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毛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2:08:45
  •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毛遂自荐历史人物介绍》
  • 导读: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自荐的意思。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近义词:自告奋勇。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朝歌渊源:毛遂为鸡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战国四君子:魏国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自荐历史人物介绍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毛遂自荐历史人物介绍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 《毛遂自荐主人公是谁》
  • 毛遂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 《毛遂自荐的故事》
  • 毛遂自荐的典故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释读】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毛遂以其“自荐”而著称于战国,流芳百世,可谓一段佳话。当时天下纷乱,毛遂本是无名小辈,但在关键时刻,他象锥子一样脱颖而出,力挫楚王威风,使之与赵合纵抗秦,向大家证明:自己并不是没有才能,只是没有展示的机会。织细体味这个故事深感毛遂自荐是不可以用“机遇出人才,辛概括的,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这样一句理语:酒香不怕、巷于深。 毛遂遇到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但这对于他后来“叱咤于廷”,只是起了个跳板的作用。而他成功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有出众的见识和辩才;第二,有过人的胆量。此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毛遂只有胆量,而没有真才实学,那他充其量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何谈 “人才”二字?反之,他倒是有出众的才华,但是唯唯诺诺,不敢与楚王相争,或者干脆连自荐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只能终生“怀才不遇”了—其实不是不遇,而是不敢遇罢了。

        由此可见,机遇不是人成才的决定因素,而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才是关键。这一点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说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的变化。况且我们也知道,机遇是相当难碰到的。 自古以来,我国就用“伯乐相马”表示人才被发现,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没有伯乐就找不到千里马了吗?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因家中生活困难,中途辍学做工,同时自己刻苦钻研数学,自学成才,后来终于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世界伟大的发明家迪生从小酷爱学习,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人类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他们没有靠什么“伯乐舒发现,凭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才是人才啊!那些一心期待“机遇”到来的人算什么‘才,,呢?只不过是守株待兔的农夫罢了。

        但是,否定“守株待兔”并不等于说看见兔子撞死了也不要拿,“坐失良机”同样是愚蠢的。谁也不会忘记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忍杀刘邦,而致使自己被迫在乌江自纲,赫赫英雄,竟丧生在自己的失误中,可悲,可叹!一次次历史的教训,正是为了告诉后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社会在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中不断体现着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当今的时代为人才们只准备了一条路:竞争。向所有的人挑战,与所有的人竞争,这才是出路。比如,现在许多企业向社会招聘人才,这对于所有想成才的人无疑是个机会。但是招聘的人数往往有限,一般录用者与报名者的比例为一比几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象毛遂那样有雄才和魄力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事实胜于雄辩,到底如何才能成才?当然是应该注重主观努力,而不能强调客观条件了。 想成才就应学习毛遂。有真才实学者,不要坐等机遇,也不必担心没有伯乐,只要酒香,巷子再深也会有人闻到的。

  • 《老当益壮》
  •     孙老师今年整60了,还毛遂自荐班主任,真是老当益壮。 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当班主任却是大姑娘上轿 —头一回。“这么大岁数还找累受,凑什么热闹?”有人不理解,发出了这样的议论。就连我这刚入重点中学的毛头小孩也不愿让一个老头当班主任。不料他要当我们班班主任的消息传出以后,我们班竟成了“香悖悖”。不是我们小孩喜欢老头,而是我们的父母得过他(有许多家长就是他的学生)。 头一次见到他,我们都愣住了!只见他头发有寸把长,一律向后背着,乌亮,一套蓝料子中山装笔挺:袖头上戴着旧蓝套袖,黑皮鞋铿亮。如果你不看他脸上的皱纹,鼻梁上架着的老镜,决不会相信他是60岁的人。 “我叫孙效中。”他抬手把三个字写到黑板上,然后又笑着解释道:“效中,就是报效中华民族的意思。”

        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们留下了“慈祥”的印象。 新年来到了,我们班举行了联欢会。会上,孙老师用日语向我们祝贺新年。我们听不懂,孙老师就请一位同学当 “翻译”,其实这位同学也不懂日语,是老师事先告诉他背下来的。老师问:“同学们,日语好听不?’’我们都说好听。“不光好听,也很好学,你们可一定要把外语学好啊!”老师以此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激发起我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把外语学好,学活! 然后,老师又给我们每人一张周总理的一寸照片,作为新年礼物。我们当然明白老师的用意,他是让我们学总理,从小胸怀大志,为民族振兴出力,再不让那些“豺狼”蹂瞒我们的民族。

        “谢谢老师!”我们齐声说。我们笑了,老师也笑了。他笑得那样开心,额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我第一次见他笑得这样甜,所以至今还记得!我们深知这张照片的价值,因此,都把它很好地珍藏起来。 孙老师每天早来晚走,任劳任怨,对事业鞠躬尽瘁。刚入中学时,我们上半日课,他为了不耽误我们学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我们借了一个小教室,陪着我们一上自习。后来,他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组织上决定让他到外地去疗养。回来以后,领导为了照顾他,坚决不让他再当班主任了。 孙老师在带班的一年里,对我们要求很严,我们有时候难免记恨他。可是,现在那些记恨之类的事情,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长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有对孙老师的思念和对他的赤子深情。

