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次家长会后,同学们收到了父母的信。当你读信时,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信大家感受到了父母的期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封经典家书,那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为了更好地读懂这封家书,我们试着进行一场穿越吧。让我们回到公元234年的蜀汉……
军帐里,夜灯下,诸葛亮叹息着:北伐多日,久攻不下,渐感精力不济,恐时日不多矣。我那瞻儿才八岁,我该为他留下些什么呢?给吾儿写封家书吧!
【一读家书·明理悟深情】
1.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诸葛亮放不下的瞻儿,当收到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时,我们能读懂父亲的心意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体会。
请你说。你读懂了,父亲希望我成为一个君子。
谢谢你,请你说。你也读懂了,父亲还传授了成为君子的方法,那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这位瞻儿说,还有些地方不明白:为什么“静”和“俭”能帮我们修身养德呢?
(教师口吻)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为年幼的瞻儿答疑解惑吧!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PPT】
【活动一】合作探究:为什么“静”和“俭”能帮我们修身养德?
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接下来让我们分享分享。
请你说。你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读到: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明确志向,然后实现远大目标。
谢谢!请你说。你又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读到:学习需要内心宁静,而静心学习又能帮我们增长才干。
【PPT】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通过讨论,我们明白了: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宁静专一,可以帮助我们笃定志向、成就学问、增长才干,实现理想。这不就是在提升自身修养吗!
(2)我发现刚才的讨论和分享主要是围绕“静以修身”来展开的。那么,“俭”为什么又能涵养品德呢?大家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哦,原来文中和“俭”有关的语句似乎很少。请大家读读老师补充的资料,或许会有启发。
【PPT】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李商隐)
请你说,俭,与奢相对,是节俭的意思,是不追求物质享受。
请你补充。你发现:小至家,大至国,只有注重节俭才能成就贤能。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不难发现:注重节俭的人往往能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注重物质享受,更注重精神的提升。就好像心灵的花园里,开满的是节俭的鲜花,而骄奢淫逸的杂草无处生根。
(3)同学们,古代先贤中有没有这样“以俭养德”的君子呢?大家能不能从学过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呢?比如《论语(十二章)》。
【PPT】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家马上就想到了孔子与颜回。这对师徒身居陋巷,粗茶淡饭,不以物质生活为念,安于清贫,他们就是“以俭养德”的君子呀!
综合同学们的观点,我们明白了:静,就是内心的笃定坚守;俭,是对物质欲望的自我约束克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内外兼修,终成君子!
3.那如果不静不俭,会有什么后果呢?
大家都读到了这句话。
【PPT】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父亲从反面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放纵懈怠,轻薄浮躁,于己就不能奋发图强,于社会更不可能做出贡献!所以,于己于世,须静须俭啊!
4.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封家书吧。
【PPT】
《诫子书》全文。
通过朗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期盼:希望儿子做一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
5.老师觉得刚才的朗读似乎还少了点韵味和情味。我们还可以通过关注语言形式特点,从用词和句式这些角度来继续揣摩家书背后的深情。
【PPT】
《诫子书》全文。
大家发言很踊跃!我们读到了“非……无以……”双重否定句中包含的浓烈情感。还找到了舒缓语气的“夫”、“也”等词语,从中体会到了父亲的语重心长。我们还从六个连续的四字短语中,感受到了父亲的警示。
【PPT】
双重否定句,“夫”,“也”,变红。
四字短句变红。
同学们,这份殷殷期盼,这份警诫之语,不都是一位临终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吗!那让我们再次朗读悟深情!
【PPT】
《诫子书》全文。(学生实景朗读录音播放)
【二读家书·怀亲承家风】
期盼如此,警诫如此,诸葛瞻是否谨记了父亲的教诲,成为了君子呢?
让我们再穿越到公元263年。
军帐里,夜灯下,37岁的诸葛瞻眉头紧锁:
【PPT】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伐蜀,时任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防御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
哎,我困守绵竹,进退维谷,我该如何抉择呢?如果父亲在世,他会怎样指引我?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为诸葛父子设计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父亲的教导再次成为他的人生明灯。请结合《诫子书》和补充资料,小组合作,设计对话。
【PPT】
【活动二】设计对话:结合《诫子书》和补充资料,揣摩诸葛亮言行带给诸葛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段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拓读资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诸葛亮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诸葛亮
老师发现这一组写得非常好,请上台演绎一下。(播放学生演绎的对话)
子:父亲大人,儿现在内不能除奸佞,外不不能攘强敌。愧对您的教诲和期盼!
