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东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3:46:26
  • 《在美丽的东吴公园玩小学叙事日记》
  • 在美丽的东吴公园玩小学叙事日记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东吴公园玩。

    我刚走到东吴公园门口,我就兴奋地叫道:东吴公园,我来啦! 

    我走进了东吴公园,看到了一个池塘,里面有许多可爱的小鱼。这种小鱼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另一种是红白相间的。

    之后,我又走进了东吴公园内,我看到了许多小花儿。有一种花儿像宝塔,我也不知道这种花儿叫什么名字。

    东吴公园的路是用一块块石板铺成的路。道路两旁有两块绿油油的草坪。有的人在草坪上野餐,有的人在草坪上玩耍,还有的人在草坪上放风筝…………

    我们走到一半,妈妈突然提到要去爬山,我急忙说:好。爬山可真累。一开始爬一点都不累,等爬到半山腰就开始累了。但我 得到的妈妈的`鼓励,最后终于爬上了山顶。

    从山顶上往下看,下面的世界就像一张地图,经纬分明。看远处,山只有房子那么大,房子只有汽车那么大,汽车只有人那么大,人似乎看不清了,就像小小的蚂蚁在移动。

    朝更远处看,连富春江对岸的景色都尽收眼底。有山有水有公园,使人禁不住赞叹。富阳真美啊!

    这一天,在东吴公园里,我玩的非常开心。

    【在美丽的东吴公园玩小学叙事日记】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窗含西岭千秋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出自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赏析二】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杜甫《绝句》》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 窗含西岭千秋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出自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赏析二】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 《党风需保持》
  •     在广东吴川市,每当人们提起共产党员张胜泰,几乎无人不晓,他是远近闻名的“铁算盘”。一些企图捞国家“油水”的包工头,每当遇到这位审计局长就像见到了“克星”,有的甚至哀叹道:“工程结算结果给他审计,什么都会‘玩完’。”

        1998年5月,某建筑公司将昊川市政府推上了被告席,要求支付工程欠款和利息共862.3万元。市领导认为这个数目“水分”太大,指示审计局对该项目的造价结算进行审计。张胜泰接到任务时清楚地意识到会得罪不少人。有的亲戚朋友知道该公司神通广大,对他劝道:“就算国家损失一些,也少不了你的工资,何必那么认真?免得日后别人找麻烦。”张胜泰斩钉截铁地说:“审计是我的职责,大不了我不当局长!”经过一番努力得出的审计结果表明,该工程多计造价804万元!

        可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法院仍判决市政府要支付工程欠款和利息共计862.3万元。当张胜泰获悉判决后,觉得判决数额出人很大,加上该案又过了上诉期,眼看着一大笔国家财产就白白地流人某些人的口袋。一连几天,他吃饭不香,睡不好觉。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不顾个别人讥讽“多管闲事”,不怕得罪人,重新审核工程的决算依据,亲自撰写对该案判决的《审计意见),指出某建筑公司的结算将水利工程定额误作民用,多计工程量,以及其工程造价管理站没有水利工程资质和资格等间题,引起了省委和省人大、省高院等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案件由吴川市司法局代表政府向湛江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张胜泰不抽烟,不喝酒,也从不涉足各种娱乐场所。廉洁自律,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构筑了一道拒腐防变的铜端铁壁。

        去年4月,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和掌握的情况,张胜泰带队审计某单位时,有个头头怕难过张胜泰这把“铁算盘”关,先后十多次直接或通过有“头面”的人物约张胜泰吃饭,均被一一谢绝。这一招不见效后,他要求到张胜泰的家去“拜访”,又被拒之门外。张胜泰说:“我你不算陌生,有什么事请到办公室讲。”在“五一”前的一个星期六,他约张胜泰单独在审计局办公室见面。张胜泰预料他可能有行贿行为,于是事先叫局里一位中层干部到办公室陪同接待。这个“头头”闷坐近两个小时,见没机会“下手”,只好装作翻阅报纸,将装有一大叠人民币的信封放在茶几上的报纸里。然而,这一切都逃不过张胜泰锐利的眼睛。他当即严肃地批评了这个“头头”,并将“信封”交还给他带走。此事更加引起张胜泰的警觉,认为他心里肯定有“鬼”,结果,审计出他违法放贷,私设“小金库”等严重问题,受到严肃查处。有的人见“软”的办法张胜泰“不买账”,竟用“黑社会”一套来威胁,企图把他吓倒。

        1995年5月,张胜泰带队审计某集团公司时发现该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人员随意涂改帐目、单据和“白单据”报帐等严重问题。正当审计工作进展顺利时,说情的、讽刺挖苦的来了。该公司个别当事人还到处散布“张胜泰想借审计陷害他”等谣言,甚至封锁、销毁有关资料,企图“恶人先告状”。有的当着组织部门人员的面,无中生有地指责“审计妨碍了公司的发展,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更绝的是,该公司一名涉嫌贪污的人员拿着“东西”到张胜泰的家求情被断然拒绝后,恼羞成怒,竟威吓道:“你叫我不好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张胜泰大义凛然:“你少来这一套!”

  • 《《三国演义》浅析》
  •     再如诸葛亮在兵败后去东吴,本是求救援兵,联吴拒曹。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硬仗都是东吴打的,作者并没有违反这种史实,他只穿插地描写了诸葛亮在这个战役中的一些活动,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从周瑜和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斗智矛盾里,突出地创造了一个充满着智慧、洋溢着浪漫精神的光辉典型—诸葛亮的形象。而东吴兵将大败曹兵于赤壁的史实,倒成了洪托、突出诸葛亮形象的素材,整个情节都渗透着这个人物的智慧的光芒,造成了一种浪漫化了的喧宾夺主的情势,但它又没有歪曲基本的历史真实。如果作者不是运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就很难取得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下去,“街亭之役”,本来是魏军打败蜀军的战役,作者却从历史传说里生发出一个“孔明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即《空城计》),至今还成为戏曲中突出诸葛亮智慧的优秀剧目,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甚至在诸葛亮死后,作者还能把个“死诸葛退活仲达”的故事写得那样有声有色。

        总之,如果《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运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他们就很难写出这样一本所谓“七实兰虚”的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来,也不可能创造出诸葛亮、张飞、赵云、关羽等为他们所歌颂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至今为人们喜爱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格而又闪耀着强烈的浪漫主义光采的艺术形象。

  • 《谈家桢勤学的故事》
  •     1926年,谈家桢在湖州东吴第三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在外籍教师特斯克教授方面的书籍,只用三年半时间,就修满了四年的学分,提前半年毕业,被留校任特斯克教授的助教。这期间,他一面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大量图书,继续充实自己的知识,一面又在桃坞中学兼教生物学,还兼任惠寒小学校长、东吴大学1930届年刊的社长。尽管工作学习十分紧张,但他感到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

        1930年秋,经东吴大学原生物系主任胡经甫教授推荐,谈家桢成了燕京大学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从事“亚洲异色瓢虫的色斑变异遗传规律”的研究。白天,他在北京西山区的田野和森林里捕捉瓢虫和瓢虫的人工饲养物蚜虫,晚上在实验室里喂养瓢虫,并精心观察、试验、研究。他日日夜夜,不知疲倦,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终于在一年半后完成了一篇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

        1933年,谈家桢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摩尔根的人室弟子。在那里,他每天不是泡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就是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两年的时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又取得了丰硕成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写成的10多篇论文,先后在美、英、法、德和瑞士等国的科学刊物上发表,有些论文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经典之作。

        1936年,27岁的谈家桢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一年以后,又成了博士后。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支配下,他谢绝了摩尔根实验室的挽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