认真研读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每学期在语文园地里分别安排了8次习作,一共16次习作。这些习作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鼓励学生去自由表达,灵活灵动,不拘泥形式。同时,在写实和想象两个方面都有兼顾。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基本的习作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放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尽情地用灵动的.语言显示自己的心中所想,以彰显个性和创新。
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的吸收和再创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读写结合。
1.广泛阅读,熟读成诵
有句古语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学生进行语言和素材累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联合家长,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家的作品、少儿读物、优秀作文选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吸收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存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写作素材,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另外,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是美文中的精华,值得学生多次品读,精华部分能达到熟读和背诵。对于阅读中的古诗歌、成语、名人名句、谚语等,要摘抄并整理,达到熟记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把阅读中的精华转变成为自身的储备。写作文时,这些文字都会成为顺着笔尖汩汩涌出,给自己的习作增光添彩。
2.随文练笔
每一篇教材都有其闪光的特点,值得学生去参考和借鉴。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练习,帮助学生练笔。
(1)仿写
仿写是指参照一篇文章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写出另一篇类似的文章。《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介绍东方明珠——香港的文章。文中介绍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商业、美食、旅游、夜景这几个方面,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来仿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城市、旅游景点,如宝岛台湾、首都北京,等等。
(2)续写
对于教材中一些结尾意犹未尽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一下编故事的能力,续写一下内容。例如,《燕子专列》、《小摄影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都可以续写。
引领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喜欢习作,指导学生学会习作,鼓励学生乐于表达,这是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任重而道远的坚实任务,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努力、研究和创新,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夯实这个基础,那么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一年级作文的起步教学论文
一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要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一个宽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必须把大纲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起步教学之中去。为此,教师须对起步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正确操作。
首先,教师必须心怀全局,从本质上把握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说写句子等教学与作文起步教学的内在联系,全面培养和提高一年级儿童的语文素质,使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教学为作文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教会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
教儿童学习、掌握、运用语言工具,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关字、词、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在这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对语言工具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依靠着教材中字、词、句各种训练所产生的合力作用,绝非某种单项训练所能奏效的。因此,要认真地搞好各项训练。如果认为作文起步教学只是造句、说话、写话等个别训练项目承担的任务,那就太狭隘了,势必要影响作文起步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让儿童获得大量的知识
一年级儿童处在启蒙阶段,让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对一年级儿童来说,获得知识首先意味着认识外部世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进行说话和写话的基础。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动物、植物、节令、生态、历史、传统、民族、人文、道德、礼仪、生产、生活、器皿等等方面的简单知识,而且绝大多数配有彩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首先要让儿童对客观事物建立起形状、大小、颜色、质料、气味、声音、位置、动态、静态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获得知识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是儿童形象思维和发展语言的基础,也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字内容,也要充分发挥图画和实物的作用,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事物,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学习、理解和运用文字,就会收到更佳效果。
3.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感情
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感情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三个重要任务。对一年级儿童来说,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分辨事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花红叶绿、春种秋收、鸟儿唱鱼儿游、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根茎叶花果、鸡鸭马羊牛……这许多教材都能培养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在拼音、识字、学词学句教学中,教儿童辨音、辨形、辨义也是在培养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不过,这种分辨能力是初步的、最基本的能力,大多是凭借感性认识的。在此基础上,使儿童的分辨能力向深层发展,那就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农民种玉米和小猫种鱼、小白兔种菜和小灰兔吃菜、友爱的小鸭子和不听话的小公鸡、懒惰的狮子、不专心钓鱼的小猫、掰玉米的小猴子、喝水的乌鸦、送羊羔的巴特、不要金斧银斧的穷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沙洲坝乡亲……这些教材中包含着是与非的道理,教学中要引导、启发儿童搞清其中的道理,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的教学中,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思想感情。他们喜欢蓝天、青草、鲜花,热爱大自然,热爱五星红旗,爱劳动,爱学习,团结友爱,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不仅为作文的起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也可为今后的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其次,在借助识字、学词学句、阅读、观察、说话、写话等教材,教儿童学习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儿童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抓住主要矛盾,选好强化训练的着力点。
大纲规定一年级作文的要求是“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句子”。学生学会用“部分词语”说话写句子,这是在学习运用语言工具。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学会用词造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我们在这个着眼于学生理解词义“会用词”的训练基础上,增加一层着眼于学生掌握句式“会用句”的训练,而且把用词与用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词的基础上把掌握句式会用句当作强化训练的着力点,作文起步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些。比如学生学习了“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这个句子,理解了词义,可以用“小山羊”“小牛”和“一同”“吃”“青草”等词去造别的句子,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和××一同×××”的句式,学生能说出或者写出“老师和我们一同唱歌”、“我和妈妈一同看电视”、“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同去玩”这样的句子,不是比学词学句、掌握语言工具的效果更好吗?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进步、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撰写教学反思中存在的误区
1.反思笼统,缺乏针对性。
撰写教学反思初衷是督促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学校对老师撰写教学反思的校本培训不够,而且学校检查时,一般只检查老师写没写,质量方面关注不够。所以很多教学反思只是应付了事,多是一些空话、套话,并未落到实处,这种反思没有价值。
