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苏东坡传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7:53:19
  • 《载瞻载仰,百世之师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让我们领略到了历史人物的卓越风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浑豪迈的文字背后又渗透着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才读的林语堂先生编著的一本书《苏东坡传》。

    这本书诠释了伟大词人苏轼的一生。幼年时期他聪明机智,顽皮活泼,在父亲苏洵的引导下,他和弟弟苏辙都成为一代有名的文学家。壮年时期进入官场,他被别人嫉妒,视为眼中刺肉中钉,在王安石变法得势后,险些丧命还惨遭多次贬谪流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在逆境中且行且唱,备受世人推崇,成为千古美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在他第一次被贬黄州时,他非但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放下心中的坎,以他豁达的态度享受着生活,还和当地樵夫农民结交朋友,相谈胜欢,他还得意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那里他研究美食,其中就有我们后人有幸能尝到的一道菜--东坡肉。他四处游览,欣赏美景,写下许多有名诗句。其中“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千古名句正是在那时候写的。古时人们认为海南是最恐怖的流放地,偏远又落后,他在海南为官时,他的住所还是乡亲们临时搭建的三间茅屋,但他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百姓也拥护他。如今,在海南还能去看到苏东坡的故居--桄榔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每想到这两句诗,我的心中便充满了力量。在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挫折。印象深刻的是我前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太阳高挂,阳光刺眼,汗珠止不住地流下,我像身处在烤笼之中。身旁就是一片阴凉,我想放弃,我想马上跑到阴凉处,那阴凉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我,不知不觉,脚步就慢了下来,但是我最终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我知道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就像苏轼,他用高洁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还有一份诙谐,于挫折中创造出一个个佳话。

    以前老师总说,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只是听却并未悟到其中的真谛。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悟到原来我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林语堂在这本书的最后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是的,东坡先生虽死,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绝美的诗词歌赋,更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正气和不畏挫折的精神,吾辈当自强!

  • 《自由而不朽的一生读《苏东坡传》有感1300字》
  •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题记

    每当在中国提起苏东坡,不论黄发还是垂髫,总能引起人们亲切和敬佩的微笑。苏轼的诗词歌赋字字珠玑,他的精神更是永垂千古。读完这本传记,我收获颇多。感受至深的是他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是他的热情亲切、才华横溢,是他的为国为民、洁身自好。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博学的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可这也不足以勾勒出一代怪才的全貌。

    东坡一生天真淳朴、赤诚热烈、淡泊名利、终生不渝。正如一汩潺潺清泉,清澈明朗,只是流过历史,享受了人生,却诞生出了大无畏的精神与力量。

    他的文字深厚广博、亦庄亦谐、亢言直论,顺乎天性而刚猛激昂。他挥笔点墨亦如儿戏,或狂妄怪癖,或庄重严肃,或诙谐玩笑,或清新旷然。读他的诗文,所见皆是人世冷暖的交织,所听尽是情感之弦的振动。他的作品真笃而诚恳,完全发自内心,只为自得其乐。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字字从真纯的心扉中流出。

    苏轼的品格真诚而勇敢,深沉而乐观,高洁而澄净。就像一只孤雁孤身飞翔在历史的浩然长空中,留下一绺清风沁人心脾而不带走分毫。他从不流于世俗,永远是烂漫乐观的随性诗人。他与政坛上的勾心斗角和利害谋算格格不入:不论是对王安石迫害子民的新法的强烈批驳,还是面对一席乌合之众的阴谋诡计、恶语相向的豁达达观,都是他高尚廉洁之心的投射。他从不在乎财富,也绝不为自身利益动摇:他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分钱,可对穷人施手相助时却好似富比王侯。他不精于自谋,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爱百姓人民胜过一切,心怀天下:他曾见强征来的老小男丁因王室权贵的欲念,凌晨就开始搬砖砌瓦,“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曾绕城而走,埋葬好路边的饿殍,热泪盈眶,失声痛哭;他关爱所有的百姓,即使是囚犯也亲身视察,发放福利。

