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司空见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3:00:00
  • 《司空见惯的典故》
  • 司空见惯的典故

    刘禹锡,字梦得,唐时洛阳(今属河南)人。他的文章和诗,写得都很出色,白居易推崇他为“诗豪”,韩愈、柳宗元都是他的好朋友。他曾为监察御史,因参加革新运动,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剌史,也担任过苏州剌史。家在苏州的李绅,很敬慕刘禹锡的才名。这李绅,也能诗,当过“司空”(管工程的大臣,唐时称“工部尚书”),此时罢官在家,闲得无聊,常常酗酒遣闷。一天家宴,招待刘禹锡。李司空还命歌妓陪饮,刘禹锡喝得大醉,当场写诗一首《赠李司空妓》。诗是这样四句:

    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剌史肠。

    《杜韦娘》是唐时的一种曲调。这首诗的头两句描写美丽的装束和动人的歌声,后两句大意说:你这位“司空”是看惯了这种奢华绮靡的场面的,觉得是极平常的事,可是我这清贫的“苏州刺史”却难得见到这种场面,因而,实在太激动了。

    这个故事,见唐人孟棨〔qǐ〕《本事诗•情感》。诗的末句“苏州刺史”或作“江南刺史”。也有人说,这不是刘禹锡而是唐代另一诗人韦应物的故事,“司空”也不是李绅,而是杜鸿渐。——我们现在不必考究这些问题,反正都是传说,也未必真有其事。不过,由于这首诗而产生的成语“司空见惯”,却至今还沿用着,它形容对于生活中某些事物,早已看惯,毫不稀奇。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 《司空见惯的主人公是谁?司空见惯的故事和意思》
  • 形容经常看到的事物,已经不足为奇了司空:古代官名,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惯:原指习惯了,现在意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故事源自唐代刘禹锡。

    成语出处和典故

    司空,古代官名,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故事介绍

    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司空见惯的主人公是谁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所以不觉得奇怪了。

  • 《司空见惯的故事》
  • 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 《从文史典故中借用形象》
  •     这在杂文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常用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从外国作品中的鲁滨逊、唐·吉诃德到中国小说里的“林妹妹”、焦大,从曹操杀孔融到秦桧杀岳飞,都曾被用作杂文的形象;朱自清的杂文《论书生的酸气》(见《论雅俗共赏》)。更是大量引经据典,从一连串的古诗典故中引申出了“洗尽书生气味酸”的结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报刊上先后出现了《马傻和本本主义》、《谈韩信和马傻》等杂文,用“失街亭”、“背水阵”等历史典故来树立杂文形象,嘲讽和批判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者,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牧惠杂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广用典故,如他写的《文字狱古今谈》(见《湖滨拾翠》)一文,从苏轼的咏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被评为对宋神宗不臣而差点加罪谈起,讲到秦桧的政敌胡锉、李光等人都因为“与客唱酬怨谤”、“作诗讽刺”,而被加重惩处,讲到宋神宗“求直言之诏书墨迹未干,献忠言者之头已断”,从朱元璋事事怀疑别人反对他、挖苦他,连拍他马屁的人也因他神经过敏招来杀身之祸,继而讲到“康熙、雍正年间,文人多以诽谤催祸”的骇人听闻的事实,由古以及今,讲到了“文革”中大兴文字狱,连内蒙古一社员在羊圈贴上“大羊小羊都赶光,留下羊圈空朗朗”等对联,也竟被判刑10年的现实,无情鞭挞了封建、法西斯式的思想禁锢。提出了但愿这种现象随着“四人帮”被推上审判台而告结束的愿望。统观全文,颇多知识、趣味,使人于遨游史海中得到了哲理性的启迪。高旅的《持故小集》中有不少杂文不仅是“持之有故”,而且“持之典故”,议论成篇,如丁宝祯杀清宫太监安德海,司马昭杀轼曹髦的替罪羊成济,等等,都是人了杂文而且引申出了发人深省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