2.重视课后反思,忽视课前、课中反思。
备课之后对教学设计再加工,课中随着课堂生成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课堂中的“一闪灵光”等,都是教学反思。很少有老师涉及课前和课中的思考,教学反思往往是在执教一节课之后,回忆一节课的得失成败。
3.重视课堂教学的反思,忽视其他方面反思。
教学反思内容单一,多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谈自己执教一节课的体会、教学环节的设置、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师生关系的表现等却涉及较少。
4.重视查找不足,忽视经验总结。
教学反思像“检讨书”,一味地盯着自己教学中的失误、不足,无解决问题策略的思考,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之处,缺少萃取经验的意识。
二、教学反思的概念、形式和内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即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教学反思的形式和内容,有以下几类。
1.教学日记反思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批判性理解和认识的真实书面记录。它没有固定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感兴趣的内容。
2.课后反思
(1)记载“精彩之笔”
课堂常有精彩处,如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如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如各种意想不到的“生成之美”。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和使用。
(2)铭记“失败之处”
课堂总有不尽如人意处,教师要冷静地思考、回顾、梳理,剖析失误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做好经验记录,为今后的教育作“提醒”。
(3)捕捉“灵感瞬间”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情感的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多,教师会在瞬间产生一些“灵感”,它们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准确捕捉,及时记录,以免错过优良的素材。
(4)发现“学生之美”
教师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得到更多的话语权。教师要主动挖掘“学生之美”并加以肯定,这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是鼓励与赞扬,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好的示范和借鉴,对于老师来说是思路的拓展。
3.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教师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同事进行对话,能促进自己更深入地思考,激发更多的创意,打开更广阔的思路。
4.师生合作反思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学习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如实评价师生课堂表现。师生合作反思教学相长,既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杜威认为,反思由五个步骤构成:第一、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境产生了“困惑、混乱、怀疑”;第二、确定疑难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第三、通过观察和搜集事实材料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第四、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第五、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它可概括为“情境——问题——问题解决——验证修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三步走:课堂回顾,分析问题,剖析重构。
1.课堂回顾,着重过程性描述。
选取一整堂课中一个最有价值的反思的点,进行过程性描述,即课堂回顾,这是反思的第一步。描述教学情景时要力求细致生动,尽量真实准确地再现当时的课堂情境。课堂回顾的环节既是深入理解教学设计和课堂反馈等信息的过程,也是教师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识别问题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问题:课堂回顾的这个点怎么选?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衍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处反思。
转换立场。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自身、学生、其他教师的角度来看会不同,细究之,从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知识系统、不同学科领域来看,也是如此。多角度反思,让反思更具深度与客观性。
转换时空。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要深究潜藏其中的问题。
(3)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一种假设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4)从联系对比处反思。联系体现衔接,对比体现差异。如横向联系或对比自己与其他教师,纵向联系或对比自己不同时期教同一课的不同设计,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2.分析问题,联系“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来谈。
教师在课堂回顾中发现问题后,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识别问题使教师对教学情境有较为具体、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使教师以探究者的身份主动改进教学。
3.剖析重构,探寻改进方法,尝试重构课堂。
剖析重构是尝试改进的关键。在剖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提问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途径。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如利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借鉴同事的一些做法,或通过查阅资料,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得到解决问题进行重构的更多途径。
美国学者波斯纳说,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教学反思有很多类型,也有很多的写作方法,格式也不是固定的,但所有的反思一定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而且是基于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思考:遇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后,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然后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给出导向性结论,罗列可操作的解决策略,最后重构课堂,设计再教方案。从这个思考过程看,优化教学反思,就是在动态地引领教师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
基于教育信息化 2.0的总目标,探索智慧语文教学之道,培养智慧的阅读者,意义非凡。立足实践,交互式一体机上安装的教学软件“希沃白板5”就有突出优势,尤其是蒙层功能。制作课件时,选中文本框或图片等对象,点击右键,可添加蒙层,即将其隐藏。上课时,根据进度需要用“橡皮擦”涂抹蒙层处即可,且能一点点显示隐藏的内容,从局部到整体,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蒙层的灵活运用有助于融入智慧教学的理念,优化学生阅读状态。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发悬念
智慧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设置和内容适切的阅读悬念,为学生营造阅读场,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走进文本。
如《醉翁亭记》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该段的写作对象及其特点,备课时,先选取一幅包含该段景物的中国画,再运用希沃白板的蒙层功能隐藏该图;上课时,老师按照课文中景物出现的顺序,用橡皮擦一点点揭开画面的内容,一边显示,一边引导学生读出或背出相应的语句。一方面,借助直观可感的图画,能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进入文本的意境,初步感知内容。另一方面,逐一出现景物,更彰显描写的层次性,对文章写景的技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出师表》的导入环节,教师先借助“蒙层”功能将魏、蜀、吴三国地图隐藏,随着讲解写作背景将相应内容通过“橡皮擦”擦除而逐一呈现,以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有大量包含写景的诗歌和美文,如《使至塞上》《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皆可采用蒙层功能,用逐渐揭开图画的方式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在动态的悬念中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这不仅可用于新授时熟悉内容,也可用于复习时巩固消化,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除了景物描写可借助蒙层设置情境化的悬念,人物刻画也能尝试,如《老王》《背影》《孔乙己》等,都有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可借助蒙层设置悬念,从局部到整体,逐渐体会形象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二、尊重个性 促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要培养智慧的阅读者,需尊重学生个性,促进课堂生成。蒙层的优势在于,阅读内容出现的顺序、快慢和多少可根据教学进度,自由安排、灵活调整。
以《孤独之旅》一课为例,围绕“暴风雨、芦苇、鸭群”等景物加以研讨,并据此分组,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喜好当堂自由组团,再合作交流。分享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老师事先整理相关景物的文段,用截图工具将每个段落转成一张图片,再将其缩小,按段落先后顺序排版,再设置蒙层隐藏图片。如“鸭群组”团队汇报时,无论学生赏析哪个文段,都可及时用橡皮擦显示相应的内容,并放大该语段的图片,以便其他听的学生对分享的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当然,对该段有新理解的学生可继续发言,发表个性化观点。而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自然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这也是课堂极富生命力的组成。同时,老师也可运用“笔”工具,边听学生说,边在该段落上进行圈点批注,并针对其品析加以反馈、补充、提炼。
