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好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5 14:52:10
  • 《一堂好课观后感》
  • 今天的《一堂好课》上的是思政课,主要讲的是中华民族是怎么从危难步向复兴的。听完金一南教授的课,我感触很深。

    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军人们的口号中,“敢于胜利”最让我热血沸腾。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胜利”、“渴望胜利”,但“敢于胜利”是这一切的基础。心中得有一种渴望胜利的一团火,只有燃起这团火,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

    如果要我们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话,有三句话最为完美:“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自由,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是啊,如果当年没有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们,怎么会有如今的中国?如果没有新中国,那怎么还会有我们?所以,就是因为有了那些英雄,才有了我们如今繁荣安定的社会!

    1840年,中国陷入了苦难之中。有个英国人说:“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帝国。”因为我们在近代,富却不强,没有能力去捍卫自己国家的财富,也就会遭到其他帝国主义的掠夺。

    1949年建国那段时间,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一颗小钉子叫“洋钉”。那时,我国的什么东西都是从国外进口,本国几乎没有什么劳动生产力。

    但现如今,经过了70年的努力拼搏,我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我们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其他国家在两、三百年才能完成的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GDP总额是全球第二,中国的制造总额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速度”、“中国大桥”、“中国高铁”等词,不过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华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唯有立志与爱国,才能让中华重振雄风!

  • 《一堂好课观后感》
  • 今天我收听了综艺节目——《一堂好课》。第一期的主题是爱国,主讲老师是金一南教授,是国防大学的教授。

    这是一节思政课。金一南教授讲了许许多多他的故事。比如:与基辛格、他的战友、托卡勒……中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复兴。当被问道“提爱国你会想起什么时”。他回答:是基辛格对他上班迟到而到了歉,他说如果没有背后一个崛起的中华民族,基辛格就不会访华。他也不可能会与基辛格见面会谈。

    托卡勒总结了三种力量——信仰、金钱、知识。金一南教授说:“还有了一种力量,那就是信仰。”中国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比如我们的共产党共产党员们,因为信仰相信战争会胜利,所以他们成功了。军人屈楚萧说:“长征也是一种信仰。”因为长征队伍相信自己能成功就真正成功了,如果你处于消极态度等于半途而废不可能成功。

    军人宋玺在海上遇海盗时。默默地对自己说:“如果班长不行让你上,你敢吗?”他思考了一下对自己说:“敢!”他敢于挑战,我们要向这位勇敢的姐姐学习。金一南教授说,如果没有挑战就自己创造挑战。

    今天我明白了,要爱国为祖国做贡献,要有信仰,敢于挑战。我非常非常爱我的祖国母亲。在今天地理课上看到书上说的发展中的国家有中国。发达国家却没有时,心中像是被刀子划了一道!

    今生不悔生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 《一堂好课观后感》
  • 今天晚上,我看了《一堂好课》的其中一课——思政课,那思政课又是什么呢?是帮年轻人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课程,听了这节课以后,我感触十分的深刻。

    这节课的主讲是金一南教授,而这一节课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怎样才能真正的爱国?我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听下面的讲解。

    首先,就是一句重要的话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次就是“信念,信仰的力量”!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国的力量。是啊,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没有一个崛起的民族,我们哪会有依靠,而我们的依靠又是什么呢?

    本节课的又一个主题是:百年辉煌,从1840年~1949年来是中国建国的日子,又是中华人民受苦受尽苦难的日子。在原来,我们中国只占世界创造业的百分之二;2009年我国上升占世界的百分之十八;2016年又上升到了百分之二十六点七;再以类推,到2025年上升占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四十五,那2035年,甚至年数更往后呢?至今,中国从1949年~2020年,有70年的历史了,在这70年里,中国的每一天都在进步,而其它的国家,要想发展这么多,至少要努力二、三百年。并且,中国是各个门类唯一齐全的国家!中国还拥有世界最多的理工毕业人才;年度申请专利第一个突破百万的国家。比美国,日本,韩国加起来还要多!我还总结出一句话: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自我挑战。以及一个人只有不忘本(初心),你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使平凡变得不平凡。

    ……

    是啊,不经历风雨,沧桑,怎么能见到阳光呢?中国从百年沧桑涅槃,迎来了百年之后辉煌的这一刻,这一刻会永远记在每个人的心间,永远照耀着!

