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见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28:29
  • 《吃货逛街》
  • “向左,再向右,哎哎哎……”妈妈见我如此沉迷于游戏,便把手机给没收了。

    “唉!”我只好沮丧地迈着沉重无比的步伐到了美食街现场。

    虽然今天的天气寒冷刺骨,但是一看到美食街热闹非凡的景象,我的心情一下就多云转晴了。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摊位上。

    这是个烤肉摊位。我贪婪地闻着烤肉的香味,美味的烤肉在烧烤架上不停地一边旋转一边发出“滋滋”的响声,吸引着无数来来往往的客人,烤肉的香味迅速地钻进了我的鼻子,鼻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大脑下达指令——买它。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也凑过去闻了闻,眼睛眨了眨,自言自语道:“有点膻味。”

    付了钱之后,我的眼睛不经意间划过一个东西,定了定神,倒吸一口凉气,同样是蒙古烤肉,价格不但只是我的三分之一,大小还是我这串的两倍!唉!到手的烤肉突然就不香了,都怪我没有三思而后行。

    我们继续走着,我看见了糯米点心的图片,上面的糯米点心光滑圆润而富有光泽,使人一见便生爱慕之心,一看便以为这是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神石。再看一下切卡后的图片,里面的抹茶如爆浆般流出。乍一看,还以为是CCTV上报导的蟹黄包。可惜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吃到它。

    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谨记这次逛街的经验教训,三思而后行,再也不吃哑巴亏。

  • 《西亭脆饼》
  • 周末,陪爸爸回乡下老家唐闸。邻居婶婶见我难得回趟乡下,便从家里给我捧了一大堆好吃的零食。我挑了几样自己喜欢的糖果,美滋滋的吃了起来,同时把不喜欢吃的零食给了爸爸。

    爸爸从我给他的零食中,挑了一袋食品,问我是什么?我歪着脑袋,一看,便说:“袋子上写着呢,脆饼!”爸爸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脆饼,是南通特产,其中,以西亭脆饼最为出名,可好吃着呢!”

    爸爸说,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邻居婶婶家就是做脆饼的。小时候,看到邻居婶婶家烘脆饼,可馋了。上大学后,爷爷经常托人带脆饼到学校给爸爸充饥。那时候,爸爸每个月的伙食费只有十几元,加上助学金每月14.5元,一个月总共不超过30元,肚子饿是经常的。晚上上完夜自修,肚子饿了,就拿出一个脆饼出来吃。可爸爸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吃,就把脆饼拿出来分给宿舍的8位室友一起吃。很快,爷爷带给爸爸的几袋脆饼就吃光了。不过,爸爸说,当他听到同学们都说南通脆饼很好吃的时候,挺高兴的。爸爸不无幽默地说,吃过南通脆饼的室友,现在两位是厅官,一位成为著名导演。看来,南通脆饼威力无比呀!

    爸爸拉我坐下,向我说起了西亭脆饼的故事:传说从前,在西亭镇上,有对夫妇开了一爿茶食店,老板很能干,能做各式各样的茶点,无奈西亭乃乡间小镇,很多人买不起细货茶食,生意清淡。乡下人喜欢吃脆饼,于是他们就在脆饼上动脑筋,粗货细做,只有做出大家都能买得起吃得起的茶食,这样才能把生意做活。他们经过研究,在原来脆饼做法的基础上加油加糖,外加桂花、桔皮,并将方形改成长条,上面洒上芝麻。此外,还改革了筒炉,把握住火功,终于制作成别具一格,松脆香酥的脆饼,上市后,全镇轰动,慕名求购者云集。

    恰巧当时,曾任清政商务大臣的张謇状元,因祖居西亭,每年要回西亭祭祖,当他品尝了小店夫妇的脆饼后,大加赞赏,除自已爱吃外,还将其作为礼品赠送华商、外商及达官贵人,很快在皇室中也享有了盛誉,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西亭脆饼选用上等精白面粉为主料,经二十八道工序,用手工制成。脆饼用微火烘烤,表面黄而不焦;脆饼的工艺考究,每只脆饼有十八层次,君若不信,用开水泡饼,则层次清晰可见。

    西亭脆饼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干吃,另一种是用开水泡了吃。爸爸说,他以前最喜欢用开水泡了吃,将一、两个脆饼掰碎了,放在瓷盆里,加上一点红糖,用开水一冲泡,吃起来,香甜软酥,美味可口。

    “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别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不知何时,爸爸竟轻轻哼起了儿时听到的一首儿歌,仿佛沉浸在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之中。

    听爸爸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很惭愧,哎,居然差点就错过了南通本地这么一个著名传统名点特产!

    我连忙从爸爸手中夺过脆饼袋子,拿出一个脆饼,送到嘴里,美美的咬下一大口,真是香甜酥脆,回味无穷,好吃极了!我仿佛看到爸爸小时候,吃着邻居婶婶家刚刚从筒炉里拿出来,还冒着热气的香喷喷的脆饼,那副十分满足的样子。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译文] 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

    “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此“邑中园亭”,当指作者游历过的境内亭园。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期思山上。稼轩慕渊明,渊明有《停云》诗四章,其序云:“停云,思亲友也。”稼轩意在套用其旨,抒发对亲友的怀念。

    “甚矣吾率矣”: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甚矣:到极点了。甚:极。 不复:不再。周公:姓姬,名旦,鲁国的始祖。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孔子崇拜的圣人。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何物能令公喜: 经查考是源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子愔/愔子超/愔弟昙/鉴叔父隆)〗: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髯,珣短故也。寻除散骑侍郎。时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温恆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译文1:

    唉,我已经太老了!我平生的好友都相继离我而去,现在没有几个了!我已经白发苍苍,对人世间的种种际遇都能一笑了之了。现在,还有什么能够引起我的欢喜?也许只有这青山吧。我看青山,妩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会是同样的感觉。我的情怀,青山的风貌,两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我在东窗下饮酒,又思念着朋友,料想陶渊明当年写就《停云》诗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情吧。古时南朝那些用狂饮来故作风雅,求取功名的人,又怎知这饮酒的妙处呢?我如今不恨自己见不到古时那些贤者,而是恨他们见不到我的疏狂豪放之态。当世能理解我的,也只有寥寥几个人了!

