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曾有幸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1:46:57
  • 《读书感悟丨浅寻深探细细品别有天地“心”语文》
  • 曾有幸两次现场聆听肖培东老师的课,《一颗小桃树》和《植树的牧羊人》,深深折服于那样真实、自然、安静而又灵动的课堂,仿若跟随一位明朗儒雅的君子,信步行吟于山泽间,春风徐来,拂面而过,泉水泠泠,入耳入心,确有《论语》中所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精神愉悦。

    现在,捧读这本《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令人心喜的15+1个课堂实录带我重临听课现场;“浅浅小语”里有深深思考;“教学感言”中呈现出一位名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做法、思维过程和教学感受;“我在现场”和“名师点评”中呈现多种观课角度。这些内容辑录在一起,读之,其意义便不止于观课,更便于我们用研的态度去反复学习深味。

    肖老师在后记中说,教语文,要像农民凝视他的土地一样好好“凝视”语文,要用心去看,要看到“心”。而我观肖老师的课堂,读他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和眼前这本《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深敬肖老师用心“凝视”的语文厚土开出了如此纯澈美妙的花朵。

    我看到真!

    语文应该教什么?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比怎么教更重要。肖老师的语文课,立足于教材本身和学生生活,用清澈明亮的语言引孩子走一条清晰悠远的路,在路上寻花摘叶,探幽揽胜,不知不觉地把读书的“登山杖”给到孩子们的手里,“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也许,这是他用“浅浅”来阐述他的教学理念的原因吧,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过这个理念:“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所以,这本书中,肖老师的每一堂课,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没有区分明显的环节,没有有意拔高的拓展,也没有花哨的各种学生活动。有的是什么呢?

    有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堂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几乎都在触发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开关。如《猫》课例中,看图猜猫是引领,引领学生扣住文本来概括三只猫的特点;问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扣住了“亡失”和“难过”;品“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第一第二只猫更难过”,抓住“比”“更”两字确定品读的重点是第三只猫;在品读第三只猫时,问题的提出和一般老师差不多,问题是:我为什么一口咬定“一定是它”?“我”断案的根据是什么?但是,品读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抓手真的是特别丰富,主要的抓手有:关键人物的对话;标点符号的情绪传达;关键词语的品读(如常常凝望、特别注意);倒装句式的强调意味;反复使用的词语(以为、认为、似乎、好像)。这是“品”。还有“用”,肖老师课堂的活动大部分是引导学生用语言的,你看:《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的身份转换“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你是怎么提醒自己的”;《猫》中仿照“那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说说“那不知名的,夺去猫所爱的东西”;《老王》中补充老王送鸡蛋香油时与“我”对话时我们的“未竟之语”;《外国诗两首》中“七月,你要把这首诗送给谁”的语言表达等等,在更深入地探入文本更深处的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更好表达。这种对文字和语言的细细探寻、反复训练真是引领着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

    有信手拈来的真实情境。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接度做得如何,往往能够决定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收获值。肖老师的课堂在这一点上真是达到了妙入无痕的境界。比如那自然而然的、随着情境不同而变化的谈话式导入:《老王》中随着一声课前问候“老师好”,顺势辨析“老师”和“老王”之“老”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对主要内容的梳理;整本书阅读《傅雷家书》一开始的与父母相处的小故事讲述,在心理上消除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畏难情绪。还比如那些因巧合而自然生成的绝妙设计:《孔乙己》中由上一堂学生学过的《幽径悲剧》中古藤萝的悲剧谈到孔乙己的悲剧;《外国诗歌两首》中的“这个七月,你想把这首诗歌送给谁”的巧妙激发;借窗外的一场暴雨自然设问:“如果把'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做一下改动,以形象来阐明,托物言志,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会怎么说?听听外面的雨声,你能不能获得诗的灵感?”这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天气,唤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能清楚地感知——他们获得了生命的感动和成长;还有那些巧妙运用学生课堂的“意外”表现而出彩的智慧应变也令人叹为观止,如《伟大的悲剧》课堂中一个孩子“顽固”地认为茨威格是在“胡编乱造”,肖老师从容和煦,不但用辩论的方式探讨出了茨威格传记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艺术的创作中依照情境和人物个性合理想象、丰富细节的重要性,而且肯定了孩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优点。这种时时刻刻都把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想提升放在心上,并春风化雨般细致无声地融入教学中的智慧,应是有一颗最真挚真纯的师者之心的人才能做得到。