  • 《一堂好课观后感》
  • 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因为只有爱国才能从苦难中走出来。

    爱国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理念。还记得曾经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多少个战士英勇杀敌,他们心中存在光明,相信中国总有一天从弱小中走出来,而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因相信而看见。如果没有中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如果不是那些英雄让我们国家从“东亚病夫”的称号脱身出来,我们会一直背着这个包袱,其他国家看见我们中国也会瞧不起。现在的拼搏是信仰,过去的长征也是信仰,从而越来越多的70后和80后担当国家栋梁,这让我们的中国强大起来,他们为了救中国而浴血奋斗。

    正如现在的深圳,他们那里原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渔村,正是因为他们有梦想和希望才把现在的深圳打造的这么完美。

    新中国核导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六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的万里长城,还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正如任正非所说的:“中国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如今的中国与曾经有着巨大的变化,阅兵式时,我们所见到的炮弹、飞机是那么雄伟,我们要感谢新中国的制造,遇到困难要勇敢的站出来,为中国的创造而骄傲、自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苦难重重,但复兴在望。我们作为新一代少年,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有用之人。

  • 《以教学启智生命》
  •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也许,大多数的人会特别关注那些精巧的设计、那些丰富的素材、那些深刻的解读…以此作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够好的标准,我亦如是。然而,2021年10月16日、17日两天里,有幸观摩了七位语文大师的课,它们自出机杼,特色鲜明,或有本色语文的质朴与厚重,或有青春语文的活力与张扬,或如一条表面看上去清清浅浅,实则能够潺潺流入汪洋的溪水,或者如红枫,温暖细腻的色泽里包裹着清晰的脉络纹理,或者是把犀利深刻包含在从从容容的讲述里,或是至始至终温厚淡定、和煦如春风——这些丰富的课堂碰撞着,又融汇在一起,告诉我一堂真正的好课,核心应该是:它在面对真实的生命,在启发这些生命,在燃起这些生命…

    新的课程标准既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亦强调关注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好的语文课、好的语文教学需要途经“认知领域”,抵达“生命全域”。

    一、好的课堂,不断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

    语文教学要紧扣文本,这是哪怕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也知道的真理。但是扣哪里,如何扣才能让学生不陷于单调的文本理解中,扣文本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可见一位老师的功力了。一篇文章出现在教材里,自有它应该承载的教学功能。而对相应文体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是它必须要完成的使命。比如黄厚江老师的《猫》,在语言训练中渗透解读小说文本的知识,请看开场的片段:

    师:小说的中心都是形象,这篇小说的中心形象便是猫,写了几只猫呢?

    生:三只猫

    师:我们第一个学习任务是给三只猫各取一个名字!我们怎么给猫取名字呢?

    生:…(沉默)

    师:根据它们的形象特点,读小说首先要抓住形象的特点。那同学们先想给哪只猫取名字呀?

    生:大猫。

    师:那要根据大猫的特点来取呀!取个什么名字呢?(生沉默,师引导读课文写大猫的片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师:根据刚才读的句子,你们给大猫起个什么名字呀?

    生1:白雪

    生2:泥球

    师:能不能综合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学习成果?

    生:雪球

    师:“花白”是不是“雪白”?

    这个片段里,学生由刚开始的沉默寡言到后来的积极热烈,三只小猫的名字在老师的引导激发中诞生,大猫由“雪球”到“花球”,第二只猫由“黄皮皮”到“皮皮黄”,第三只猫叫“小忧忧”。由描写的语言凝练成名,学生在对语言的感知中锻炼了思维的能力。在另外一个环节里,黄老师的语言训练加大了难度“你能否从三只猫中选一只猫,化身这只猫向文字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说说心里话。”引导孩子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深入到文本之中,再跳出文本用另一个视角去审视小说中的形象,用语言表述出来;后面还有让孩子们化身第三只猫,补充一段第三只猫的心理描写的安排。让孩子们体会文章语言的张力,从而感知小说的主题。对小说的阅读方法指导就这么天衣无缝地融入了一个一个语言训练的环节里。不断地引导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从一开始的沉默到笑声朗朗。而学生获得的是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肖培东老师在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教学里,亦是一如既往地进行语言的涵咏品味,尤其是反复品读这一段文字: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肖老师特别关注语言的形式,抓住这句话中的一组短句,让学生改写、感受短句在表现母亲如陀螺一般忙碌劳动的场景中的力量;比较“还要”和“还能”的区别,让学生看到了母亲还做着男人要做的事情,是多么的勤劳、任劳任怨。

    璩艳霞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更是把语言的训练做得扎扎实实。

    请看:

    师:文章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他的暴怒无常呢?

    生: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你觉得哪个词能体现他的暴怒无常呢?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现吗?

    (生读,重读“突然”“猛地”)

    师:你读的时候为什么把“突然”加重呢?