父:瞻儿,为父也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还记得你八岁时,为父写给你的家书吗?
父子(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子:儿子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尽忠蜀汉是我永不改变的志向。
父:是的,需谨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子:父亲,我懂了!您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子承父志,此刻的我又怎能为生死和诱惑所动摇呢!
【PPT】
公元263年,诸葛瞻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其子诸葛尚亦力战而死。
谢谢你们动情地演读。
这就是诸葛瞻最后的选择与坚守。不仅如此,诸葛瞻的儿子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同学们,这封家书甚至影响了整个诸葛家族后世——(PPT图片)这是我国浙江兰溪市诸葛村。那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传诵着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成为了诸葛家族的传世家训,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世珍宝。
那我们究竟在传承什么呢?
——那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之风啊!
【三读家书·尚贤扬美德】
君子之风代代相传,从古至今,无数君子如璀璨群星。你最崇敬哪位君子?你想学习他怎样的君子美德呢?
【PPT】
【活动三】见贤思齐:从古至今,无数君子先贤激励着我们。你最崇敬哪位君子?请结合他的事迹,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怎样的君子美德。
示例:我崇敬 陶渊明 。因为他 不为五斗米折腰,转向田园,独守宁静。(事迹)。我从他身上学到了“ 静以修身 ”的君子美德。
请你说。你钱学森。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淡泊明志”的君子美德。
请你分享。你最崇敬的是袁隆平。因为他虽身价千亿,却身着平价衫,脚踏棉布鞋,他笃志“禾下乘凉梦”,尽显大爱国士风!他诠释了“俭以养德”的君子美德。
大家都是见贤思齐的新时代好少年!
结语:正是这样的君子美德,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引领我们穿过弥漫的硝烟,挺过苦难的岁月,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学们,我们即将从父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请全体起立,再次在诵读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家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老师补充的课外家书节选——《诫外生书》(诸葛亮)、《告诸子及弟侄书》(范仲淹),并从中选取一句最能启迪自己的话,做成一枚“诫己书签”,勉励自己。
【板书设计】
静以修身 见贤
君子
俭以养德 思齐
【教学阐释】
《诫子书》是一篇论说性文言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文意读懂难,理解深意难,读出经典的价值更难。
基于学情,我依据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双减”政策和立德树人的要求,设计了教学目标:读懂“君”意,启迪“子”心;而读懂“君”意,即父亲谆谆教诲里的君子内涵和修身养德之道,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本堂课运用了情境创设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补读拓读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力求从以下维度推进。
1.环节的层层递进:一读家书,明理悟深情;二读家书,怀亲承家风;三读家书,尚贤扬美德。环环相扣,推动学生理解由浅入深。
2.语言的揣摩体悟:经典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懂家书中的情与理。不仅知道父亲诸葛亮说了什么,还知道他是怎么说的。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文意,语言形式不同,传递的情感也往往不同。
3.活动的多维创设:课堂的灵动不是来自活动的花样繁多,而是源于活动对目标的精准推进。据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其一,情境创设贯穿课堂始终。基于教学难点,让文本从文字走向学生内心,真正发挥经典的现实意义。我从《诫子书》的第一位读者诸葛瞻的角度创设了本课的大情境,结合史实,设计了8岁的诸葛瞻初读家书的情境、成年诸葛瞻生死抉择间,父子跨越时空对话的情境,呈现出诸葛瞻在父亲言行的影响下由“知”走向“行”,成为君子的过程。学生自己设计并演读对话,在理性的文字中融入感性的体验,让学生真实直观地体悟到这封家书对于修身养德的现实意义。
其二,“合作探究”“设计对话”“见贤思齐”三个学习活动推动语言由理解走向创造与运用,带领师生由“读家书”到“承家风”再到“扬民族浩然正气”,努力凸显经典的传世价值;
其三,补读与拓读相关资料,进一步挖掘“俭”的内涵,厘清“静”“俭”的关系,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活动推进中,注重渗透品读体悟、关注注释等文言学习方法。
4.作业的精巧适宜:制作一枚“诫己书签”,延伸课堂所得,在巩固已学内容的基础上走向自主学习;尊重生情差异,给予学生警句选取的弹性空间;作业量小,但任务明确,形式新颖,让学生乐于接受。
最后,我想说:经典其实离我们很近。当你真正走进它时,便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在磨课过程中,我数次被文中警句打动,几度落泪。我也在不断的推倒与重构中,收获真知、感受到了教学之美。
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写作示范,学习人物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
重难点分析:
通过写作操练、比较思考,学生能够扣具体语境、人物性格、写作目的、说话时的语态等描写人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只有神一说话,世界就出现了。只要人一说话,文学就出现了。文学创作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同学们,在记叙文写作中,你们会进行人物语言描写吗?