    苏东坡在黎民百姓眼中,是政绩斐然的官吏,是亲切善良的挚友。他被贬徐州,面对凶猛如虎的洪水奋不顾身,抢救城池,修建堤坝,连着几十天不回家;他从吏几十年,向朝廷上书过几十万字的提案,即使杳无回音,也坚持不懈地为百姓呐喊,也还是再相信一次那个早已腐烂的朝廷。他从未放弃与腐败官僚作斗争,不论是婉转其词还是责骂挞伐,都是那颗赤子之心的呐喊与抗战,他无所畏惧,化笔为剑,大施挞伐,击落那腐朽的遮羞布……

    苏东坡一生都在政坛中浮沉,处此乱世,他犹如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代皇室都对他怀有敬慕,全朝子民都对他敬爱有加,可他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但他也从未放弃过生命的征程。于他而言,人生是值得欢乐的一场旅途。苏东坡拥有一颗自由的心,外界的一切他无所畏惧,只在乎自己爱的事物。即使为官职所束缚,家徒四壁也好,贬谪流连也罢,他只是赏各地的景,食各方的美食好酒,造福一方百姓,过得自由潇洒,活得乐观快乐,像清风一般度过了一生。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无可救药的乐观与善良在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也从未畏惧过死亡。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但是他的精神会变成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点亮黑夜,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世间万物。

    跟着林语堂,我追逐了一场自由不朽的人生。苏东坡那天真而乐观的赤子之心照亮了无数人的心房。他不朽、美好、肆意的生命留给世界的是光风霁月、千古名篇、乐观之心……

    他是自由而不朽的,留存千古,垂青万年。

  • 《读《苏东坡传》有感记叙文800字》
  • 近日偶得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开卷以后,爱不释手,颇有感触。苏东坡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书中竟如此和蔼可亲。透过林语堂先生细腻而平实的文字,窥探大文豪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心中有百姓,胸中有山河

    苏东坡的一生,是与百姓相依的。他向往官宦的荣耀,但更令他在意的,是民生疾苦,百姓安危。三十载漂泊生涯,十余次惨遭贬谪,三品至七品的官位变换,却撼动不了他“百姓之友”的地位。身居翰林学士知制浩,心中却想的是杭州百姓生活怎么样;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儋州,仍不忘兴办教育,开化民众。

    苏东坡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般的宏大胸襟;也不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愿做的,只是保护农民在新政压迫下少受些苦,在旱涝灾害时少挨些饿。

    护佑一方黎民,守住万家灯火。这,便是苏东坡。

    豁达以处世,真诚以待人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政,与许多莫逆之交反目成仇。而苏东坡以他坦诚率真的性格,结交了一大批挚友,这是他在与王安石的政治博弈中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因素。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性格也变得愈发沉稳了。名利,生死,在他心中早已置之度外。苏东坡的乐观,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而惬意。当朝的小人畏惧他的才能,不顾一切地将他贬到偏远之地,甚至让他客死他乡。然而,在蛮荒之地儋州,苏东坡将美食吃出了极致,引得一些身在东京的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贬谪海南。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终了,享年65岁。或许,苏东坡真的是玉皇大帝的文曲星下凡,天宫净土,才是东坡居士最终的归宿。

    在我看来,苏东坡或许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多了一点才气,一片善心,几分豪迈,几番曲折……苏东坡早已仙逝,他思想的高洁,心灵的纯净,为民生谋的福祉,才是万古所不朽的。

    苏东坡是个信徒,以道教释自然,以佛教养身心;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以穷苦为快乐,用悲愤化动力;苏东坡是个月下徘徊者,以月光为寄托,用皎洁以明志。他是真正的豪杰,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守得住,在复杂的人性中编织起人生的华章,这才是真正令世人敬仰的东坡精神。

  •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 《苏东坡传》有感700字》
  • 当合上《苏东坡传》时,我内心深受触动。苏东坡的性格、行为与内心世界,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既是一位“千年英雄”、旷代伟男,又是当下世人的左邻右舍。字里行间浓墨重彩跳跃着的苏东坡血肉丰满。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文学才华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词、散文、书画等领域的成就都登峰造极。他同时也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为官四十余载,始终与民同在,他筑苏堤、抗瘟疫、治蝗虫、治洪....除此之外,他还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大师,视茶如命,无竹不欢,发明了“三沸水”,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

    但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豁达潇洒与如大海般广阔的胸襟。即使苏东坡经历了妻子、父亲、恩师的相继去世,在“乌台诗案”中受到小人迫害,从高位跌落低谷,人生几次大起大落,他依然披着蓑衣,悠然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使是王安石,也在大起大落中心灰意冷了,而苏轼依然豁达,这份超然是多么的难得啊!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仍能冰释前嫌,原谅曾经加害于他的人,坦然接受对方的道歉。这宽阔的胸襟 非常人可比,纵观古今,有几人可做到?