    ……

    她在轻柔如春风的语言里,一步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品味词语,感受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生命的绝望。这样的对语言的咀嚼贯穿了整堂课;在另一个片段里,璩老师用文中母亲在昏迷前曾说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未成年的女儿......”,让学生补充完整母亲未说完的话,感知母亲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对儿子的牵挂。这样的补充式语言训练很多,不,这不仅是有效的语言训练,还是撑起一只思维的长篙,让学生能够潜入文字的最深处漫溯,去触摸作者内心最深处的颤动。而这,恰是散文学习难以突破又必须要突破的难关。

    还有王君老师让学生用一分钟演讲的形式概括《秋天的怀念》和《背影》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学生语言的提炼和表达的训练。再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进行一针见血的点评或者中肯的赞扬。比如“你要学会先亮出观点,先议论再阐述”“你要学会用细节支撑你的观点”等等,实际上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修正和提升。干国祥老师上《背影》,紧紧围绕着四次眼泪,一次次让学生补充朱自清或者父亲的潜台词,从而感受出《背影》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和解。语言的训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如果思想和主题是我们要抵达的彼岸,那么语言和形式就是必须跨越的桥梁,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做一个兢兢业业的“铺桥者”,通过我们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引导,引领孩子抵达。

    二、好的课堂,基于真实的需要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生学习智慧的产生有赖于老师的铺路搭桥,而语文作为一门承载文化的学科,除了通过母语的训练来“摆渡”学生,启发智慧,还需要提供多重营养来供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持续增长。好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课堂,好的老师会基于实际的需要拓宽语文的广度,深掘语文的深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纳入课堂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间里有效打通文本与生活、学生个体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几位老师的课堂也能给人以启发。

    1.补充作品相关的背景,亦可以文证文。如璩艳霞老师《秋天的怀念》中一开头就引史铁生另一部作品《我与地坛》中的“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来开启课堂,课堂最后又补充了三段史铁生的材料。一段史铁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一段介绍了他死后把肝脏和眼角膜捐赠给了他人的经历,还有一段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史铁生的颁奖词。这三段资料引导着学生对文中的“好好活儿”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受史铁生生命的不幸和坚韧。最后用一句“他照亮了我们,也包括了此时现场的大家,你能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的你要怎么做才是好好活呢?”把学生从文本引导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关联。干国祥老师由余光中对《背影》的质疑展开对文本的探讨;补充朱自清写作《背影》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谅解与和解,把课堂推向思辨与分析的高度。这样的高阶思维也许一开始推进学习是困难的,但是确实是新课程下我们要突破的难关。

    2.整合其他资源,丰富语文课的维度。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王君老师,王老师在语用化教学和主题型整合教学上都独树一帜,这节课是整合《背影》《秋天的怀念》,统一在“如何安放父母拼命而笨拙的爱”的主题探索之下,拓展了丰富的语文资源:鲁迅的《五猖会》、胡适的《我的母亲》、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父子关系、麦家和儿子、吴谢宇弑母案、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台湾电影《人生遥控器》等,加上课程开始时播放的一分钟演讲视频,这节课的资源可谓是丰富多样。我记得另外一位未到场的名师熊芳芳老师的众多课例也有同样的特点,会援引大量的文章、电影等资料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的主题,在老师充分地考量了课堂的目标与资源的吻合度后把这些资源融入课堂,再加上教师本生丰富的阅历和高远的视野附着其中,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将走向广阔与多维。

    值得一提的是,资源的补充一定要按照课堂和学生真实的需求而定,不能一味追求丰富而把课堂变成大杂烩。

    三、好的课堂,启发生命的思考和精神的敞亮

    刘铁芳教授在他的《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中说:“一种好的教学在于能够激活个体的生命意象…卓越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现他强大的生命力量与丰富的思想素材,由此学生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整全性与和谐性。”由此,教师能够去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他们能够走向精神的敞亮。教师们通过他们富有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也通过润物无声的行动感召学生的生命向着尊重与自由的方向拔节生长。像璩艳霞老师课堂上那温柔醉人的微笑和微微向着学生倾身的动作,带动学生整个的生命在场与之对话;肖老师的谦谦儒雅之态始终让人如沐春风;黄老师在课堂最后的神来之语:“在网络上也找不到一只忧郁而不太漂亮的猫的照片,由此可见,真的没有人喜欢这样的第三只猫,甚至没有人愿意为它留下一张照片。”“所有人都喜欢白天鹅,但我们大多是丑小鸭。”让孩子们课后继续反思生命的形态和对待弱者我们应有的姿态;程翔老师在课堂上用一句鼓励和提醒让一个嗫嚅出“我也不知道推荐谁来朗读”的孩子坚定地说出“我推荐我自己”……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逐渐走向舒展的生命之花。

    吴非老师说:“在一些时候,人比标准重要。”老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让语文教学去启动和开发学生的生命密码,以语言为载体,用真实的联接和丰富的教学去塑造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