二、修改学生习作
(一)认识语言描写的可能性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却抢先认出并叫出我的名字。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们一起回家了,在路上,我才得知父亲时因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摔破了,可他却不以为意。
1.问:有没有语言描写?如何判断?
预设:文中没有出现“说”、引号等标志字词和符号。文中的父亲、“我”都被作者强行封口了,他们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2.问:文中的人物有没有说话的机会?哪些地方可以让人物开口说话?请标记。
预设:共八处。
①父亲抢先叫出我的名字。
②我会不会有回应?这里可以加一句。
③“我们一起回家了”,谁提出的?可以说话。
④提出回家后,另一个人可以回答。
⑤在路上,我怎么知道父亲摔了一跤?可以有我的提问。
⑥我提问后,父亲的回答。
⑦知道父亲膝盖摔破了,我会怎么说?
⑧“可他却不以为意”,父亲可以开口说话。
小结一:要让人物说话。
(二)了解语言描写的原则:说真实的话。
1.引导语:请大家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经验,试着在这八个地方加上语言描写。他们可能说什么话?
预设:应该是相互关心的话。因为这段文字是写父子间的关爱。
2.出示: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的声音:“①崽崽,快过来。”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应了一声:“②诶,爸爸,你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呀。”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说;“③爸爸,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说:“④好的!”回家的路上,我看到父亲的腿有点不灵便,膝盖上黑乎乎的,粘着泥巴。我问道:“⑤爸爸,您膝盖怎么了?”父亲说:“⑥没事,刚才不小心滑倒了。”我说:“⑦慢点走,我扶扶你。”可他却不以为意地说:“⑧这点小伤算什么?”
3.师生共评
思考:改写的文字与原先的相比,有什么优点?
明确:更具体更鲜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小结二:说真实的符合情境的话。
(三)操练语言描写的方法:对话的选择与加工
1.引导语:是不是这些对话都要写出来呢?这涉及对话的选择与加工问题。
明确:人物语言描写,不仅要看说话者说了什么,更要看作者想要说话者说什么。
2.提问:如果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那么,父亲的话怎样改写才更能体现他对孩子的爱呢?
预设:
①处可以加一句:“别淋湿了。”
②中的“你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呀”,应该删掉。可以改成“您身上都淋湿了。”
③处“我们一起回家吧”,“一起”一词不能凸显主旨,可以改成“赶紧”,加一句“您头发都湿了,容易感冒”,这样更能表现我对父亲的关心。
④处父亲的回答“好的”可以删掉。因为这句话既不能凸显主旨,也无须串联情节。
3.提问:如果这个文段只是想凸显父亲对我的关爱,又如何改写?
预设: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的声音:“①崽崽,快过来。”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应了一声:“②诶,爸爸,您身上都淋湿了。”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说;“③爸爸,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说:“④好的!”回家的路上,父亲不断地对我说:“等了很久吧,雨下得太突然了,我都没来得及换衣服。地上有点滑,就摔了一跤。往伞这边挪一下,你衣服都打湿了。还是我来背你的书包吧……”他一直絮叨着,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膝盖上的伤口。
小结三:说作者想要人物说的话。
(四)训练如何修饰语言描写
1.引导语:同样的话,每个人说的时候会一样吗?为什么不相同?差异表现在哪里?