    反观当下,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次小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次小失败之后就心灰意冷,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起争执,有些人因为一点过节就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些人....作为新时代国家与民族新生力量的我们应该用这种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浮沉吗?不,我们应当学会拥有苏轼那样的豁达与广阔的胸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找回一些生命的主动性,让所有困难与挫折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之死,山河同悲。一代伟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道大难容,才高为累,他一生都在大大小小的风波中飘摇跌宕,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苏轼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颗明星,但他的精神与气魄都值得我们学习。

    成长的路上,希望我们得意时不骄不躁,失意时淡然处之,以宽阔的胸襟迎接属于我们的肆意人生。

  • 《读《苏东坡传》有感记叙文450字》
  •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铸就他的豁达,他的豁达成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一生风风雨雨,多次被贬,但是他怀着一颗乐观的心,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

    苏轼被贬密州后,自号为“东坡居士”,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一句——“老天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多么豁达,多么洒脱!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承载了太多太多古代文人的梦。虽然苏轼被贬至此,但他始终没有怨天尤人、失魂落魄,而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并思考着如何造福百姓,于是,一道“苏堤”横卧西湖,从此,苏堤春晓闻名于后世。

    苏轼任徐非知州的时候,洪水围困徐州,水位高达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守住了徐州城,老百姓们纷纷送肉以示感谢。苏轼没办法拒绝,于是只能将肉带回家,让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人们。于是,老百姓们称这肉为“回赠肉”,在苏轼被贬黄州后,自号“东坡居士”,“回赠肉”改名为“东坡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官场的污垢被他抛之脑后,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让他的一生过得豁达,甜美。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历经磨难,永葆乐观,潇洒的苏轼,怎能不令人赞叹!

  • 《《苏东坡传》读后感读后感700字》
  • “吾上能够陪玉帝,下能够陪卑田院乞儿。眼下见天下无一个不太好人。”它是苏东坡对他徒弟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是勾勒他自己也适当但是。

    林语堂书中的苏东坡嚣张癖好,也可以轻轻松松玩笑话,也可以再三庄重,从苏东坡的笔头流露出来的是人们感情之弦的震动。有愉悦,有开心,有梦幻2的覺醒,有听从的忍耐。林语堂自诉自身是一个乐天派,描绘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虽然苏东坡遭受历代皇后的庇护,但他的官运一直也不顺利,屡屡贬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我钦佩苏东坡的勇于言表。他一生做官廉洁,拥有一颗众多而仁德的心,虽然他一生都是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互斗。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维新的情况下,他勇于逆向行驶。先不用说王安石变法的內容怎么样,可是在那么一位在当朝颇得宠的丞相眼前勇于言出讲出抵制,这一份勇敢无畏的胆量就非常值得我衷心的钦佩。

    苏轼的一生能够说成艰辛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奸险小人,为了更好地严厉打击这一代文学家,甘愿使尽千般方式,一次次的贬官,离中华更加漫长,到最终,乃至拥有元党人碑的发生,被刻上党人碑的高官,重则拘押,轻则贬放远地,非经许可,不可内徒,而苏东坡,与司马光一起,位居信用黑名单前端。但就这样的政治上的残害,苏东坡分毫不以为然,潇洒依然。

    苏东坡过得开心,义无反顾,像一阵轻风渡过了自身的一生。在苏东坡彻底松弛下来而精神欣然自得之时,他所作的美文杂记,就具备此类香醇的风趣美。

    在苏东坡临终前,他曾轻轻地说过一句话:“灵山或许有;妄想前去,又有有什么用?”它是他的道家大道理。解脱之道取决于与当然,在不知道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孩子说便来到。