上述,尤其适合文段较多的课文,时间有限,需有所取舍,而取舍的决定权交给学生,按照其选择的文段随机进行赏读。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对课程资源的生成提供了有效保障,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长篇的名著也适用此法,如《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可在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更有感悟的片段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写作手法,把握作品主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调整顺序 助力创新
蒙层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既定的程序,灵活调整顺序,助力创新。初中生喜欢新鲜事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深度阅读,增长阅读智慧。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中,采取如下课堂活动,在感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句时,先让学生情景表演,融入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再用橡皮擦显示课前用蒙层隐藏电视剧《红楼梦》87版中刘姥姥这一片段的经典角色,且只显示刘姥姥的头饰和颈部以上的画面,让学生上台用“笔”绘制其面部,尝试还原其表情。再擦除全部蒙层,对比原图,感知其“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观,一声不语”的滑稽模样,增进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一过程,台上台下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笑声不断。反观该片段,有两个特点:其一,调用了“笔”这一新而常用的授课工具;其二,整合了演读、猜读和比读等活动。
根据需要,“希沃白板5”中的形状、克隆、放大镜、聚光灯等工具皆可配合蒙层搭配使用,阅读活动还可尝试轮读、赛读、问读、唱读、变读等。选取标准,视本文自身特点和实际学情而定。尽量删繁就简,力求四两拨千斤。
诚然,工具不一而足,读法千变万化。蒙层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大胆尝试,还可重组出更多独特而实用的教法,建构优质语言,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品位,传承优秀文化,进而让文本在智慧的探索中曲径通幽、重焕生机,让技术在教学的舞台上熠熠生辉、锦上添花,让学生在阅读的清流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沉醉书海、不知归路。
注:本论文为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学语文智慧教学实践探索》(批准号:XJKX21A095)阶段性成果,并发表于《年轻人•学校天地》2022年3月刊。
叶澜教授曾说:“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教师热爱学生的生命,以尊重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价值旨归,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现生命的拔节成长。璩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学会学习,热爱生命,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给学生打下生命的底色。
一、清晰目标,指向高阶思维,发挥课程深度价值
备课阶段,从语文课程角度设计清晰、具有挑战性、指向深层理解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发挥语文课程的深度价值。由“‘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1]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璩老师依据每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设计了清晰的读写结合目标。如在教授《孙权劝学》时,老师提问“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分别从哪些角度劝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分析劝说角度,体会劝说感受,评价劝说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对词义理解和对文章技法的浅层认知上。老师最后提问“你从中学到什么?”学生既归纳学习感受,也再次明晰思考支架。最后,老师设置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学生“写一封劝学信”。“劝说一位学习态度或方法有待改进的同学”,老师建构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让知识内化为能力。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理解气质非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颁奖辞、劝说信、现代诗的写作。读写有效结合,读为写提供滋养,写让读更加深刻。每“一课”有聚焦清晰的“一得”,“得得相连”,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深度价值。这源于老师的深厚底蕴,对课程、教材、教法、学生的精熟精思。
二、聚焦课堂,真正重视学生,做“适应性学习专家”
“教师是‘适应性学习专家’,知道学生在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知道学生何时在、何时不在学习,知道他们下一步走到哪里,能够创设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氛围。”[2]璩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聚焦具体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认知的本真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审辩思考,“通过干预、矫正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高阶思维的发展”。在面对学生弄不准的字音时,老师不是马上告诉学生准确的读音,而是问谁能解决这个“学术问题”。有学生马上找出字典。学生翻到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来说有哪几种读音以及与读音相对应的释义,再问学生在文中语境中应该选择哪一个读音。看似简单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状态,知道读音不确定是因为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去查找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辨别、判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权威和信息的提供者,而是“提供访问信息的多种方式”“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访问和处理信息”。[3]可见,老师真正“重视学生”,持续致力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做出更多地投入。
三、深化评价,深层、立体反馈,引导学生自觉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知识”不仅仅指信息、理解和技能,还包括价值观和态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不仅关注学生对浅层知识的理解,更关注学生的深层理解和概念性思维,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面对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理解消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建构新的知识”。[4]在《骆驼祥子》导读课中,第二个活动是“抓特征,猜人物”。在学生猜出人物后,老师会追问学生的分析依据,不止步于对人物特征的把握,而是指向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性思维。学生分析不同的文段,得出需关注社会关系、人物描写、人物变化、写作背景,这些也是品味语言的阅读策略。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止掌握了主要人物的特征,还学习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第三个活动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形象时,学生就能够运用知识去建构新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还在于引导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自我调节和元认知策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如当堂记忆效果的自我评价与分析,开学第一课中的通过聊冬奥会的人物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如此一节节课引导下来,学生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有表现在课堂上的自信、大胆,还应有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觉知。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需要深厚的底蕴和专业的能力,还需要有不被短期应试束缚的勇气和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民族社会进步的视野与情怀。课堂既普通也重大,普通在它是我们的日常,重大在它关乎生命。尊重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主,也许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王荣生教授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牢记备课备两头,一是备教材,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点作为教学点;二是备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以恰当的方法带领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作者情感。”本文作于湘潭市“新视野”赛课活动后,主要谈我在《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钱塘湖春行》这三篇课文的备课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第一,三篇古诗文都是经典,从备教材的角度来说,什么是关键点?
