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三境界如此划分。以世间最浪漫而热烈的情爱拟喻生活,本身就对生命有着真挚的崇敬和热爱。第一境是浓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与目标;第二境是挣扎后依然倔强地坚守,是不悔一路走来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彻悟,不经意间便得到了生活的馈赠。
其实,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经历此“三境”么?每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在父母和长辈的殷殷期待下成;长大后,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不懈坚守;不管最后成为怎样一个人,也无论各自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成就,到一定年纪后,会忽然顿悟: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王国维大师的人生三境界,划分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如诗,天地间自有诗情画意。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析和赏论都收录书中,与其说这是他的作品,不如说是诗评如诗。而《人间词话》中所提出来的“诗词当以‘意境’为上。”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本身虽然是评论性文章,却仍有意境、仍有境界,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读《人间词话》,与单独读诗、读词完全不同。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诗词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优美的平仄韵律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世界。虽然有一些评述过于高深晦涩,有如“雾里探花”般虚虚实实不清,但我在通读之后仍能从中受益,甚至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而其中所说的“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之类的观点,于我而言。也很有启发。它将中西艺术融合,将文学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也是王国维大师自身的一个境界吧。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必须满怀真情,教育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真正实现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大话,不说套话,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章,必能走进读者的心。
《人间词话》是女儿推荐我阅读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匮乏。说来惭愧,阅读《人间词话》时,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不时会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经常借助字典小老师。虽然如此,每每读到特别喜欢的诗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朗读,这时,女儿总会投来诧异的目光。虽然只通读了几遍,特别是读第一遍时,确实比较累,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态构建都有很大帮助。接下去,我准备尝试背诵里面的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可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人间词话》一书。相信,一定也会像我这样收获满满!
(作者是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教师)
后 记
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让我们一起品读《人间词话》,用心聆听王国维大师对诗词、对生活独到的理解与感悟,深入感受中国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在静心阅读中,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做一名有“境界”的老师。
薇言微语
静安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国学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我读《人间词话》,感觉王国维推崇南唐及北宋词,崇尚天然之美,不喜欢南宋的雕琢之美。他对姜夔的评价,在我看来,不尽合理。但《人间词话》毫无疑问是一本有重要价值的词学理论论著。“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
袁老师在阅读中,不仅读得很“较真”,读出了自己的体悟,而且联想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值得敬佩。她有一种在骨子里的教师的自觉与责任感。读书为用,这是教师读书最大的特点。
就读书而言,我觉得《人间词话》的有趣一半在书外。此书问世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的晚清词坛对此书集体保持沉默,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胡适、胡云翼等人的推阐发扬,《人间词话》才影响日增。但在三四十年代,一批学者(如唐圭璋、龙榆生等)纷纷撰文,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王国维的观点……我觉得,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比较起来阅读,与读《人间词话》一样精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寻梦的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追梦的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这是圆梦的你。
——题记
青青诗林中,漫漫词海里,我们在杏花、春雨、江南的三月里相逢。我手捧一册古色古香的《清照园》,任茶香与书香在空气中交融,与你展开了一场相隔千年的约会。盈袖暗香,伴深秋瘦菊;舴艋轻舟,载万千愁绪。跨越千年,你就像一棵洁白无瑕的玉兰树,在料峭的寒风里,在宋词的花园里,绽开孤傲的花,一枝独秀。
初见你,还是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豆蔻年华的少女。透过薄薄书页的字里行间,发现你这个卓尔不群的千古才女竟也“沉醉不知归路”诗中散发出美酒的醇香,是诗词浸透了酒味,还是烈酒点燃了诗情?
蒙蒙细雨中,我仿佛看见你在藕花深处,撑着一叶小舟,在水面轻盈地荡漾。与你初识在倒映着绿荷红莲倒影的池塘边。那时的你,单纯而热情。
再见你时,诗风大变,由“婉约”变成“豪放”,你也由“才女”变成“侠女”一首《夏日绝句》惊醒多少梦中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铮铮铁骨,缥缥豪气,令多少须眉为之折腰,自叹不如。你虽为女儿身,诗中却流淌着大丈夫的一腔热血。你如那祠堂前的雕塑,衣裙飘飘却英气逼人。不见了往日的温婉柔情,不见了浪漫的风花雪月,只有那沸腾的热血谱写着荡气回肠的黄钟大吕。那时的你,豪爽而英武。
最后一次见你,是在“人比黄花瘦”的篱边,多少往事都成记忆的碎片,如春雨一般落进寂静的深潭,泛起几圈历史的涟漪,再缓缓散开,虽然依旧美好但已是夕阳西下,唤不回往日的“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豪饮,只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惆怅。双溪轻漂的小船,已载不动你沉重的愁绪。才见花开,又见花落,再回首恍然如梦。那时的你,人老珠黄,形影相吊。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那是你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吧!亭台楼阁上,与夫婿煮酒论诗,看片片飞絮融入晚霞之中,溪亭日暮,放舟津渡,陶醉其中,忘记了那漫漫归路。
淡淡红尘随风逝,纷纷时事伴水流,寂寞苍穹之下,你“寻寻觅觅”,终有所获。
你如一株绽放在枝头的白玉兰,花色已淡,但诗名永存!
指导老师评语:本文想象力丰富,“穿越”时空,与仰慕的才女相见,了却了“李粉”的“追星”夙愿。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分别写了诗人少女时期、青年时期和暮年时期的不同人生的不同诗风。本文文采初显,不仅对李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还间夹着对其人生和诗词的评论。
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方法,颇有“骈文”之风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让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