    苏东坡的肉身虽已化作灰尘,但他的精神将永恒不变在大家心里。因此,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幸福的,大家将把他的精神弘扬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里。

  • 《世界以痛吻,报之以歌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坛,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大宋的整个天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在书上如是评价道。苏东坡先生他身兼多职,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可是,他并不悲天悯人,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真的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后他因言获罪,他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又有江湖之远的豁达。

    从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何等的气度,但这是谁又能像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刻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大家都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苏轼却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他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就是东坡肉。

    被贬惠州,朋友写信安慰她,他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之际,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给儿子写信说:“无令中朝”生蚝这么好吃,可别告诉那些当官的。被贬的人郁郁寡欢,而苏轼有心情开玩笑。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曾写道:“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去看看《苏东坡传》,了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快乐也好,悲哀也好,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

  •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 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题记

    一声腊梅一声冬,一点白雪一点愁,一更梦醒一更后。伫立于群山之上,静观落日之景。逐渐浓稠的光圈,是逐渐积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极的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直到最后一点光芒也即将殆尽,我才缓过神来,对着若隐若现的残阳,向遥远的天边大喊:“你也在这里吗?”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我少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他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名动京师,本可以凭借年轻气盛一展宏图,却接连收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片土地,是他所爱之人的坟墓,他曾在此种下三万棵松树以表思念。这个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欢乐所在,思念所在。

    当苏轼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后,又不合时宜地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贬官之路就此拉开序幕。但苏东坡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微笑,带着那份自由潇洒,一次次去向远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他新的起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胧,带他逃离官场泥淖,寄身山水。心怀民生的他,带领百姓们挖大堤,将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已然醉心于杭州,淡却了亲人离世之悲伤,释怀了贬官至此的郁闷。杭州,如同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美人,令苏东坡魂牵梦绕,铭记心头,终生不忘。

    身处密州,他与百姓苦乐共享,和人们捕捉蝗虫,度过蝗灾。他仍是那个轻狂傲物,不拘礼节的少年,也会任性撒泼地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开创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类豪放蓬勃的诗词。

    以笔为戎。以笔为戎,笔也可舞出刀光剑影,鼓角筝鸣。正是因为率性而为的苏轼将所有情绪都流露于文字之间,才有了历史上震惊八方的“乌台诗案”。尝尽苦果的他,却仍是一副乐观豁达的模样,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自我嘲讽。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想来便是苏轼这般模样。

    被贬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悠闲生活,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赞叹。

    被贬黄州,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褂,在自己的东坡上开荒耕种,哪怕相识之人调侃他几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语。他会和朋友半夜跑到东坡喝酒,没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将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半夜翻墙爬入城门。他还会把一个大西瓜顶在头上,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他已然成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农夫。

    哪怕到最后,被调去最偏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依旧是悠然自得,安居乐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弥留之际,他身处常州,却不曾悲叹一句,只可惜未能见弟弟最后一面。

    他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是曾经痛苦。他快乐吗?当然快乐,因为眼下快乐。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他享受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和每一个日子的幸福快乐。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世界的冷暖。苏东坡如同一炉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让这个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内心表达出外物不足萦怀的人生态度,在困窘的谷底,获得重生。他脱胎换骨,自我突破,证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无,无喜无忧,回归于清纯空灵,疏狂浪漫,倾荡磊落如天风寒雨。

    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被命运夺走一切后的山穷水尽,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他学会知足常乐。被贬何处,被谪何官,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欣然归往。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为谁而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处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将我的思绪从几千年前拉回现实,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罗兰的天空,怅惘地叹了口气。

    许是近乡情怯过于浓厚,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种忧愁的心绪挥之不去,颇有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来洱海的第二天,这片土地宁静幽美、清新脱俗的气质,实在令人沉醉。正是这空气中弥漫着的风信子的淡香,让我久久忘神。

    云南,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洱海空灵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蓝宝石,青空之上柔和的云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蓝天共一色,像画家调色盘里的颜料,纯粹又富有层次感。大理的空气总是温暖的,慵懒的,让人舒心得一觉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还能看见寒冬中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娇嫩的鲜花灿烂开放。丽江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同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他们领略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云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故乡,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尝不能安慰我的愁绪?