《答》为山水小品,可谓一句一景,本是常见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在作者巧妙的构思下,摇曳生姿。你看,抬头见山,低头见水,水边是岸,岸上有林,林中有雾,林外落日,林内有猿,林边有鳞。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作者似是导游,一一指点江山,带着我们欣赏这美景,行文如此畅达,一气呵成。如果学生理清了这思路,要背诵可谓是轻而易举,并且也能够收获一点写景也应有逻辑的思考。而“颓、歇、乱、竞”这些词用得多么精当啊:“晓雾将歇”是弛,“猿鸟乱鸣”是张,“夕日欲颓”又是弛,“沉鳞竞跃”又是张,一张一弛,宛若呼吸,古诗文的节奏美感就在其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四时俱备”等略带夸张,更显沉醉山水之中的惊喜。另外,此类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背景、特定心境下的产物,如果教学时,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共鸣,只是为了说“美”而说“美”,那学生何以见其“美”?另有一个我认为被老师们都忽略的教学点是“欲界”一词,轻描淡写的解释为“人间”,私以为真真没有体会到陶弘景的那一份清高自赏,一方面源于动荡的南北朝背景,另一方面也是陶弘景修习道佛思想的体现,这人间“物欲横流”,已不为我等所能接受,不如娱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我记得《论语》中有一段儒家弟子子路与道家弟子桀溺的对话,就很明晰的提到了儒家“避人”与道家“避世”的区别。读懂了“欲界”,自然就能明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愉悦自得了。
《记承天寺夜游》也是如此,都说“美”,到底美在哪里?我认为文章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今日邀闺蜜沿江风光带散步……”,一切都那么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创作本身就应该来自于这份生活的“真”。而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精练又不乏缜密的逻辑性,现在很多学生写游记没有逻辑性,正好在这里加以指导。第二个“美”来自语言的“纯”。老师自然会着重赏析写景部分,增添删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可是均错过了最有味道的一个词“空明”。这个词用得多妙啊,既写出了明月皎洁,又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除了襟怀坦荡的苏东坡,谁还能用出这样如朗朗明月般的词!而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可见作者陶醉其中之态。而此时再介入作者与怀民的资料背景,一个宠辱不惊,总能从逆境中寻找美发现美的苏东坡便跃然纸上了。
第二,说说备学生的部分。平常我们总是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立场”等等,可到底怎么做才是基于学生的立场?
我认为首先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就像王教授所言:“不教其原本就懂的,也不教其始终不懂的,教其通过老师引导能懂的。”我个人认为就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状态。我们备课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教学设计是这个环节那个环节,所以不管学生学没学会,一定要生拉硬拽把学生牵到我的这条线上来,一定要让他们回答出我预设好的答案,一定要按照我课件的顺序一张张的往下放,即使学生先已经想到了也置之不理,然后到了这张灯片的时候我再旧话重提,学生没有体会到文章的美,老师就自顾自的归纳出各种各样的美让学生盲目接受,这样预设痕迹太重的课堂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例如最明显的是朗读指导不到位,一是为什么古诗文要划分节奏?目的无非是便于学生理解其意义,或是体会骈文的韵律,但不加讲解便生硬的给出各种“/”,然后让学生朗读出节奏,学生不读得支离破碎才怪呢。二是为什么要延长语音?为什么有轻重缓急?这些都是由文句本身要传达的意思决定的。一边带着学生赏析,一边慢慢地教学生朗读,特别是为什么要这样读,甚至老师示范读,在读中逐渐深入文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提升。三是读出情感意境,明明有学生将“记承天寺夜游”读得过于歇斯底里,这时候就可以提醒学生是否符合诗人创作的情境,而不是忽略甚至称赞其声音宏亮。
其次是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学了一节课,学生有什么体会?他有没有什么想表达的?老师能够写写读后感悟,为什么不让学生也隔着历史时空与苏东坡对对话?最方便的是借用学过的文本加深学生的体验,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跟“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月色空明”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多么相似啊,举一反三,有巩固有提升,用时髦的名词来说,就是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语文老师还是要读书。
《孙权劝学》总曾讲到“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觉得极有道理。语文老师多读点书,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跟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课堂生成”。例如当学生介绍陶弘景乃“南朝齐梁时文学家”,不知道怎么断句,老师就可以马上介入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朝代更迭的历史资料,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可能还没有学到这儿来,但是他一定能明白“生逢乱世,清高文人只好寄情山水的无奈”。学生反复将“夕日”读成“夕阳”,老师可以说说,古诗文中,太阳为日,而“阴阳”通常用做方位名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对于以后学习其他诗文也有帮助。还有既然已经说到了律诗的平仄,也可以稍微介绍一点点律诗的平仄知识,虽然不用讲“相粘、相间、相对”,但至少要明确何谓平声,仄声,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偶数句押韵的基本规律,也是为以后学习诗词打一点基础。
刘远老师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我很庆幸自己热爱上了本职工作,所以累并快乐着。也很欣喜看到越来越多的语文人,执着于教好语文。我想,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如果许多许多个微不足道的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便多一份诗意多一份情怀,也许世界慢慢的就会越来越美好了。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犹如空中楼阁;写作是阅读的延伸,缺少写作训练,再多的阅读也只能是雾里看花。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关键词】阅读;演讲;仿写;摘抄;写作
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即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常常是将二者割舍开来: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各自呈现单边性和功利性。这样导致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都成为了薄弱环节,课内阅读成为学生很茫然的一件事,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初中语文教学应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这二者有机地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如何做到让阅读与写作并肩前行呢? 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课前演讲,开阔个性阅读视野
阅读是自我生命重塑,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个双向构建过程。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阅读主体的不同期待视野所带来的视域融合会造成不同的阅读结果。正是利用阅读过程的这种独特性质,在以阅读为主导的语文教学中,就努力拓展学生特定的阅读视野,试图通过学生因不同阅读视野而带来的独特阅读视域融合来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教学目的。