预设: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这种差异,既表现在用词与句式上,也表现在说话时的语气、语速、音调、音色、神态、肢体动作上,我们把这些内容叫做语态。
2.关注人物语言,修饰语言描写,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特点。文中这对父子,说话时的语态可能会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在冒号前面添加修饰成分,让语言描写更精彩,人物更立体。
预设:
我竟然看见了父亲。我还以为是看错了,擦了擦眼睛,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到了父亲急切、温柔的声音:“崽崽,快过来,别淋湿了。”我这才确信了,眼前的这个人,是我父亲。我赶紧应了一声:“诶,爸爸,您身上都淋湿了。”他手上拿着伞,身穿睡衣,显然是十分着急来接我的。虽有伞,却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雨落在他的身上,也钻进了我的心里。我拉着爸爸的衣袖,担忧地说;“爸爸,我们赶紧回家吧。”在路上,我看到父亲的腿有点不灵便,膝盖上黑乎乎的,粘着泥巴。我停住脚步,急切地问道:“爸爸,您膝盖怎么了?”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刚才不小心滑倒了。”我心里一疼,轻轻地说:“慢点走,我扶扶你。”可他却甩开我的手,不以为意地说:“这点小伤算什么?”
3.小技巧提示: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述人物的语言。
预设:在①后加一个比喻句:“这句话像一根带着温度的丝巾,绕过拥挤的人群,裹住我冰冷的身体。”
小结四:话前添语态,话后加修辞。
三、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人物语言描写的几个技巧:让人说话;让人说真话;让人说作者想说的话以及话前添语态,话后加修辞。
上帝一说话,世界就有了。人物一说话,文章就活了。你会写“说话”吗?
四、作业布置
如果上面语段中的父亲爽朗、雷厉风行,而“我”内向羞涩,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请按照总结的四个方法,改写语段。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定格画面、巧用修辞、精炼字词。
2.能运用相关方法对习作进行升格。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展示雪粒的图片并快速收回图片。请你回忆刚才图片上雪花的样子。
预设:谢谢你,观察得真仔细。/记不清没关系。这告诉我们,生活的美需要细致地去观察。
那所有雪花都一样吗?展示形状各异的图片。
雪远远地看是相似的,但放大来看,每朵雪花都有独特的美,有片状、针状、柱状,还有的像星星,像梅花。我们的生活也一样,从大的主题来看,逃脱不了喜怒哀乐。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拥有的细节不同,宏大的生活由一个个细节组成。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细节描写的相关方法。
二、明确概念
提问:什么是细节描写?
明确:对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重点理解“细微”和“具体”)
提问:细节描写包括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
小结: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是美文创作的源泉。
三、方法指津
(一)定格画面
1.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几个作文片段,找找其中的细节描写。
爸爸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很爱我,他会帮我实现愿望。
(概述,太笼统,没有细小事件,没有具体刻画。)
爸爸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很爱我,他会帮我实现小小的愿望,比如会带我去品尝我喜欢的美食。有一次他带我去店里吃火锅,生怕我烫着。
(有小事、小情节,但还是没有具体刻画,可添加一些人物描写。)
我正准备拿起勺子舀汤,爸爸却抢先一步,神神秘秘地说:“等一等。”只见他伸手抽了一张餐巾纸,小心地对折了一下,将勺子从沸腾的汤中取出,用餐巾纸缠住勺柄的上端,一圈、两圈、三圈,轻轻扯紧。“来,拿着,勺子是铁的,小心烫手啊。”他笑着说。 ——陈诗懿《火锅里的暖》
(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分析引导:最后片段没有一个“爱”字,但大家都能感受到爸爸浓浓的爱意,原因在于精彩的细节刻画。
2.小组讨论,怎么进行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明确:定格动情画面,进行放大特写,慢镜头回放。
(二)巧用修辞
陈同学在细致描写父亲之后,紧接着写了自己的心理变化。
1.展示片段:
我怔住了,父亲的眼睛犹如深深的湖泊,温柔地容下我的一切。他知道我的喜好,甚至于一个烫手的勺子也要小心包装。可我又关心过他几回呢?
缓缓接过勺子,我的心跟这火锅一样沸腾。这一张薄薄的纸隔绝了热,却将父亲厚厚的爱意传到我心里。
喝一口汤,真是格外的温暖。
——陈诗懿《火锅里的暖》
2.提问:她用了什么方法,让心理描写变得如此细腻?
