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教读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04 01:37:18
  • 《教学反思|教读课文言文阅读课例《愚公移山》》
  • 【话题探讨】

    “主问题”教学法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都把目光投到了“主问题”教学方法上面来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法,对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主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或话题,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灵活,“主问题”教学法对我们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有整体意识,我们要熟悉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哪。其次,我们要有文本意识,要摆脱对教参和教辅资料的依赖,要回归教材,潜心研读文本,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体会,去品味,去精心设计主问题。我们还要有主导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点燃、点拨、点评的作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扎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益阳市龙光桥镇中心学校,潘敏)

    “主问题”教学法绝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缩减,而是让教师精益求精,养成与文本、与学生、与课堂对话的习惯。

    1.它要求教师对文本内容以及相关出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来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进而得出“主问题”。

    2.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情,进而设定难易适中的“主问题”,并能根据不同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3.它要求教师全面驾驭课堂,在学生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等活动中,能提供有效帮助,并能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推动课堂向深度、向广度或向高度发展。

    (益阳市龙洲中学,郭益平)

    教学反思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

    ——执教《愚公移山》所得的经验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杨玲

    向省里选送《愚公移山》这个课例,聚焦文言文阅读“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教学现状,借用学生的话来说,“非常勇敢”。所以,我在反思中拒绝了“亮点”这样“温和”的字眼,郑重地使用了“经验”。

    经验,可以复制和推广。

    聚焦于课例中的教学方法,个人认为,突出“诵读法”和更新“串讲法”,是经验。用“有任务和要求”的诵读,来提升文言语感,把适机追问、相互答疑和对应的诵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串讲”。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更需要“书读百遍”,可总看不到“其义自见”。这与诵读任务和要求不明确及教师“串讲”不精当有关。

    紧扣寓言中的“人•事•理”这个主问题,安排了朗读。

    第一轮读,任务是“找到人物对移山的态度并简析”,与此对应的要求是精准地读出表明态度的关键词句。学生找到的诸如“惧其不已也”“笑而止之”“跳•往助之”“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献疑”“感其诚”等,都是重要的“脚本”,利用这些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轮读,任务是“找出两个对比鲜明的人并背诵”,与此对应的要求,除了“熟读”,还应该读得“有感情”。以声传情,离不开重音词、语速、语调和语气的处理。课例中,有个孩子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通来对比其妻和智叟,冲散了我原本聚焦“愚智辩论”的预设。而且,这样的“侃侃而谈”正是文言文“废于清议”的迹象,我必须让它“生于章句”!

    于是,我截取了其妻和智叟的话,追问两处话语中相似句式和不同态度。追问,追出了“精彩纷呈”。学生找到了“以……力”,前者以“君”尊称,后者说“残年余力”,语带鄙夷。学生发现了,两处句子都使用了“曾不能”和“如……何”的句式。前者将人与山比较,指向移山之难,后者说愚公奈何不了山中草木,强调的是愚公年老力衰。还有学生指出,“其”放在“如……何”的前面,使句子非表疑问,而是强调反问语气。

    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转换角色读人物语言的练习。重读“焉置土石”“甚矣”“不惠”等词,拉长“其如土石何”中“其”字尾音,区分疑问语气和反问语气,这些诵读技巧的应用,变得自然而然。同时,其妻对移山的关切、担忧、深思,智叟的傲慢、尖酸、刻薄,都不需“清议”,而是化在“生于章句”的诵读中。

    第三轮读,任务是“找寻人物对话背后的心理”,与此对应的要求,不止于“语言”“思维”,还要引向“审美”和“文化”。“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学生言之凿凿说愚公蠢,再次打破了我的预设!

    我顺延学生的思路分析了智叟的心理,追问:愚公又为什么说智叟思想顽固呢?我觉得此处是有必要“串讲”的。由两人的观点,到两人对“事”的分析,再聚焦智叟和愚公争论的本质,是对“人力和自然力”的认识这个“理”。教师这样层层“串讲”,才能避免学生在故事表层原地打圈圈,才能将浅显“小故事”背后深刻的“大道理”引出来。

    课例显示,这样的“串讲”是有效的。

    再议愚公形象,学生没有讲出我预设中的“不畏艰险”“心志坚毅”“目光长远”。一个孩子说“愚公是有大智的”,我欣喜地抓住了这个预设外的“智”字,并板书。接着有孩子受了启发,说“愚公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让我更欣喜地提取了“勇”这个字。“明知不可为而为者,是为勇者!”说出这个句子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好痛快!再回到“搬家”之说,有孩子生发观点:他是仁义的。“仁”字被板书。我将“智”“勇”“仁”串讲起来,又顺势追问:愚公如此智慧、勇敢、仁义,为何还被叫做“愚公”呢?学生竟然联想到了《陋室铭》,“陋室”的名字和“不陋”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堂由此及彼,由表而及里。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以上,姑且妄议为执教《愚公移山》的“经验”。经验,源于反复实践。这份实践的指导,来自教材的编排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等,提供了精到的“助教和助学系统”,教者若能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多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依此生出有效的教学举措。

    肖培东老师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中说,“文言文教学要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是高境界。”学生也说到了,文言文学习要面对“难”和“懒”两座大山。愚公移山,毕力平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是勇者之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只为福泽子孙,是仁者之心。自然伟力有限,人力虽弱却无穷,目光长远,辩证看待,是智者之思,是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借《愚公移山》课例所得,聚焦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深研诵读之法,用好串讲之法,连通文言文简洁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需要语文教师静心求索和躬身实践,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 《教读课文言文阅读课例《愚公移山》》
  • 【编者的话】

    “双减”政策之下,如何“减负增效提质”?

