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青年时代的陶侃,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死,由母亲湛 氏〔湛zhàn〕抚养成人。那时他在本地浔阳县里当一名小吏,负责管理鱼池。有一次,带回一些醃鱼给他母亲。他母亲很生气,把醃鱼封存不吃,并且责备他说,“你拿公家东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兴,反而使我很替你难过!”——这就是旧时文人传颂的“陶母封鲊〔zhǎ〕”的故事。他们认为陶侃的一生廉洁勤劳,同他母亲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封鲊”也就被作为母教的一个范例。
陶侃做“广州刺史”的时候,公事不忙,但他不愿闲着。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晚上又搬进书房,天天来回来回地搬出搬进,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一天,有人忍不住问了他。他说:“咱们应当随时准备收复中原,岂可过分安闲,不自锻炼!”(那时晋朝已失去了北 方的大片领土,退守长江以南了。)一这段故亊,叫做“日运百甓[pì]”。后来,人们就把“运甓”用来表达勤苦 自励的意思。
陶侃还很爱惜时间和节约物资。他常常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寸阴”、“分阴”,形容短促的光阴(时间)。他说:“大禹那样的圣人,连一寸的光阴都不浪费;那么我们普通人,就更应当连一分的光阴都得加以珍惜了!”
有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许多竹根、竹梢和木屑(锯末)。这些东西,本来都只好算是废物了,陶侃却叫办亊人员全部登记收藏起来。别人见他留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剩余东西,心中都暗暗好笑。后来,一次元旦大集会,恰逢雪后初晴,厅前泥泞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这时,微不足道的木屑发挥了作用。过了些时,为了军事需要,要造一批船,陶侃便拿出收藏的竹根、竹梢,这些剩余的废物做了造船用的竹钉子。为公家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来就叫做“竹头木屑”或“木屑竹头”。这句成语和“鸡毛蒜皮”的意思不一样。“鸡毛蒜皮”是形容没有用处的细微东西,而“竹头木屑”却含有精打细算、珍惜物力的意思。
宋陈亮《祭妹夫周英伯》:“虽竹头木屑亦有以应我需者……。”
陶侃为人十分耿直,刚正不阿。他在武昌当太守时,长江水面上常有盗船出没。强盗拦劫商船,强抢财物,老百姓对此苦不堪言。陶侃知道后,决心除掉这些可恶的强盗。他派了几十个兵将化装成生意人,兵将暗带兵器,潜伏在几艘货船上。
货船刚驶过龟山,就有十多只小船从周围包抄过来。等小船靠近货船后,几个拿着钢刀的人跳上货船要来抢劫商人们的财物。潜伏在船上的士兵趁其不备突然袭击,强盗们有的被打倒,有的被扔下水,其余几个头脑反应快的,见抢劫不能得逞,便跳上小船狼狈地逃走了。
士兵们将抓获的几个强盗带回太守衙门,陶侃立即对他们进行审讯。原来这帮人并不是什么强盗,而是西阳王司马羕的亲兵。这西阳王不但是皇族,还是皇上的宠臣,就连皇上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位主簿私底下劝告陶侃说:“大人,为了避免得罪西阳王,我看大人您还是做个顺水人情,将他们几个放了吧。”
陶侃非常严肃地说:“陶某身为太守,理应秉公执法,除凶御寇,保境安民,怎么能因为他是皇上的宠臣就违背做事的原则呢!”
第二天,陶侃亲自领兵来到西阳王府,要司马羕交出所有人犯。司马羕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只好将参与抢劫的亲兵全部交出。这些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此,在陶侃的管辖范围内再也没有发生过抢劫案件。陶侃不畏权势的美名也在民间流传开了。
阅读心得
陶侃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是人民的好太守。我们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日积月累
近义词:刚正不阿—( )
反义词:刚正不阿—( )
学习方法
1.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
2. 将“日积月累”的答案在“留言区”留言。
上期答案
近义词: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反义词:不慌不忙—(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