明确:延长过程,运用修辞,增加形象性。
(三)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呢?我们来向课文学方法。
1.填入你心中的词语。女生读。
母亲进来了,( )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秋天的怀念》)
预设:站/立/依靠,悠闲。
明确:挡。
“挡”住孩子看到落叶后的伤感,挡住轻生念头,多么深沉细腻的母爱啊。
2.男生读。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 )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台阶》)
明确:浮、挑。
“浮”父亲瘦弱,父亲在动,雾非常浓,时间很早。“挑”雾凝成水珠聚集,父亲踏黄泥时间之久。挑起的不只露珠,还有家庭的重担,心里一直的惦记。多么辛勤的父亲啊。
3.全班齐读。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明确:攀、缩。
“攀”比“抓”好,是抓着向上的过程。“缩”指没有依靠,没有凭借,无法蹬上去,写出艰难。
总结:精挑细选,用上最恰当的词语。这个词语必须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等。
4.拓展小练习。给同学的习作添加最恰当的词语,以表现人物形象。
每次母亲走过来,都会习惯性地( )我的手,觉得凉,便用她的小手( )住我的巨掌,( )起来。母亲个子不大,我九岁那年个头便与她齐平,她的手自然是( )不住我的手的。有时觉得好笑,但心底里却是泛起了暖暖的涟漪。她走时也不忘给我关上窗子,只见她( )起脚,一只手( )住窗框,另一只手有些吃力地( )开纱窗,接着用力将在外的窗户往里( ),合上的时候却是轻无声响。母亲慢慢走出去,又忽然习惯性地回头,问:“鼻炎好些了吗?”
——王诗禾《暖暖的爱》
明确:摸(摸);握;包;包;踮;抵;推;拉。
四、方法小结
细致观察是基础,
定格画面重描摹,
巧用修辞添文采,
精挑细选炼字词。
托尔斯泰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 愿同学们都能细致观察,用心去编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那张网。
五、作业
展开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以“真的好辣呀!我……”为开头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笔者所教两个初三班的学生,进入备考阶段后,经常忽略学习以外的 生活,情感也变得淡漠。
2.修改作文是初三学生必备的技能,而目前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修改自己的作文。
3.上次有关父母之爱的作文普遍存在详略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量笔墨写起因、发展,重点“爱的体现”却一笔带过。
教学目标:
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围绕中心删、留、扩。
感悟父母之爱。
重难点:
围绕中心进行扩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出课题。
二、总体方法介绍
修改文章的原则:围绕中心,对文章进行删、留、扩。
三、结合学生文章,展示修改文章的方法。
【学生原作】
母亲的那一巴掌
①“啪!”一声响亮的巴掌声划破了黑夜。一片寂静的氛围。母亲站在我的书桌前,手颤抖着,眼睛红肿,满是愤怒与委屈。
②傍晚,我挎着书包踱步回家。天空阴沉着脸,仿佛也在生气。树叶儿被风吹得打着旋儿飘落。书包里那张不及格的试卷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我身上,在路上多待一秒我都认为是上天对我的施舍。
③到了家门口,我小心翼翼地迈入大门,母亲坐在我房间里,眼神化作刀刃向我刺来。放下书包,她开口道:“这次数学小测你多少分?”我不安地搓着双手,结结巴巴地说:“58分。”她用带着愤怒的声音问:“天天看你玩手机,多一点刷题也不愿意,现在考得可好了,58分!”我小声反驳道:“班上还不是有好多人都没有考好。”“净跟那些人比,你怎么不跟班上成绩好的比,都是同一个班,别人怎么可以考得好?”“那你去教他们啊,我还不是你生的!”