每天课前的5-10分钟,一定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交流——课前演讲时间。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就给学生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即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阅读历史实际上就决定了这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新学期伊始,开出阅读指导性书单。我通过引导学生与书本交流、与经典对话来健全人格,提升素养的同时也看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思维培养,语言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阅读兴趣,以此来塑造孩子们健康的个体灵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古今中外文学都略有涉猎,不少学生颇有见地。
2.课堂教学,拓展教材阅读写作空间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从中可以窥见,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时下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
把教材作为引子,以此来深挖教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吃透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对其它阅读资源也跃跃欲试。这种拓展伴随课堂教学展开,如在讲授《<庄子故事两则》时,会为学生补充《庄子》的其他故事;讲授《杨修之死》时,会整理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其它章回,让学生提前阅读。
同时,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拓展,为拓展阅读设置写作空间。这样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仿写,更有鉴赏性文本赏析、文本评价性的问题探究、体验创作性的古典诗词创作,文言文写作等等。如在《香菱学诗》后也让学生“学诗”做一首七律。
问君归 初 陈若
寒月如水透西窗,烟波浮照几星茫。
夜色如纱盖心上,银盘高悬泣银光。
晚风敲窗思万里,醉过知音已彷徨。
月倚栏杆哀烛影,问君归来复何方?
在《关雎》后让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描摹画面。
湖波荡漾水雾缭绕,琴声依依,雎鸠关关,荇草飘零,凝作相思。人生七苦,最苦莫过求不得。我又在河边奏琴,从相遇那日至今我已不知弹了多少次凤求凰,琴音凄凄,指尖沥血却也换不得你一次回眸凝望。雎鸠成双,关关欢鸣徒显得我的琴音悲惋,徒显得我可怜可叹。我认我痴,我却不怨。那日初见,你巧立湖畔,弯腰折荇,乌墨的发半掩娇颜身段婀娜,一会,你复立起身子,轻抬素手抚去细汗,我恍惚便见你的容颜,黛眉弯弯华凝青韵,乌眸凝凝巧含秋水明慧的空灵。一见,便是倾心。我在关雎你凝望你的身影,琴声飞扬勾勒你的墨色的容颜,不知何日才能打动你的芳心,让你为我回眸一笑?关雎凝,凝音凝情凝相思,销销人亦销魂,或许我也一生都求不到你与我并肩,在这湖水之畔关雎声里,但能远远看你倾我心沥我情为你奏琴是最大的满足。雎鸠关关,琴声飘飘化作时光过隙白了鬓角,断了相思。(初 黄焯)这样就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即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若能长期的坚持,不仅丰富了课堂探究的空间,深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在养成学生表达观点、传递情感的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课外落实,摘抄赏评作为常规课
课内和课外, 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语文教学须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搞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学生以往的课外阅读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性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指导学生读前确定阅读目标,制定周密高效的阅读计划,读时学会圈点、勾画、批注,读后做摘录,摘抄美文、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还可以写心得,写读书笔记,写评论,定期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阅读时积累语句,进行摘抄。摘抄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指有选择地抄录的原文。作为一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收集到许多相关的资料,成为知识的结构。同时为了让摘抄也成为学生主动期待的价值实现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赏析、仿写或者写下自己的感悟。把摘抄的赏评作为常规课,选择各种优秀的摘抄文段,配上漂亮的字体,伴以优美的音乐,并深情地进行朗诵,这样长期的坚持,使得逐渐得到肯定的阅读积累意识被有意无意地培养了。这样坚持“写”,并适时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自觉、主动的阅读,实现“以写激趣、以趣促读”。
如:选自《岸流水奔放》
摘:叹流水,思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瞧那奔腾的黄河孕出的代代天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壮举;唐玄宗贞观之治之大貌;毛泽东解放中国之雄壮。历史的伟人啊,是黄河骄傲的女子,是潺潺流水不停息的流水之源泉。
叹流水,想端庄的文房四宝,看那历史上的大笔挥毫。王羲之苍劲有力之字迹;齐白石的龙游浅水遭虾戏;徐悲鸿的马到成功之生机。广大博深的中华文艺是长江怒吼的赞许,是永远不停息的流水之源。
赏析:构思匠心独远。联想恰当,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富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仿写:
悟流水,抚摸清凉的水,别忘了我们的土地,爱戴清澈的水,别别忘了引水的暗渠,是呀,如果说流水是大地的花瓣,那岸则是花瓣下的花蒂。爱流水,别忘了也是岸堤,是不惜的流水之源泉。(初1016 李屿航 )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诚然,作文教学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我认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文本资源,让二者在碰撞中擦出美丽的火花。如果有意识地用这些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作文教学也必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摘要:语文学习动机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本文将具体阐述语文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功能。其次,语文学习动机包括“内驱力”、“自我调节”和“成就归因”三大部分。对于如何激发和培养语文学习动机,也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加以案例分析,试图寻找激发语文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驱力 自我调节 成就归因 语文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通俗的说,它如同一辆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动机就像发动机引发人的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动机就像方向盘,引导人的行为方向。正如斯滕博格所言:“我们可以把动机看作是能够帮助一个人达到某个目标的内部精神能量或心理力量。”动机具有普遍性,在意识层面上,没有无动机的行为。动机具有情境性,在两种不同的境遇中,所做的事情动机是不同的。动机具有方向性,在人的行为中起指引作用。动机的强度具有差异性,做同样的事,不同的个体或者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其动机存在差异。语文学习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
一、 语文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功能
