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石壕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32:48
  • 《《石壕吏》读后感400字》
  • 今天,我背了《石壕吏》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一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寥寥数语就将故事的开端讲的清清楚楚,"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关吏面前妇人是多么的弱小,揭示了妇人的不幸。

    "听父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段讲了自己儿子的情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讲述自己对儿子伤痛,还用这句话来恳请官吏不要抓"我"。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段讲了家里人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讲了母亲的可怜。

    "老妪力虽衰,请求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讲了老妇人见官吏们还不肯走,只好自我牺牲了"老妪力虽衰请求吏夜归"更加突出了老妇的苦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前面两句是环境描写"泣幽咽"讲了当时还有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当时妇人已经被官吏们抓走,杜甫只能和老翁一个人告别了。

    仅有短短120个字就刻画这个小故事,不仅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残酷的官吏,还有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杜甫可真乃"诗圣"者也。

  • 《《石壕吏》教学设计》
  •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篇现实主义叙事诗代表作。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反映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蛮横,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信息技术)

    1、【预习作业一】提供101朗读音频资源,学生提前朗读诗歌,正字音。

    2、【预习作业二】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你说一说。

    小结: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产生了一些困惑,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石壕吏》。

    设计思路:收集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学情为导向,调整教学设计,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探讨解决。

    二、温故知新,初读全诗

    1、大声、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思考:二者在体裁、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预设】《春望》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而《石壕吏》是古体诗。

    ①韵脚可换韵,用韵灵活;

    ②句数无限制,可奇可偶;

    ③字数无限制,可多可少;

    ④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等。

    2、请找出《石壕吏》的主要韵脚。

    【预设】i、u、en

    【屏显】压韵明显的句子

    小结:可见,相较律诗,古体诗用韵更加灵活。

    3、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压这几个韵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读起来很低沉;很压抑;像哭一样,更能表现老妪的苦、作者的悲。

    【屏显】在抒发愤懑、忧伤的感情时,常选用短促而低沉的韵脚。

    小结:可见,韵律,不仅可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还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此诗用韵之巧,机到神流,难怪《唐宋诗举要》中如此评价《石壕吏》:“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4、生齐读,感受韵律的节奏感和其呜咽凄绝的情感效果。

    5、师相机范读几处呜咽悲凉的句子。

    三、再读全诗,感知大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感知大意。给诗歌加副标题,概括故事。

    《石壕吏》,一个 的故事。

    【预设】《石壕吏》,一个悲苦的故事。(情感)

    《石壕吏》,一个有吏夜捉人的故事。(人物)

    《石壕吏》,一个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故事。(时代背景)

    ……

    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你从哪里发现的?请你依据对诗歌的理解,读一读这个句子。

    故事情节,可从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思想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小结:《石壕吏》,一个……的故事。(小结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诗歌,今后的学习中,大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角度概括故事。

    四、品读全诗,感悟情感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请同学们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妪的生活境遇。

    【预设】“苦”

    老妪之“苦”,“苦”在何处?试联系诗歌进行分析。

    【预设】①“投”、“捉”、“走”、“看”,四个不同的动词,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②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与“苦”可以看出。

    句式对仗;身份对比;标点符号(感叹号:加强情感);程度副词。

    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古代十五充军,可见兵役对百姓残害之深。

    (例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例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④“存者且偷生……”两类人的苦。

    ⑤“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

    2、想象情景,补充吏言(信息技术)

    这首诗标题是《石壕吏》,却只有老妪在说话。石壕吏说话了吗?

    【预设】“吏呼一何怒!”

    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请你想象补充石壕吏“呼”的内容。

    石壕吏:

    (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室中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一定有他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汝家必出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展示】①完成学案,拍照上传。

    ②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特点。

    【点评】点评要全面。你能不能用动作、神态表现出来。

    提问:为什么要省略吏者的话呢?