  • 《有关伯乐与毛遂的作文》
  •     伯乐与毛遂,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人,其实,他们一个荐人,一个自荐,对象不同,目的一致,都能不为一己之利而举荐真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同样值得称道的。

        要当好伯乐,首先必须能够透过被荐对象可能平庸的外表而发现其内在的非凡素质:其次必须具备无私的美德,象祁奚那样,“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计个人得失,在真理尚未被多数人接受时能力排众议,以大局为重,坚持荐才。因此,伯乐们受到社会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

        荐人很不容易,自荐更其难能可贵。因为这与本身利害收关的举动,有诌媚攀附之嫌,会遭到世人的冷嘲热讽,甚至还会遇到如卞和之被削去膝盖骨的不测,所以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如果没有对事业的坚定念,没有真正的才干,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是决然不可能象毛遂那样,在敌军压境,国家存亡的关头,冒着风险脱颖而出的。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毛遂自荐比起伯乐之举来是更需要献身精神的。

        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看,若无类似的自荐之举,伯乐亦难有所作为。试想,如果那匹拉盐车的千里马不引颈长鸣,发出金石之声,伯乐纵然独具慧眼,恐怕也无从发现它是千里马。善鼓琴的俞伯牙并不因遍无知己就抱琴挑到山涧里去,而是四处弹奏,终于遇到了能听出高山流水的唯一知音钟子期。发明电话的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为了推广自己的发明成果,几乎耗尽资财,仍无结果,但他并不灰心,在友人的资助下办起了“贝尔电话公司”到处游说宣传,终于使这一先进的通讯工具为世所用。靠自学掌握了多种外语的苏阿芒,若不是主动与外界的语言研究组织联系并经常投稿的话,那也成不了今天令人瞩目的一名专业语言工作者。此类人才自举之事,古今中外都是不乏其例的。

        汉光武帝在中兴大业的战争中,路过颖阳,有一个叫王霸的人毛遂自荐,对光武说:臣“无公卿一言之荐,左右为容之助,臣不自陈,陛下何由闻之?”这正道出了天下自荐者的苦衷。一切有为之士,在这种情况下不自荐又有什么别的办法!这不是屈原所斥责的“众皆竟进以贪婪”的龌龊行为,而是对社会负责的高尚精神的具体实施。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盛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社会既需要可贵的伯乐精神,更需要可敬的毛遂之勇。二者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一切尚未被伯乐发现的人才,尽快发扬毛遂的自荐精神吧!

  • 《“毛遂”何必“自荐”》
  •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说的是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求援,毛遂自我推荐跟平原君前往,终于做出贡献。后来,人们常常把自荐称之为“毛遂自荐”。

        今天,“毛遂自荐”常受某些人的青睐,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若“毛遂’有真本领何必“自荐”呢,自有人会发现他们。周初,姜子牙身怀安国定邦之才,垂钓于渭水,他并没有“自荐”,而周文王千里迢迢来渭水请子牙。象这样的事岂只这一桩。三国时,诸葛亮具有识天文、懂地理之才,并没有主动跑着到刘备帐下求重任,刘备却三顾茅庐,使“卧龙”成“飞龙”。在统一汉室大业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借东风,火烧赤壁”等成为美谈。

        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如果一个人真有真才实学,不必四处自荐,别人自然会发现他们。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都属于此类。相反,那些“毛遂自荐”者大多是腹中空空之人,属于群众所说的“响水不深”式的人物。这类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们稍有些本领就自以为了不起,到处卖弄炫耀,以示自己与众不同。出风头,耍小聪明,是这些人的拿手戏。但这些人最后难免落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即使一时成功,那也是偶然的。象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举不胜举,其中以马谡失街亭最为典型。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北伐魏国,司马懿出兵取街亭,孔明征将,马谡自负才高,急不可待,“毛遂自荐”去守街亭,结果马谡失街亭,孔明败回汉中,最后马谡被斩,孔明自贬三级。然而,纵使再斩十个马谈,孔明再贬三级,也是换不回来这个“毛遂”造成的损失的。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之时,改革决定着民族的兴亡,改革的首要问题是选拔人才,所以,可以这样说,人才决定着民族的兴亡。如何选拔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有些人为了猎名取利,不顾是否有真才实学就“毛遂自荐”,一些领导不调查不研究就用这类现代“马谡”,未免有些荒唐。荒唐是小事,误国害民是大事。若我国到处是这些“毛遂”、“马谡”,我们还谈什么民族之崛起,四化的振兴呢?灭国亡种之日瞬间可至也。前车之筱,后车可鉴。选拔人才一定要慎上加慎!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卧龙、伏虎处处有之,怕的是我们肯不肯发现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道出了当前四化建设中人才奇缺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没考上大学者就没有才能,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石磊成才的事实就是明证。石磊,江西落榜青年,失学后,靠养兔致富,由26元盈利20万元,为我国创取了外汇,为我国养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举荐人才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谨防“毛遂”钻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怎样才能找出我们急需的人才?就是要靠我们的领导和我们的群众用心观察,慧眼识驹,敢于启用。要为这些“食不饱”而“才美不外见”的千里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让他们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有用武之地,真正能做到“日行千里”,为四化大业做出贡献。诚若是,国家之富强翘首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