从动机的概念来看,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并且能够引领和维持语文学习行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意志、激发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但是,动机强度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高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任何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于强烈,都会使工作的效率下降。如果学生想获得学习成功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将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氛围中,如此一来,注意力和知觉的范围变得狭窄,反而会制约正常的学习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二、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语文学习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语文学习动机包含“内驱力”“自我调节”“成就归因”三部分。内驱力由“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尊)、“附属内驱力”(奖励、批评)三个方面组成。自我效能感(成功)和意志(自觉、毅力)共同构成自我调节部分。而语文学习的成就归因主要是指学业成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将从语文学习动机的这三个构成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一)内驱力的激发与培养
认知内驱力,即直接兴趣、好奇心。首先语文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到好奇、爱好而产生兴趣。激起好奇心的刺激物必须是新奇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激趣的有效途径。笔者实习时教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设计中,首先抛出了一个心理测试——测试你最崇拜的人:“从1到9里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然后乘3加3再乘3,再把个位与十位相加。得出的数字对应的人,就是你内心最崇拜的人。”这是一个数字游戏,无论选择哪一个数,最后的答案都是常数9,我在9对应的人物上写下“普希金”的名字。班上的所有人答案都会是“普希金”。从而引入到这首诗歌的学习,这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也与诗歌中“欺骗”相通。有了这种情境,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而且学生学起诗歌来也有了动力。其次刺激物的复杂度、刺激的强度等因素与全神贯注的强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刺激的复杂度、刺激强度等因素我们称之为“信息量”,信息量过大或者过低都不会引起充分的注意。超过最佳水平的信息量,会产生疲劳、烦闷、痛苦、回避等感觉。而信息量过低,兴趣的维持时间就会相对的较短,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笔者曾在网络上观看一节《雨巷》的教学实录,这位语文老师文学知识丰富,在介绍作者戴望舒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将现代派的“意识流”、“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进行了系统的“简单”的阐述。讲述意象时,又花了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中关于意象的诗句。花在诗歌《雨巷》的时间相对不足。拓展的太宽,整堂课很满,信息量过大,在课上老师不厌其烦的解释说明,会让学生感到问题过于困难。过几天问起学生现代派的知识,估计没几人记得,早就过眼云烟了。我认为与其教师简单的介绍现代派,不如以《雨巷》为起点,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对现代派感兴趣,喜欢上现代派,有了这一刺激,学生也就有了阅读现代派作品的动机。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专攻一两项,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堂好的语文课贵在内容上的“少而精”。教师不仅要激趣,而且还要处理好信息的“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并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一定成就看成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第一,教师减法教学。李镇西老师教授生字词,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把自认为困难的生字词记录下来,通过注音、填空等形式组成一套习题。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对于一些熟字的错误读法,教师通过上课时抽查,并点拨学生留意这类词。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一手包办,而是适时地出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获得能力上得满足,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学生上课法。笔者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曾经就把一些自读课文留给学生来教。上课的同学会获得一种优越感,并且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卖力。长沙市一中的刘伟老师曾让学生执教姜夔的《扬州慢》,学生为了上好课,查阅了许多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比如《人间词话》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主动的寻找知识,扩大视野,强过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在学生授课的环节中,授课小教师很有可能产生投身语文方面职业的想法。
附属内驱力,即为了保持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皮尔逊曾指出:获得老师喜欢,这种奖励对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影响力的,它不仅贯穿小学全程,而且还延续到中学和大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会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好好表现。教师的表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学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他们会思考教师的评价是真诚还是敷衍,不会盲目的相信表扬。所以,表扬的方式也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对于初高中生,表扬赞许,需要就事论事。语文是一门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科目,学生的作文、周记都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如果教师只是用等级ABC来应付,势必丧失了一个与学生心灵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给予个别评价和等级评价对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具有差异的。当自己是初高中生的时候,每次拿到作文本,或者周记本,最期待的都是老师的评语。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些附属内驱力强的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往往学习动机强烈,反之,动机削弱。有研究显示,初中生或高中生所喜欢的老师的类型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不断提升自身品质是一门终身必修课。
(二)语文学习的自我调节