    自从上了初中,学业生活的紧迫感就愈加明显,龙应台所过的宁静淡雅,怡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却又求之不得的梦。云南,却给了我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次,明显地感觉到,心真正地平静下来。《长街短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已经全黑的夜幕上,挂着几颗闪烁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来,苏东坡早就告诉我答案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一点浩然气,里快哉风读《苏东坡传》有感3000字》
  •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在他与朋友的通信间,隐约能感受到他对朝政的不满,和对理想落空的感叹,在将他视为眼中钉的政敌面前,成为铁板钉钉的弹劾证据。文中,林语堂如是写道:“苏东坡过去的生活中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可是在他吐到第一百次时,他就被人抓住了。”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他进入了官场失意的时期。但在这期间内,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一蹶不振,而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陶冶身心,修炼性情。生活将他抛入了苍凉的境地,他却为此而讴歌。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贬往这三个地方时,都是他政治上最失败,生活上最困苦的时期。他却把平生功业都归于这三地,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超然的人生境界,也是千百年来“苏粉”不绝的原因之一。

    文垂千古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曾痛恨他的笔,苏轼写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可仅过几天,就思如泉涌,下笔有神。如在有心人看来,可以说又犯了大不敬之罪。林语堂写道:“写完这首诗,苏东坡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这可能只是一时的气话罢了。无可否认的是,笔是他一生中永恒的伴侣,无论是在身居高位时,还是在流放迫害中,都成为他的挚友,他的武器,或是说心灵的窗户。更甚的是,从今天看来,他最突出的几首诗词及文赋几乎都非得意时所作。

    林语堂在他外放杭州时写道:“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都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东坡的诗文也是如此。在他早期外省为官时,就已然留下几篇千古佳作。远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游赏西湖时,就写下了彰显西湖不朽美景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中写道:“公认为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这一首。”在密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著作更为脍炙人口。他写的词可以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微醉之后驰骋猎场的豪迈情致,但更多的是极具美感又透着伤感的优美词句。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对逝世的妻子埋藏在心底的怀念,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在皓月当空中大醉淋漓,又抒发对子游的深深挂念。

    这样一位伟人的创作巅峰应是贬往黄州的那段岁月。当时他将悲凉的境遇化为心底深处的乐观,二度创作并完善了宋词,赋予其新的定义,他向世人说明,宋词也可以富有豪迈情感,而不止是一味地追求忧伤的俗套。林语堂如是写道:“苏东坡不但成为有宋一代的大词家,而宋词之得以脱离柔靡伤感的滥调,要归功于苏东坡,至少他个人是做到了。”在谪居黄州的短短四年时间,他就留下了多篇名垂千古的绝作,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他分别写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首词,皆表达了虽处逆境却不畏挫折的旷远胸怀和豁达乐观的心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出了苏轼从略微沉郁的悲伤中解脱,显出脱离乌台诗案之后的消极,很快便豪迈如旧的情怀。而前后《赤壁赋》也从三国往事谈起,进而畅谈宇宙洪荒,彰显出他在逆境中的超脱乐观和随遇而安的精神,以及被贬之后的释然,笑谈人生。

    君子如莲

    林语堂在文中提起了这件事:“一天,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苏轼因为他的不合时宜,或是真性情,几度遭遇流放。并且文章最后提到:“弟子问孔夫子:‘这些大贤人临死之前,有无怨恨?’孔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我们不禁发问,苏东坡会因为他的真性情而后悔吗?我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话,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无从得知苏轼本人的真实想法,但这个事例应当是最好的解释。在提出他的不合时宜之后,他“遂大笑”,这可能是一时的欣喜,但更多的是看待他这一生的淡然。

    苏轼总把自己比作陶潜,《苏东坡传》中多次强调,苏东坡称陶渊明为自己的前生,苏东坡的仰慕者亦然。但在我看来,苏东坡不同于陶渊明,他们虽然都清高淡雅,但陶渊明天性隐逸,苏轼却积极出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苏东坡就是苏东坡,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可以看到他的心灵影子,世人喜牡丹,陶潜爱菊,而苏轼则好比盛放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