④不满的声音从我口中冲出,母亲的眼晴刷地一下红了,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个冰凉的手掌就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愣在原地,这是我出生以来母亲第一次打我。母亲紧抿着嘴唇,转身离开了。
⑤被母亲打了一巴掌后,不知所措的我只得用看书来转移注意力。不知过了多久,我以为母亲应该睡觉去了,就走出房间,突然看见母亲仍旧坐在沙发上。我轻轻地说:“对不起。”她抬起头来,声音疲倦:“儿子,我也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较。”
⑥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所以我们要学着去理解他们,这一巴掌也使我明白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607字)
具体方法指导
1.删:删去与中心无关的部分。
【分析】1-4段是交代母亲打“我”的原因,这不是文章重点,却占据了文章大部分的篇幅,所以第一步要删。删去与中心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的部分。
删改后如下:
“啪!”一声响亮的巴掌声划破了黑夜。一片寂静的氛围。母亲站在我的书桌前,手颤抖着,眼睛红肿,满是愤怒与委屈。
我愣在原地。因为这次数学考试我退步了,母亲打了我。这是我出生以来母亲第一次打我。母亲紧抿着嘴唇,转身离开了。(104字)
2.留:保留与中心相关的部分。
【分析】原文第6自然段点明了中心,可以保留。
3.扩:扩展、详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部分。
展示原文第5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中心的关键句,进行扩展。
【原文】⑤被母亲打了一把掌后,不知所措的我只得用看书来转移注意力。不知过了多久,我以为母亲应该睡觉去了,就走出房间,突然看见母亲仍旧坐在沙发上。我轻轻地说:“对不起。”她抬起头来,声音疲倦:“儿子,我也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较。”
扩展方法①——加入相关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等
原文:看见母亲仍旧坐在沙发上。
扩展:夜深人静,我走出房间,突然看见母亲仍旧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她在打着瞌睡。
效果:更有画面感。点明了具体时间,营造了安静的氛围,为下文铺垫。
扩展方法②——加入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提醒:所有的描写都应该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父母对我们的爱这个主题。
(1)加入对母亲的描写 :
如:母亲打瞌睡的环境是怎样的?母亲是怎样打瞌睡的?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是怎样的?
扩展:
夜深人静,窗外灯火阑珊。月儿也悄悄地爬到树梢上。我走出房间,空荡的客厅只有电视机在无声地闪着。母亲坐在沙发上,原来她在打瞌睡。她的头轻轻地仰靠在沙发上,微弱的灯光下,我依稀看见母亲鬓边的银丝,岁月在她本来就瘦削的脸上无情地刻上了道道印记。她的手上还拿着我的月考试卷,上面写满了她那不甚好看但是工整无比的字迹。她那本来纤细的手现在看来竟变得如此的僵硬粗拙,似乎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把那张薄薄的试卷牢牢抓住。
(2)加入对“我”的描写:
如:看到此景此景,我有何表情、动作、心理等。
扩展:
我心头一颤,尽管刚才那个巴掌还火辣辣地疼在脸上,但我还是心疼起来。我想去握住妈妈那日夜为我操劳的手,我想抚平她脸上的皱纹,我更想接过那试卷,看看妈妈写了什么。我轻轻地伸出手拿试卷,不想却被妈妈抓得牢牢的。我使劲拽了一下,妈妈也被惊醒了。妈妈用略带沙哑的声音问我:“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去睡觉?”我的心头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我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
第⑤段整理:
原文:突然看见母亲仍旧坐在沙发上。我轻轻地说:“对不起。”她抬起头来,声音疲倦:“儿子,我也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较。”(55字)
扩展后:
夜深人静,窗外灯火阑珊。月儿也悄悄地爬到树梢上。我走出房间,空荡的客厅只有电视机在闪着。母亲坐在沙发上,原来她在打瞌睡。
她的头轻轻地仰靠在沙发上,微弱的灯光下,我依稀看见母亲鬓边的银丝,岁月在她本来就瘦削的脸上无情地刻上了道道印记。她的手上还拿着我的月考试卷,上面写满了她那不甚好看但是工整无比的字迹。她那本来纤细的手现在看来竟变得如此的僵硬粗拙,似乎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把那张薄薄的试卷牢牢抓住。
我心头一颤,尽管刚才那个巴掌还火辣辣地疼在脸上,但我还是心疼起来。我想去握住妈妈的手,我想抚平她脸上的皱纹,我更想接过那试卷,看看妈妈写了什么。我轻轻地伸出手拿试卷,不想却被妈妈抓得牢牢的。我使劲拽了一下,妈妈也被惊醒了。妈妈用疲惫的声音问我:“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去睡觉?”我的心头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我轻轻地说:“对不起。” (351字)
【分析】从原来的55个字,扩展到351字,占据了文章大半篇幅,集中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内心受到的触动。
四、课堂小结
围绕中心删留扩,写清事件要素明,
突出人物用描写,一举一动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