第一,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榜样)、情绪唤起等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首先,成功的经验会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失败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当然也会受归因方式的影响。成功与失败不能以成绩或者分数定夺。语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社会对他的要求,在需要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提升自我效能感。有这样一个案例:曾经有名教师组织学生到街头寻找错别字,将调查的结果汇总,寄给政府相关部门,此事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重视。相信,这次特殊的经验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相打通,增强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语文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其次,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某事会进行推测和判断,这就要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确定是恰当的,能够通过努力达成。任务太多,任务太难都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维果茨基提出要判断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将来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的确立也应因人而异。第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到榜样的作用。从远处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讲述古今中外励志的故事;从自身着眼,教师自身、身旁其他同学,这些都是近处的榜样。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经典,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所崇拜的名人、喜欢的作品,积极的对话交流可以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一个班级语文的学习氛围浓厚,对于个别学习动机弱的学生也会起到“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水涨船高”的同化作用。
第二,意志。当具备了内驱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就需要个体的意志对是否发动动机行为做出判断。意志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一门学科的工作。任何领域,要获得发展,赢得成就,意志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意志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我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提醒辅助也是必要的。在语文摘抄本上搜集箴言、警句等以自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成败的归因
成败的经验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归因方式差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那些经常在语文学习中受挫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个别分析,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正确的认识成功与失败,输与赢,胜不骄,败不馁,不要让学生沉浸在失败之中,消磨了语文学习的动机。在每一次竞赛、活动、考试结束后,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反思,进行书面经验总结。分析哪些因素是可控的(情绪、自身努力状况),哪些是不可控的(运气、机遇),失败时过多的将原因归结于不可控因素,容易忽视自身的内在原因,夸大自身的内在原因,又容易造成挫败感,消磨斗志。
语文学习的动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笔者经验不足,暂且从以上这几方面论述。
参考文献:
[1] 山内光哉. 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 周庆元. 语文教育心理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石林,皇甫全.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 孙俊三 ,雷小波. 教育原理[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摘要:私塾教育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本文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私塾语文教育的特征,从“语感培养”、“因材施教”、“私塾识字教学”和“私塾作文教学”四个方面来探讨私塾语文教育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私塾 语文教学 启示
在我国,私塾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私塾即私家学塾的简称,中国古代很少将“私”与“塾”二字联合起来一起用,私塾一词则是在近代以后为区分其与公立学校以及“新式学堂”才广泛使用的。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家塾”“乡塾”“书房”等。私塾是清朝末年以前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施教的程度来分,私塾可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重在识字,学生多为儿童;经馆忙于举业,即科举考试,以成年人为主。从私塾的设置情况来看,私塾又可分为带有免费性质的“义塾”、宗族内部所办的“族塾”、大户人家为子女读书而设的“家塾”和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自设馆”四大类。过去,私塾多为蒙学程度,以自设馆为最多。
就私塾的教学内容而言,多为儒家经典读物。四五岁的发蒙读物为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待到能熟读、背诵之后开始读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塾师也教《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女儿经》等旁的书。古人不仅要读经、读史,还要读诸子、语录、杂记等,但是,重在读经,次则读史。由于科举制度,待到后来的八股举士,四书五经成为学子们专攻的对象。
就私塾的教学方式而言,多为讲授法,注入式。学生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自己立于一旁,恭听先生讲授,讲毕,学生复述,然后回到座位上朗读背诵。教学方式因文化程度、年龄之异而有所不同,蒙学阶段,只念不讲,先生对年龄较大的学生进行面授。初次教读,速度极缓,让学生句句听的分明,教师可加读点,作为句读;教读分层次,先易后难、先读短文、后读长文,先读时文后读古文。
就塾师文化水平而言,塾师当中有如同孔子、蒲松龄、郑板桥、康有为等文化名人,同时也有不少的腐儒。一般的塾师多为不及第的秀才,是读完四书五经,会做八股文的。在《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就是这类塾师的代表,有些塾师是中了进士,或者做过官后丢了官的人,这类塾师不仅谙熟四书五经,还能将自己的“科举考试”经验传授给学生。
无论是在培养优秀人才,还是在优秀文化传承方面,私塾教育在古代语文教育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西周“塾”以乡学的一种形式出现,一直到古代私塾退出历史舞台,私塾教育存在不少弊病,但依然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新课改以来,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百花齐放、争奇斗妍,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努力研究并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将眼光投向历史悠久的“私塾教育”,从传统私塾语文教学中披沙拣金,有选择的继承,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语文教育之路,语文教育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古代私塾教育对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语感训练,强调背诵
首先,语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玄妙的东西。背诵能加强语感。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背诵是熟记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语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相关资料统计,清代考生要背诵几十万字的古诗文。现代学生的背诵篇目与之相较,是远不能及的。鲁迅的古文功底深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私塾时大量背书的缘故,巴金更是直言不讳的说自己写下二十多本散文跟私塾老师强迫背诵《古文观止》有很大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背诵不仅有利于语感培养,有利于作文的创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中国近代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文学家就有口若悬河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背诵。