    【预设】内容上,不仅能体现语言的精炼,还有利于情节安排的详略得当。

    结构上,则起到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的效果。

    小结:这是一种“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

    2、背景拓展

    无疑,吏者是残暴的,老妪是凄苦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也说道:“‘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面对如此苦难的老妪,诗人为何一言不发呢?

    【预设】战争的残酷;课下注释①

    【补充】视频资料

    看了这段视频,你捕捉到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哪些信息?

    【引导】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一提到战争,我们都会想到正义的一方和叛乱的一方。杜甫是唐朝的小吏,他肯定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镇压叛乱,这是他爱国的一面。但他亲眼目睹到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惨景,他又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感,这是他忧民的一面。而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他的诗歌被称作是“诗史”,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体会诗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诗人有着浓烈的忠君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亲眼目睹民生之疾苦,国危民难何抉择,爱国怜民难两全。)

    五、捕捉细节,续写故事(信息技术)

    故事的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分别之际,老翁与诗人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运用人物描写手法,大胆想象,捕捉细节,续写故事,100字以内。

    【预设】略(展示学生练笔,请学生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的练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老翁分别的情形,老翁的凄苦伶仃,诗人的悲痛欲绝跃然纸上。

    总结:郭沫若先生如此评价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在字里行间领会“诗圣”杜甫的不唱高调,不避苦难,不走过场,感受他的从容与慈悲!

    【分层作业】

    基础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巩固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②自主学习《新安吏》,完成“一米阅读”测试题。

    提升生:

    ①背诵全诗,上传背诵视频。

    ②自主学习《新安吏》,完成“一米阅读”测试题。

    ③自主学习“三吏”另外两首诗歌,任选其一背诵。

  • 《改写《石壕吏》900字》
  • 晚上,天边的星还没有暗下一分,我投宿在石壕村歇息,正坐在床上,外面忽然喧哗起来,继而又连成一片低语,后来只听一声巨响,震得墙都惊飞一阵灰,我的心咯噔一下,连忙站了起来。

    “不要跟我说没有!”我贴在门上,尝试听清外面发生了什么。“上次我来你们家,你们也是这么说的!”

    “您大人有大量,就别搜了,哎呦!”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好像有什么重物落了地,我本打算去推门的手僵在半道,又放下。

    “您先听我讲……”

    “废话什么……”外面杂乱声音越来越响,我还是没有开门。

    “你们还要怎么样!”老妇的的尖叫像刀子划破了夜色,不安与烦躁涌了出来,包裹在这座小屋里。

    “我有三个儿子,”老妇哑然开口,伴随着一阵翻动杂物的动静,“全都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其中一个儿子送信过来,你猜,上面写了什么?”

    我慢慢蹲下,一手扶着门,一手撑在地上。

    “我哪知道?”差役不耐地说,手把门板扣得震天响。

    “死了。”老妇平静地说,史吏似乎停止了动作,徒留一片多余的寂静。

    我微微睁大眼睛,双手无力垂落到地上,指尖沾上一点灰。

    “死了!两个全他娘的死了!”

    没有人回答。

    夜风从破烂了的纸窗钻进,忽强忽弱。

    太多了,太多了,那些血沾上你的衣摆,可你只能闭眼走过,因为太多了,你根本来不及同情。

    太多了,太多了。

    沉默在尖叫。

    “抱歉”,是老妇的声音,我心下一紧,猜想着她的下一步举动。

    “你知道的,”老妇的语气变得平稳,“那些死去了的也不能复生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罢了。”

    “所以呢?”差役问道。

    老妇的呼吸重重敲打在人的耳中,愈来愈快,像站前的鼓点。

    “我们家已经没什么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母亲还没有走。”老妇不带感情地说道,“但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虽然我力气小,但还是能应付应付,你今晚把我带走吧,说不定还能来得及给军队做早饭。”

