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余映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1:57:08
  • 《课例研修|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 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杨玲

    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分“理文章大意”“析课文结构”“赏千古名句”三大板块,分别抓住关键词句、表达方式和比喻修辞设计主问题,理性构建,感性表达。“板块式”和“主问题”,它们让语文课堂,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板块式教学,不逾矩,意味着取舍。

    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却也“百家争鸣”,“教什么”变得随意、茫然和无所适从。板块式教学,让教师理性思考后合理取舍。

    全盘把握教材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本核心价值,方能合理取舍。

    《记承天寺夜游》在单元的定位“古代诗文”,单元导读语说“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课后习题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这些都是“不逾矩”的提示。就文本核心价值而言,《记承天寺夜游》美妙在何处?余老师对此框定的板块是“结构”和“名句”。“取”了这三大板块,自然就“舍”了其他,课堂因此眉目清明。

    “板块式”说的是课堂整体设计,“主问题”指向课堂整体操作。

    “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合自如,从心所欲,意味着提炼。

    主问题,必须有精准性,有开放度,能支撑起课堂长时间参与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打通“教法”和“学法”,它既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着眼点,又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着手处。

    如“赏千古名句”板块,可以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用词之妙等方面展开,但余老师将这些都提炼在“比喻”这个主问题之下。“这一句为什么好”,这是在精准地聚焦。“请来表述你的欣赏”,余老师将束缚减到尽可能少,学生自然畅所欲言。“放开”学生发言,又自然地“收拢”在“比喻”之下,最后用“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和八个四字词语言其美,余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

    “板块式”,合理取舍,不逾矩。“主问题”,精准提炼后放开去,从心所欲。自律而自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操作上高度“自律”,去理性构建课堂的充分的自由。

    因声求气诵妙文,返璞归真品名句

    ——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雅礼洋湖实验中学 蒋超群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评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的绝世妙文,而在学习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后,我深深地觉得,余老师这堂课也是一堂绝世妙课。

    一、诵读,体会情感之微妙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一篇言简义丰的短文,虽然只有85个字,但其中既有喜悦又有哀愁,既有自由洒脱又饱含无奈和忧伤,如何教才能让学生透过词句体会到作者这些微妙的情感呢?

    这节课上,余老师主要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朗读,引导学生慢慢地沉入文本,贴近文字,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何谓“因声求气”?“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余映潮老师这节课上的朗读设计更是将“因声求气”这一传统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指导学生读好“念”、“盖”、“但”这三个关键词,尝试把这三个词的读音拖长,并且放慢语速,读出感叹和遗憾的味道;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出一点夜游的兴味”,读出“欣然”和“亦”这两个词语中蕴藏的愉悦和惊喜;三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读出一个遭贬“闲人”的失意和落寞。三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都有不同层次的指导,绝非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余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从语音、语调、停顿、语气、表情等多方面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说,学生每朗读一次,他对文本的理解就深了一层,对情感的体验就多了一分。

    反观自己平时的课堂是如何处理朗读的呢?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读的声音、读的形式和读的技巧,甚至于有时为了赶进度,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草草收场了。看似书声琅琅,其实有口无心,我们只是让学生张开了嘴巴,却没有打开他们的心。学习了余老师的朗读设计,我为平日低效重复的朗读指导感到汗颜,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有层次的朗读指导。

    二、背读,分析结构之美妙

    《记承天寺夜游》这样一篇绝世妙文,妙处甚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它美妙的结构,余映潮老师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如稚气未脱的顽童般,和学生们做起“游戏”来——你们背一遍,老师就教给大家一些知识。

    在余老师层层深入的点拨下,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一篇“神品”灵动而又缜密的结构。第一遍背,学生不仅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叙议结合的佳作,第一层是叙述,第二层是抒情议论,还明白了原来表达方式也可以是划分层次的依据;第二遍背,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到第一层的叙述中还可以细分为记叙和描写;第三遍背,学生收获到古人作文时的典型笔法——起承转合,并且这四个层次中还包含着作者不同的心情。

    余老师看似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些知识,其实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看似只是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用笔记录了下来,其实是加深了对文章章法的理解。但是,关于这一环节,我也有一处疑惑:文章结构的这些妙处,是由教者直接告诉学生更好,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更好?我们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教者是否可以先通过设计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他们深入地揣摩文本之后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呢?

    三、赏读,品味语言之精妙

    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诵读、背读后,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时,余映潮老师体贴地说道,“同学们已经很累了,让我们休息一下吧,再做一件安静的事情。”顺畅地过渡到了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千古名句。

    听完余老师这句话,我在想:为什么此时不安排学生出声诵读了呢?真的只是出于对学生的体贴么?会不会还可能因为品味词句比较适合于默读,毕竟默读不受节奏和速度的限制?会不会是余老师此时想要营造出不同的课堂氛围,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动起来”?无论何种原因,我认为余老师此时让学生做这么一件“安静的事情”实乃明智之举。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的语文课,不论创设了多么丰富的活动,设计了多么精巧的环节,最终一定要落到语言和文字上面去。这篇绝世妙文中有不少美词佳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余老师只取其中一瓢饮,聚焦于文中写景句的欣赏。这个环节最令我叹服的是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他绝不会用一句轻飘飘的“你真棒”来予以肯定,也不是一个从不否定学生的“好好先生”。当学生说作者以明月自喻,以黑夜比喻朝廷时,余老师在肯定她的思绪开朗时也纠正了她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当学生说这一句既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洁白,也写出了竹柏影子的交错纵横时,余老师在他的回答上进一步阐述其中动和静的相互映衬;当学生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时,余老师轻轻地用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行高度的概括。

    这一环节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余老师在最后用八个四字词语对这一美句的品析,其中涉及修辞、悬念、意境、情感、结构等多方面内容,这三十二个字不仅体现出余老师思想之凝练,语言之简练,更彰显其文本解读之老练。我想,无论时代如何演变,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也许在我们平日的观念里,更多的是追求课堂的新颖,但是余映潮老师用这一堂课告诉我们,语文课也可以如此朴实,如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