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日边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2:17:38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出:突出。日边:天边。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巍巍,似乎扑面而来,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1: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译文2: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简析:

    《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赏析:

    《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包括东梁山与西梁山二山,两山夹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磅礴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国热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因为天门天险的独特风姿是“夹据洪流”、扼江而立,因此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在李白看来,“天门中断”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是滔滔的长江之水猛烈冲击所致。

    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指长江在天门山附近流向由东向转北,也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慑洪流的威力。“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眺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瀚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望天门山》所展现的艺术画面,不仅以动显静具有动态美,而且用字也鲜亮明丽,熠熠生辉,从而给画面造成一种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在这首诗中,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而这些色彩,与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又都无比和谐,表现了这位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爱国诗人意气风发的豪放之情。

    赏析二: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 《孤帆一片日边来上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孤帆一片日边来上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自《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孤帆一片日边来全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出自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萁:豆秸。 此句一作 “煮豆持作羹 ”。

    漉:过滤。

    豉:豆豉,一种把大豆加盐磨碎后做成的干酱。

    本是:一作“本自”。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被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出:突出。日边:天边。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巍巍,似乎扑面而来,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1: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译文2: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简析:

    《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赏析:

    《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包括东梁山与西梁山二山,两山夹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磅礴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国热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因为天门天险的独特风姿是“夹据洪流”、扼江而立,因此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在李白看来,“天门中断”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是滔滔的长江之水猛烈冲击所致。

    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指长江在天门山附近流向由东向转北,也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慑洪流的威力。“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眺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瀚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望天门山》所展现的艺术画面,不仅以动显静具有动态美,而且用字也鲜亮明丽,熠熠生辉,从而给画面造成一种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在这首诗中,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而这些色彩,与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又都无比和谐,表现了这位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爱国诗人意气风发的豪放之情。

    赏析二: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