    我站了起来,腿麻不已,把耳朵贴得更紧了一些。

    “叮当”声后,又响起一阵脚步声,随后,便再无声响。

    我等待一会,开门走进厅中,望着地下一片狼藉,跨了过去,头也不回地出门,身后不时传来时断时续的抽泣。

    该走了,我想。

    抬头,远天一抹亮白横至漆黑村中。

    指导老师:蒋超群

  • 《改写《石壕吏》》
  •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暮色渐浓,我马不停蹄地赶路,身后人去楼空的客栈早已不见踪影。定要在夜幕降临前寻着落脚处。

    吁——

    石壕村。

    算是及时的,昼日的最后一丝光线也被消耗殆尽,夜,踩着马儿的尾巴到来。倦色在脸上浮现。村里静悄悄的,我的呼吸也不由得轻了许多。

    轻叩响一户离村口不远的人家,许久,终是有了些动静。一张皱皱巴巴的脸显现在门缝后,看清来人,警惕不减。一时间,空气有些凝滞,半晌都无人开口,我随即反应过来,正了正神色,拱手请求投宿。

    她沉默地打开门,让了让,似是松了气,和蔼地冲我笑了笑。月色拥了进来,我方才看清,那是一双多么哀伤的眸,皎洁明朗的月光也再不能使这双眼睛澄澈。

    我跨过门槛,跟随她来到一间侧房。来者无恶意,她的话也多了起来,简单清理完房间后,便用沙哑的嗓音温和地安排我住下。我的感激尽在不言中。

    躺在榻上,心这时才踏实下来。

    正当困意席卷全身,突生异变——

    哐啷!哐啷!哐哐哐……

    粗暴的砸门声伴着刺耳的怒骂,搅乱了宁静的气氛。

    本就不大的小院里瞬间慌乱起来,老妇人急急地将老伴推入后院,老翁只来得及拿上外衣胡乱一披,就直往墙上攀,乳母担忧地望着,迅速捂住了婴孩的耳朵。砸门的差役已经逐渐变得不耐烦,隐隐有踹门的趋势,老妇人走到门口,颤抖着手将门闩取下,门外的官吏恶狠狠的瞪着她。

    他多么的愤怒,抬脚踢了门框一脚,跋扈地指着老妇人的鼻子,大声质问,怒吼着。

    她多么的痛苦,不动声色地瞄了一眼被踢坏的门框,缩着脑袋,低着头。

    “我要例行征人,要的是男人,你个老东西有什么用!躲什么躲!就只顾自己,不顾国家了?”差役看了眼欲走上前的我,我止住了步子,自虐般地看着他们。

    “我们家没有男人了,三个儿子都给抓去邺城了。前些日子,一个儿子捎信说另外两个儿子死了。”老妇人浑浊的眼睛一动不动,说完了这番话。这个世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让开!”官吏将老妇人一把推开,老妇人踉跄了一下,却迅速伸出干瘦的手,像一头母狼一样牢牢抓住了官吏。

    “大人,室中更无人!只剩下我孙子和儿媳了!儿媳……儿媳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哎哟,你个老东西!别碰我!”官吏嫌恶地甩开老妇人的手,“你儿媳与我何干?你总得找出个人来给我交差!不然……你能拿出些粮财来也不是不行。”

    家中的粮已经所剩无几,乳母的口粮有时都不能保证,小孙子快要没有奶水了,这个方法,行不通……一定要去一个人,那也只能是——

    “我虽年老力衰,但做饭还是绰绰有余,战场上岂能无人管伙食,让我去做这些,战士们不是更方便?”“你?哼。”官吏挑剔地打量着老妇人。

    老妇人沉默地忍受着不怀好意的目光,搅在一起揉搓的手指暴露了她并不平静的内心。

    “走吧。”

    “啊,好,好。”她抬头看了最后一眼,看见我,安慰似的笑了笑,道:“回去吧。”

    直到很久以后,老妇人才可悲地惊觉,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她连眼泪都来不及落下。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导老师:蒋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