    译文2:

    唉,我衰老得太厉害了!令人惆怅惋惜的是一生中交往的朋友已七零八落,如今还能剩下几个知己?时光飞逝,岁月蹉跎,空留下垂地三千丈的白发。历经风雨沧桑,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业已了然于胸,只能付之一笑了。请问: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耿耿于怀,喜不自禁呢?要让我来看,还是那青山的姿态妩媚可爱,令人心旷神怡,料想青山看我也是这样的悠闲自得、风流潇洒吧。这是因为,我与山的性情与面貌大概也差不了多少。

    一个人坐在东窗下举杯独酌,不时还搔搔满头白发,不禁思亲念友,感慨万千。可以想见,当年陶渊明作《停云》诗,触景生情、一挥而就的情景,也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吧。江南那帮沉醉于追名求利、贪享荣华富贵的人,怎么能够体会到这浊酒神奇而美妙的作用呢?我乘着酒兴回头长啸,似乎云也起来云也飞,气冲宵汉。我并不怨恨生不逢时,无缘看到古人的神韵豪气,相反,倒有点怪怨古人早已谢世,没法看到我今日的豪放之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能理解我的人,也就只有两三个至交罢了。

    赏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 《我爱三角梅》
  •  周末晚上,妈妈见我学习繁忙,便提议:去一次郊游。乐得我一夜未合眼。郊外风景怡人,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绿莹莹的秧苗、腼腆的含羞都笑眯眯地欢迎着我们,连泥土都散发着清新的香味。我的心都醉了。忽然,有几团随风跳跃的“火”映人我的眼帘。那是什么?好奇心驱使我拉着妈妈向那儿跑去,是好儿簇小。三枚火一般红的叶子,分布四周,中间嫩黄的花蕊上嵌着。颗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动着。

     “这是三角梅。”妈妈微笑着说。咦?好奇特的名字呀!我不由蹲下身子,注视着花儿。风轻轻拂过,三枚叶子一下子向中间靠拢,保护着花蕊。啊!花蕊多么像孩子,红叶又多么像母亲呀!我忙摘下一株,带回家,插入花瓶。以后,我天天为三角梅换水。但没过多久,花儿的脑袋便介拉下来,一丝淡淡的惆怅爬_L我的心头。我望着快要凋零的三角梅发呆,抬头猛地看见镜子里露出了妈妈的脸,她久久地望着我·4·…一天,我放学回家。不一会儿天空便阴暗下来,接着便是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这么久,妈妈怎么还不回家?我望着窗外,心里正着急,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妈妈,她浑身被雨水淋透了,脸颊、衣角还在滴水,顷刻间,过道便湿了一大片。

     妈妈手中拿着一株连根的三角梅,根__仁挂着颤动的水珠我望着-身雨水的妈妈,心绪翻滚:妈妈啊,夏夜,您为我拍打驱赶蚁蝇,汗水沾湿了您的黑发,渗透了您的衣衫。冬日,天刚蒙蒙亮,您就为我赶做早餐,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吹白了您的头发。现在您竟……妈妈您对我的关怀,我将牢牢铭记在心,我永远热您,亲爱的妈妈!如今的三角梅在我和妈妈的照顾下茁壮成长,母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我爱三角梅,因为我更爱我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认错》
  •     一天放学后,我没精打采地回到家,妈妈见我坐在椅子上发呆,忙问:“乐乐,哪儿不舒服?”

        “妈妈,语文老师读课文,我给她挑了个错儿,她会不会生气?”

        “你这孩子总爱多嘴,大家尊敬老师,你给老师挑毛病,老师会不生气?”

        我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我不尊敬老师,实在委屈。尤其对这位慈祥的语文老师,她讲课清楚明白,朗读扣人心弦,我喜欢听她的朗读,还时常模仿她的腔调和姿势练习朗读。

        那天上午的语文课是学习新课《东郭先生和狼》。老师朗读课文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她那声情并茂的声音在回荡。我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当我听到“东郭先生把狼捆好,塞进口袋,又装上了书,扎紧了袋口”时,我忽然听出老师把“扎”字念成Zhà,不禁感到有些惋惜,禁不住不举手就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你把‘扎’字读错了!”

         霎时,教室里的气氛被破坏了。老师吃了一惊,停止了朗读,同学们也转过头来。我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懊悔地低下头。

        老师迟疑片刻,什么也没说,又接着朗读下去。然而,她读得不那么流畅了。下课铃一响,她就收起教案走了。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被大家说得蒙头转向,担心老师记仇。

        “妈妈,老师会记我的仇吗?”我又问。

        “下午上学时向老师认个错吧!”妈妈说。

        怎么向老师认错呢,我感到苦恼。

        下午上语文课时,我一开始就紧张了,一直低着头。

        “同学们!”老师郑重地说,“上午我把‘扎’字念错了。当时陆乐给我指出来,我还不相信,因为我读书时老师也是这样教我的。我查字典后,才知道,这个‘扎’字有三种读音,在那句话中应读Zà多亏陆乐及时给纠正了,不然,我又要将错就错了。”

        我一听老师不仅没有生我的气,而且还表扬了我,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没有举手就自由发言,影响了课堂教学,请您原谅。”

        老师一边微笑一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