    我想用肖老师书中的浅浅小语作结,勉励我自己,向前辈看齐,在语文的未来之路上,“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浅浅的,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清纯的眼睛。”用全部的真心,保持初心,培养诗心,去语文的浩渺海洋中守护浅浅的一汪澄澈。

  • 《读书心得|做一片反射光芒的镜片》
  • 芳芳老师曾有幸见过一面。那是在长沙举行的一次大型教学研讨会,上课的内容已经忘却,只记得主题挖得颇为深刻,带领学生到达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许是孤陋寡闻,当时对芳芳老师其人并不熟悉,只是惊叹于她个人对教材的超强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后来,“名师领航工程”璩艳霞名师工作室组织大家集体阅读她的相关书籍,对她的生命语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月,我们又再次共读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对这个随性、浪漫,有情怀,有才华的老师,不禁深深地佩服。在这芳芳四溢的生命世界,我撷取几朵小花,一品清香。

    一、以阅读丰盈生命

    芳芳老师认为:生命语文的教育是为了个体的生命和生活而进行的语文教育,要通过个体人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建构,实现对人类文化和人类价值观念的继承、超越与创造。而这种建构,首先要依靠阅读来实现。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把视线放在教材上,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和自身在阅读中所受的益,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阅读。当我看到孩子们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当我看到孩子们有思想有个性的读后感时,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丰富多样的阅读分享时,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孩子们的内心也是喜悦的。改变教学方式,从阅读开始,从一本书开始,从品读一段段经典的文字开始。要知道:阅读是为了活得体面和高贵,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二、以课堂促成生命

    课堂,是供所有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是生命语文教育的一块核心阵地。对于一个教师而言,相当一部分的幸福感来自于课堂。我们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深入语文的内核,运用各种方法,以课堂促成生命。芳芳老师启发我们,文本除了单篇教学,还可以重组。文本除了讲读,还可以深度阅读、比较阅读、层进阅读、美点赏读、疑点细读、难点析读等。再结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技法,语文课堂真的是可以大有作为,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快乐与收获。

    笔者在执教《骆驼祥子》精读课时,以《一曲追梦的悲歌》为题,设计了“梦起”、“追梦”、“梦碎”、“梦圆?”四个版块,让学生深入分析了祥子的悲剧命运和作品主题。在读了芳芳老师的书后,我不禁对这堂课有了新的思考:这堂课对于学生的意义何在?能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能否将读者与作品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呢?能否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基于这些思考,我在最后加入了一个环节“梦醒”。在这一环节,我以一学生的读后感为例,抛出了一个问题“祥子这样拉车奔跑,到底值不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值与不值在他的脑中交锋,观点的碰撞,人生的思考,在这一刻,因一个问题而唤醒。之后,我展示了读后感作者的思考,再出示了不少名人对于梦想的言论,顺势道出:“人生,梦想终究是要有的。实现了,人生创造奇迹;没有实现,奋斗依然可贵。”

    三、以写作提升生命

    写作,是人“诗性智慧”的一种呈现方式,并且这种呈现,是一种生命的需要。熊芳芳老师认为,写作在从写虚假到写真实、写个性,但应当致力于养成学生高尚纯正的趣味。内容永远是优于形式的。芳芳老师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一位跪着的老师固然教不出一个站着的学生。因为老师有个性、有思想,才有可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记得她讲到自己在广州的经历,因为“没有当堂练习写作”而受到广泛质疑。是“广泛”,而不是“个别”,可是,她却抱着将“不练习”进行到底的决心,气定神闲地行走在语文写作之路上。她认为:启发学生的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内驱力,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却读书观察体验经历;有了判断力,他们就可以独立思考;有了思想,他们就会有发现;有了对美的感受力,他们就会有创造。

    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反思!我们讲究训练写作技巧,致力于培养码字的熟练工,致力于研究如何能够投阅卷老师所好多拿分数。殊不知,我们所奉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了至少20年!我们要从单纯的技巧中走出来,要从生命的本质出发。努力灌溉阅读这片土壤,让它更加肥沃,不再板结,这样,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怎样去利用好文本,怎样去唤醒学生的思维,怎样去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通道,这些问题才是值得我们真正去深思的。不要过度理论化、演艺化,让语文恢复它的本真与纯度,师生共同获释。

    要思考的很多,要改变的很多。一点一滴地聚集力量,一步一步地思索前行。就如同一面镜片,竭尽所能地反射光芒,照亮那些黑暗的地方,让自己有所改变,让一些人有所改变,这就是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