    初中语文新授课,可以尝试这样做:

    聚焦“主问题”设计,强化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主线”意识,追踪素读文本、设计教案、教授新课、反馈课堂、总结经验等环节,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助学系统,注意区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紧密结合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根据文本选点设计课堂活动,面向全体设计“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分层作业。

    从本期开始,将推出“初中语文新授课”相关课例。

    感谢您的关注和推广!

    图片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大树之根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杨玲

    研讨主题

    聚焦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读课文《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读懂“小故事”:变化语调和语速,分析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重点)

    2.读懂“大道理”:结合原文来解读愚公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难点)

    教材和学情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八上出现了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这两个“古汉语单元”,即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古诗词和文言文。教者认为,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语体”的不同,并对应采取合适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难”,很大程度上源于语体障碍。文言文学习中出现的“懒”,可能与识记任务较多和学习方式单一、枯燥有关。

    不“肢解”词句,不“生讲”术语,不“硬背”译文,而是创设语境,有指向地诵读,重在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探寻文言文从“文字”到“文化”的秘密,对学生来说,应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尝试。

    教学方法

    聚焦文言文学习“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课堂难题。更新“串讲法”,把追问、答疑和适当的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诵读法”,用“有任务和要求”的诵读,来提升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使用希沃白板5制作并播放课件)

    一、目标导学

    1.学情检测。用小游戏检查上节课学习效果。

    ①读准字音:太行(háng) 冀(yì)州 河曲(qū) 始龀(chèn) 亡(wú)以应 箕畚(jīběn) (错)

    解析:“冀(yì)州”读音有误,应为“冀(jì)州”。

    ②解释词语:古汉语中,山南水北为“阳”。“益阳”,因在益水之南而得名。(错)

    解析:古汉语中,山南水北为“阳”。“益阳”,因在益水之北而得名。

    ③读准停顿:河 曲 智 叟 / 笑 而 止 之 曰 (对)

    ④翻译句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意思是“邻居住在京城的妻子留下一个男孩。(错)

    解析:“京城”是复姓。“孀妻”指寡妇。”“疑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出示单元目标和课文预习提示,点明本节课学习任务。

    教师预设:本单元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上节课,我们注重于《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的“文字”,读准了字音和停顿,整体上读通了内容大意。《愚公移山》的预习提示说“《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这节课,我们来读“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聚焦文言文中的“文化”。

    3.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出示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抛出主问题:对移山之事,不同的人有不同态度,他们言行背后的心理,各是怎样的?

    2.独立学习,教师巡查学情。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注。①找到对应的语句,看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②找出文中对比鲜明的人物。③揣摩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

    (二)合作共研

    3.聚焦“话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活动:分享成果,探讨疑难。

    4.聚焦“文本”:哪些人物对比鲜明?怎样读出不同意味?

    教师预设:智叟笑愚公“汝之不惠”,愚公叹智叟“汝心之固”。

    智叟所说的“残年余力”确是事实,应重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山之一毛”的出现,透出强烈的不屑。“其如土石何”,“其”字加强反问语气,强化了智叟语气中的理所当然和盛气凌人。

    愚公说智叟思想顽固,“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长息”和句末句号的提示,此句非感叹句,是陈述句,语速应缓,语调不宜“高亢”。愚公说子孙后代生生不息,这个层次用了“顶针”手法,当“一句顶着一句”,恰当地连读,读出愚公思想的深邃。“而山不加增”,“而”字表转折,“山”字后的停顿可适当加长。同样是反问句,“何苦而不平”较之“其如土石何”,语调上扬的幅度要小一些,表现出愚公移山所持的坚定信念。

    5.聚焦“文化”:分析愚公形象。

    学生活动:紧扣原文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

    教师预设:不畏艰险/心志坚毅/目光长远/……的愚公。引导学生再次放眼全文,从“我”的角度解读愚公移山之举。如抓住故事中人物取名“愚公”,来说历史上和生活中关于“大智若愚”的人和事,以此深化寓意,让古老故事中的精髓,与时俱进地焕发出新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教师预设:《愚公移山》要说的不只是“移山”之事,也不只是“愚公”其人,而是寓言背后的“理”。像这样有意思的故事,像这样有深度的哲理,《列子》中还有很多。

    三、巩固提升

    分角色分层次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从“聚室而谋”“其妻献疑”“叩石垦壤”“智叟嘲笑”“愚公长叹”“帝感其诚”等情节中,挑选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

    四、学后反思

    说说课堂收获和疑惑。

    学生活动:从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方法、技巧、情感体验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说说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留存或产生的疑问。

    五、课后达标

    1.必答题,独立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2.选答题,合作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或第六题。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人事→ 寓言 →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