其次,古人还提出了“背书宜用心细听”。背书有法:学生认真背,教师仔细听,防止背诵的种种弊端。现今教师对于背诵的检查中多习惯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或者以“默写代替背诵”。但是,背诵却是检查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手段,是默写不可代替的,从背诵中可以检查学生的句读,检查学生对文章是否真正的理解了。然而由于现在的大班授课,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校园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多达四五十人,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班级集体背诵往往又使许多问题沉入海底,难以及时的纠正。比如说,笔者在抽查家教学生背诵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学生就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读成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想来类似的蒙混过关应该也有不少。所以对于加强学生背诵的监督与检查,广大语文教师应该予以重视。
最后,青少年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易于模仿,背诵的过程既是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许多记忆中的道理未必此刻能懂,但是却为以后的生活做铺垫。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条件,语文教育更多的应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意义。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古代私塾教育在这方面具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私塾中学生不多,在现代大班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给四、五十位学生,而古代塾师的精力仅仅分给为数不多的十几名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塾师常在学生中巡视,学生如何运笔,如何提笔,如何间架结构,教师都可以手把手的教授,当面指正。在作文评改方面,古代学生接受面批的机会远远多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清朝初年的教育家唐彪在其著作《家塾教学法》中提到:“学生宜少,少则训诲周详;教法要严,严则专心致志,讲解宜简省,辩字盖在毫发;乘少年多加鞭策,则事半功倍。”小班教学易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要求我们改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切忌对教学效果评价一刀切。注意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而有效高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三、私塾识字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首先,重视练字。随着科技的发展,写字的一部分机会被打字取代,社会的喧嚣浮躁,许多学生不重视练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然而练就一手好字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在练字的过程中,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减少现代人身上的浮躁。古人认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静”。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书法练字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静”。
其次,习字训练系统化、规范化。古代学子为获得功名在学会做八股文、对对子的同时,很重视把字写好,写成馆阁体高级书法艺术水平的字。古代私塾教育的初级阶段,每天八小时读书五小时,写字两小时,对对子半小时到一小时。可见古人对于练字的重视。私塾识字是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其次描红,再次写映本,进而临帖,循序渐进。在当下的中小学识字教学中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四、私塾作文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首先,锤炼语言,提高表达。作文的能力表现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代中小学语文写作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苍白,用词贫乏,内容干瘪,读之无味。如何锤炼语言,积累词汇,古代私塾教育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私塾识字教育是先集中识字,待到积累到千字左右,才开始读“三”“百”“千”“千”。为了适应汉语在特殊语境(诗、文)中的运用,学生要加大词汇量的学习。比如 “杜鹃”有杜宇、子规、蜀鸟等别称,“莲花”有荷花、芙蓉、芙蕖等别称,而“月亮”一词就有银钩、婵娟、玉盘、广寒等将近30个别名。对于这些词汇的学习,不仅可以极大的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又可以避免上下文词语使用的雷同。私塾教学中的“对对子”则重在培养学生对音韵美感的掌握。现代语文教学可以有意识的借鉴这种训练方式,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与古代的作诗相似,我们可以将现代的歌词引入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积累作文创作的素材,并在歌词中体会音韵。
其次,“多作”“精研”的作文练习方式。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举例说:“读欧阳公文,疑其随意写出,不假斫削功夫,及见其草,修饰之后与始落笔有十不存五六者,乃知文章全藉改窜也,欧公尚然,人可以悟矣。”私塾教学中不主张塾师包办式的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恰如其分的引导。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做精细的研究,一个题目不同学段都可以写。反观我们的作文练习,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四五十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每篇文章做到“面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面批”,估计每位同学也是一学期一两次而已。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的并不多,更多的是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学生看看评语,改改错别字,文章如何修改涉及的较少,如此下来,就算学生一学期四篇大作文,可是作文水平依旧无法得到提高。古人有言:“锤炼而后精,不锤炼,未必能精也。淘洗而后洁,不淘洗,未必洁也”。
最后,私塾语文教育更多的是服务于“科举考试”,作文要按照僵硬的模式:“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这是不可取的。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中学生作文固然要讲究用词,文章结构,但也要谨防“新八股”的出现,防止作文“模板”的猖獗。文章重“情”贵“真”,而不是假话、套话、空话,陈词滥调。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中寻找优秀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但本文只是对古代私塾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粗略的阐述和思考,笔者也将在未来的时间里进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佟丽娟. 八股文教学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D]. 吉林大学,2009
[2] 周媛. 论中国古代私塾的作文教学及其现代价值[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邓虹. 论私塾语文教育特征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 华中师范大学,2007(3)
[4]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